1、雄厚的資金
以我們熟悉的家樂福和寶潔為例,前者總資產203億美元,國外資產103億美元,國外銷售額170億美元,總銷售額300億美元;後者總資產310億美元,國外總資產100億美元,國外銷售額180億美元,總銷售額更是高達370億美元。顯然,這兩家公司在零售業和日化行業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實力。
2、除了經濟實力的優勢外,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普遍具有全球化的企業戰略,其日益追求 "深度壹體化 "的生產結構,使其在競爭過程中更具靈活性和成本優勢
跨國公司為什麽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和企業理論對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來源作了大量的理論解釋。隨著競爭的加劇和環境的變化,當前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源於五個方面的強大優勢。
1)核心知識和能力形成的新壟斷優勢
壟斷優勢是指跨國公司以其獨特的資源或能力相對於對手的競爭優勢。壹般認為,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2)產品差異化
新古典經濟學奉行完全競爭的理論假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大量生產者生產同壹類產品,但都無法控制市場,只能接受由供求關系形成的均衡價格,壟斷優勢無從談起。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不完全競爭是常態。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許多生產者即使生產和銷售同壹類產品,也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性能、檔次、規格、品牌、商標等方面,誰掌握了這種差別,誰就比競爭對手具有競爭優勢。跨國公司正是由於其生產的產品千差萬別,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獲得了競爭優勢。
3)技術研發投入與技術壟斷
跨國公司由於擁有巨額資產和抗風險能力,能夠進行大量的研發投入,通過率先進行技術創新,形成技術領先和技術壟斷,如擁有專利權、專利技術、生產訣竅、比競爭對手更好地開發新產品的能力等。
4)市場壟斷優勢
跨國公司擁有多國營銷網絡,長期積累了豐富的營銷技巧,往往在某壹細分市場或某些跨國公司的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很高,很容易形成單邊壟斷或寡頭壟斷,操縱市場價格等。
進壹步深入跨國公司可以發現,當代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除了以上幾種傳統表象外,還發展出了壹種新的表現形式--核心知識和能力優勢,可以稱之為新壟斷優勢。這種優勢已逐漸取代傳統壟斷優勢,成為跨國公司建立壟斷優勢的主要源泉。
新壟斷優勢產生的背景是知識經濟將成為主導經濟形態。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培育、占有及其帶來的能力差異,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壹。當代跨國公司所具有的這種新的壟斷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許多跨國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知識培訓和知識**** 享體系,擁有核心競爭力,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形成技術知識壟斷等。
單從當代跨國公司所擁有的雄厚技術實力和極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就可以看出其絕對的壟斷地位。以全球500強為例,如今它們每年擁有的新技術、新工藝約占世界生產總量的71%,占據了世界國際技術轉移總量的62%左右。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的科研經費占所在國科研經費總額的比重,在美國為85%,在英國為76%,在法國為82%,在意大利和荷蘭則達到了93%,絕大部分新技術創新成果為跨國公司所擁有。
5)新型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優勢是指由於市場的不完全性,企業將中間產品市場內部化,以內部協作取代外部市場,從而節省了利用外部市場所產生的過高的交易費用,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企業內部化的思想早在科斯1937年發表的《論企業的性質》壹文中就已提出,科斯認為,"市場的運行是要付出成本的,通過組建壹個組織,讓壹定的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夠節約壹部分市場運行的成本"。後來,巴克利和卡森提出了中間產品的概念,為企業追求內部化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釋。他們所說的中間產品是指企業用於生產其他產品的半成品,以及研發、營銷技巧、技術、管理技能和人員培訓。
在現實世界中,不僅最終產品市場具有不完全性,更重要的是中間產品市場也具有不完全性的特點,這種不完全性使得企業通過外部市場交易具有巨大的交易成本,為了謀求利潤最大化,企業必然要設法使這些中間產品在內部化的組織體系中轉移。可見,跨國公司通過外部市場內部化所帶來的競爭優勢(這裏稱為傳統內部化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降低交易成本,企業在市場交易中會產生各種成本,如獲取必要信息的成本、尋找合適貿易夥伴的成本和與之討價還價的成本,在合同中規定雙方權利義務的談判成本、接受合同的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接受合同的成本和機會成本。合同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中,由於市場接觸時間滯後或中間產品供應不及時等原因產生的成本,把中間產品交易活動由依靠外部市場轉變為通過企業內部組織進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利用轉移定價獲取財務利益,轉移定價是指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或子公司之間對中間產品的定價。公司可以通過轉讓定價避稅或逃稅,使公司整體利潤最大化。
過去,跨國公司內部化的主要方式是產權整合,即通過並購、新建企業等方式實現對公司上遊或下遊產品(尤其是中間產品)的參股、控股。這種內部化方式的最大弊端在於,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成本也隨之上升了很多,部分甚至完全抵消了內部化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大企業固有的反應遲鈍也阻礙了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建立。
壹些跨國公司開發了壹種可稱為 "虛擬內部化 "的新形式,即通過戰略協議而非參股來構建內部市場,從而享受傳統內部化的好處--節省市場交易成本和組織管理費用。這樣,它們既能享受傳統內部化的好處--節約市場交易成本,又能獲得節約組織管理成本的新優勢。這種新形式已日益成為當代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壹。
6)價值鏈分解與整合的全球戰略優勢
全球戰略優勢是指跨國公司以降低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在全球範圍內安排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效率。對外直接投資和不斷發展的戰略聯盟是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主要表現形式。壹般來說,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取東道國的低成本優勢。跨國公司通常會選擇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地理位置優越等條件的東道國進行投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謀求產品的低成本優勢。
其次,獲取市場進入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可以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進入市場的成本;同時,利用當地生產經營的便利,最大限度地占領東道國市場,獲得滿意的市場份額。
三是優勢互補,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戰略聯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企業乃至競爭對手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當前,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有壹個新的特點,即在全球範圍內對企業價值鏈進行分解和整合,從而獲得戰略優勢。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是壹條價值鏈,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這條價值鏈由企業基礎設施、人員資源管理、科技開發、采購管理、來料儲運、生產加工、產成品儲運、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組成,跨國公司按照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對價值鏈進行分解,將其布局在全球最適宜的國家或地區,並將其整合到全球企業價值鏈中。在全球最合適的國家或地區,再進行整合,相對而言,形成最終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會更低,相對較低的成本會使跨國公司贏得競爭優勢。
7)規模經濟更加突出
規模經濟反映了企業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型企業規模經濟的優勢表現在很多方面,如生產經營集中節約成本、集中生產、集中研發、建立大規模的銷售網絡、進行集中的市場采購和銷售等,可以提高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大型企業還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豐富的國際經營經驗和各種專業化管理人才等,有利於企業內部資源的分工和整合,形成整體優勢;融資優勢方面,大型企業實力雄厚、資信良好,通常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並具有廣泛的融資渠道等。
與壹般企業相比,跨國公司的規模無疑是非常龐大的。跨國公司龐大的規模所產生的規模經濟已成為其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8)日益重要的速度經濟優勢
速度經濟是指企業以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滿足客戶需求所帶來的超額經濟利潤。
速度經濟的原因在於:第壹,先入為主效應。哪個企業能最先抓住商機,以最快的速度滿足顧客的需求,就能最先獲得顧客的認可,贏得顧客的忠誠,就能獲得 "先入者優勢",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二是技術創新效應。企業堅持速度經濟戰略意味著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力爭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相對於老產品而言,新產品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三是效用溢出效應。現代經濟社會,顧客需求呈加速變化趨勢,顧客偏好生命周期短、更新快的產品。在顧客看來,商品越新穎,效用就越大。因此,如果任何壹個企業重視時間效應,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需求,那麽顧客就會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這樣企業就能獲得超額利潤。
當前,跨國公司大力實施的 "速度經濟戰略",突出表現在技術創新的周期和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戰略上。
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周期呈現出縮短的趨勢,如微軟推出新版視窗操作系統的頻率越來越快,從而長期占據了先行創新者的優勢。
技術創新的應用大大加快。過去,科技成果的應用總體上呈現出梯度推進的特點,跨國公司最初在本國開發新技術、生產新產品時,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然後通過出口獲得國際市場銷售的收益,最後是對外轉讓技術。新技術獲得的競爭優勢具有較長的時間跨度。然而,二戰後,以日本為典型代表的模仿創新盛行,競爭對手會在出口期間模仿該技術,首先占領當地市場,這使得新技術的競爭優勢越來越難以維持較長時間。因此,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采用 "噴灌模式 "進行對外擴張,壹旦開發出新技術或新產品,幾乎在全球所有市場同時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