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請問什麽叫做"厚黑學"?

請問什麽叫做"厚黑學"?

非也,厚黑學 原著李宗吾先生本身是個道德修養很高的人

建議讀完原本厚黑學,再加以評論!

1.林語堂點評《厚黑學》

近人有個李宗吾,四川富順自流井地方人,看穿世態,明察現實,先後發布《厚黑學》《厚黑經》《厚黑傳習錄》,著書立說,其言最為詼詭,其意最為沈痛。千古大奸大詐之徒,為鬼為蜮者,在李宗吾筆下燭破其隱。

世間學說,每每誤人,惟有李宗吾鐵論《厚黑學》不會誤人。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藥方,西洋鏡壹經拆穿,則牛清燃犀,百怪畢現,受厚黑之犧牲者必少,實行厚黑者,無便宜可占,大詐大奸,亦無施其技矣!於是乎人與人之間,只得“赤誠相見”,英雄豪傑,攘奪爭霸,機詐巧騙,天下攘攘!亦可休矣!亞李之《厚黑學》,有益於世道人心,豈淺鮮哉!讀過中外古今書籍,而沒有讀過李宗吾《厚黑學》者,實人生憾事也!此時此境,我論此學,作此文,豈徒然耶?

李氏著述厚黑學,限於篇幅,擇其最精警扼要處,介述於下:(略——編者。)

李宗吾尚述及厚黑傳習錄:“求官六字真言””、“辦事二妙法”等,另著《心理與力學》壹書,在此姑不多述。李氏於壹九四二年冬抗戰時期,死於成都。抗戰時期,李氏著作,風行西南,人手“壹冊”。大家細妙閱讀,鹹謂意味無窮,全面妙言快語雲。

李氏死了。要知李氏發布(厚黑學》,是積極的,並非消極的,不是只嘻笑怒罵而已對社會人心,實有“建設性”。旨在“觸破奸詐”,引人入正!他在《厚黑學》自序裏有言:

“……最初民風渾樸,不厚不黑,忽有壹人又厚又黑,眾人必為所制,而獨占優勢,眾人看了,爭相仿效,大家都是又厚又黑,妳不能制我,我不能制妳,獨有壹人,不厚不黑,則此人必為街人所信仰,而獨占優勝。譬如商場,最初商人,盡是貨真價實,忽有壹賣假貨者,參雜其間,此人必大賺其錢。大家爭仿效,全市都是假貨,獨有壹家貨真價實(認清目標),則購者雲集、始終不衰、不敗……。”

世亂正殷,“英雄豪傑”滿天下,出賣靈魂,認賊作父,表面糊上壹層仁義道德,愛國救民,動人聽聞,壹究其實,心之黑,臉之厚,較三國時曹操、劉備、孫權,尤有過之.正義滄亡,是非不辨,無法無天以槍桿武器作後盾,大行其厚黑之道。小焉者,只圖自己衣食,乃為人工具,為人傀儡,搖旗吶喊,人雲亦雲,厚顏事人,跟了人家亦步亦趨,幫兇與幫閑,不是黑,便是厚,天下擾攘,國亂民困,厚黑猖厥。

李宗吾(別署“獨尊”“蜀酋”)厚黑學之發布,已有三十多年,厚黑學壹名詞人多知之,試對人曰:“汝習厚黑學乎”,其人必勃然大怒,認為……。此即李宗吾發布厚黑學之精髓處,收效如何?不言可知!大哉孔子!三代上有聖人,三代下聖人絕了種,怪事也!然則近代之新聖人,其唯發布厚黑學之李宗吾乎!(拍桌)

2.摘錄

李宗吾《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

壹、性靈與磁電

科學上許多定理,最初都是壹種假設,根據這種假設,從各方試驗,都是合的,這假設就成為定理了。即如地球這個東西,自開辟以來就有的,經過了若幹萬萬年,人民生息其上,視為固然,於地球之構成,不求甚解,距今二三百年前,出了壹個牛頓,發明萬有引力,說:“地心有引力,把泥土沙石吸成壹團,成為壹個地球。”究竟地心有無引力,無人看見,牛頓這個說法,本是假定的。不過根據他的說法,任如何試驗,俱是合的,於是他的假說,就成了定理。從此壹般人都知道:凡是有形有體之物,都要受引力的吸引。到愛因斯坦出來,發明相對論,把牛頓之說擴大之,說:“太空中的星球發出的光線,經過其他星球,也要受其吸引,由於天空中眾星球互相吸引之故,於是以直線進行之光線,就變成彎彎曲曲的形狀。”這也是壹種假說,然經過實地測驗,證明不錯,也成了定理。從此壹般人又知道:有形無體之樂線,也要受引力之吸引。我們研究心理學,何妨把愛因斯坦之說再擴大之,說:“我們的心中,也有壹種引力,能把耳聞目睹,無形無體之物吸引來成為壹個心,心之構成,與地球之構成相似。”我們這樣的設想,則牛頓三例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可適用到心理學方面,而人事上壹切變化,就可本力學規律去考察他了。

通常所稱的心,是由於壹種力,經過五官出去,把外邊的事物牽引進來,集合而成的。例如有壹物在我面前,我註目視之,即是壹種力從目透出去,與那個物連結。我將目壹閉,能夠回憶那物的形狀,即是此力把那物拖進來綰住了。由於這種方式,把耳聞目睹,與夫身所經歷的事項,壹壹拖進來,集合為壹團,就成為壹個心,所以心之構成,與地球之構成,完全相似。

壹般人都說:自己有壹個心,佛氏出來,力辟此說,說:人莫得心,通常所謂心,是假的,乃是六塵的影子。圓覺經曰:“壹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我們試思:假使心中莫得引力,則六塵影子之經過,亦如雁過長空,影落湖心壹般,雁壹去,影即不留了。而我們見雁之過,能記憶雁之影相者,即是心中有壹種引力,能把雁影綰住的原故。

佛家說:“六塵影子,落在八識田中,成為種子,永不能去。”這正如谷子豆子落在田土中,成為種子壹般。我們知:谷子豆子,落在田土中,是由於地心有引力,即知六塵影子落在八識田中,是由於人心有引力。因為有引力綰住,所以谷子豆子落在田土中,永不能去,六塵影子,落在八識田中,也永不能去。

我們如把心中所有知識,壹壹考察其來源,即知無壹不從外面進來,其經過路線,不外眼耳鼻舌身,雖說人能發明新理,然仍靠外面收來的知識作基礎,猶之修房子者,必須購買外面的磚瓦木料,才能建築新房子壹樣。我們如把心中各種知識的來源,壹壹清出來,從目進來者,仍令從目退出去,從耳進來者,仍令從耳退出去,其他壹壹從來路退出去,此心即空無所有了。人的心,果然能夠空無所有,對於外物無貪戀,無嗔恨,有如湖心雁影,過而不留,這即是佛家所說,還我本來面目。

地球之構成,源於引力,意識之構成,源於種子。試由引力再進壹步,推究到天地未有以前,由種子再進壹步,推究到父母未生以前,則只有所謂寂兮寥兮的狀況,而二者就會歸於壹了。由寂兮寥兮生的引力,而後有地球,而後有物。由寂兮寥兮生出種子,而後有意識,而後有人。我們這樣的研究,覺得心之構成,與地球之構成相似,而物理學的規律,就可適用於人事了。

我們把物體加以分析,就得原子,把原子加以分析,就得電子。電子是壹種力,這是科學家業已證明了的。人是物中之壹,我們的身體,是電子集合而成,身與心本是壹物,所以我們的心理,不能逃磁電學的規律,不能逃力學的規律。

心的現象,與磁電的現象,是很相似的。人有七情,大別之,只有好惡二種,心所好的東西,就引之使近,心所惡的東西,就推之使遠,這種現象,豈不與磁電相似嗎?

人的心,分知、情、意三者,意是知與情合並而成,其元素只有知、情二者。磁電同性相推,異性相引,其相推相引,有似吾人之情,其能夠判別同性異性,更是顯然有知,足見磁電這個東西,具有知、情,與人之心理相同。

陽電所需要的是陰電,忽然來了壹個陽電,要分他的陰電,他當然要把他推開;陰電所需要的是陽電,忽然來了壹個陰電,要分他的陽電,他當然也要把他推開。這就像小孩食乳食糕餅的時候,見哥哥來了,用手推他打他壹般,所以成了同性相推的現象。至於磁電異性相引,猶如人類男女相愛,更是不待說的。由此知磁電現象,與心理現象,完全相同。

佛說:“真佛法身,映物現形。”宛然磁電感應現象。又說:“性靈本融,周遍法界。”宛然磁電中和現象。又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簡直是物理學家所說:“能力不滅”。因此之故,我們用力學規律去考察人性,想來不會錯。

物質不滅,能力不滅,是科學上之定律。吾身之物質,是從地球之物質轉變而來,身死埋之地中,物質退還地球。物質不滅之說,算是講得通,獨是吾人之性靈,是壹種能力,請問此種能力,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們要答復這個問題。可以創壹臆說,曰:“人之性靈從地球之磁電轉變而來。”吾人壹死,身體化為地球之泥土,同時性靈化為地球之磁電,如此則性靈生有自來,死有所去,能力不滅之說,就講得通了。世言成仙成佛者,或許是用壹種修養力,能將磁電凝聚不散耳。俗雲“冤魂不散”,當是壹種嗔恨心,將磁電凝住,迨至冤仇已報,嗔恨心消失,磁電無從凝聚,其鬼即歸消滅。

有了“性靈由磁電轉變而來”這條臆說,則靈魂存滅問題,就可以答復了。吾人壹死,身上的物質,退還地球,性靈化為磁電,則靈魂即算消滅。然而吾身雖死,物質尚存,磁電尚存,亦可謂之靈魂尚存。此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也。

禪家最重“了了常知”四字,吾人靜中,此心明明白白,迨至事務紛乘,此明明白白之心,消歸烏有。學力深者,事務紛剩,此心仍所明明白白,是謂“動靜如壹”。然而白晝雖明明白白,晚間夢寐中,則復昏迷。學力更深者,夢寐中亦明明白白,是謂“寤寐如壹”。學力極深者,死了亦明明白白,是謂“死生如壹”。到了死後明明白白,則謂之靈魂永存可也。

楞嚴經曰:“如來從胸?字,湧出寶光,其光昱昱,有千百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壹時周遍。”此寶光,蓋即電光也。阿難白佛言:“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嘗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凈妙明,紫金光聚。”釋迦修養功深,已將血肉之軀變而為磁電凝聚體,故能發出寶光,遍達十方世界。佛氏有天眼通、天耳通之說,今者無線電發明,已可證明其非誣。釋迦本身即是壹無線電臺,將來電學進步,必能證明釋迦所說,壹壹不虛,而“性靈由磁電轉變而來”之臆說,或亦可證明其不虛。

老子言道,屢以水為喻,佛氏說法,亦常以水為喻,我們不妨以空氣為喻,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古今、無邊際、無內外,種種現象,空氣是具備了的。倘進壹步,以中和磁電為喻,尤為確切。若更進壹步,假定:“人之性靈,由磁電轉變而來。”用以讀老佛之書,覺得處處迎刃而解。

吾人自以為高出萬物,這不過人類自己誇大的話,實則人與物,同是從地球生出來的,身體之原素,無壹非地球之物質。自地球視之,人與物並無區別,仿佛父母生二子,長子曰人,次子曰物,不過長子聰明,次子患癱病而又啞聾罷了。我們試驗理化,溫度變更或參入壹種物品,形狀和性質都要改變。吾人遇天氣大變,心中就煩躁,這是溫度的關系;飲了酒,性情也會改變,這是參入壹種藥品,起了化學作用。從此等處考察,人與物有何區別?

人身的物質和地球的物質,都是電子構成的,吾人有靈魂,地球亦有靈魂,磁電者地球之靈魂也,通常所說地心吸力者,即是磁電吸力之表現。地球的物質化為植物,同時地球的磁電,即變為植物的生機。吾人食植物,物質變為吾身的毛發骨肉,同時磁電即變為吾人的性靈。由泥土沙石變而為植物,變而為毛發骨肉,愈變愈高等。同時由地球的磁電變而為植物的生機,變而為吾人的性靈,也是愈變愈高等。雖經屢變,而本來之性質仍在,故吾身之原素,與地球之原素相同,心理之感應,與磁場之感應相同,所以本書第二章甲乙丙圖,其現象與磁場相同,與地心吸力相同。然既經屢變,吾身之毛發骨肉,與地球之泥土沙石不同,吾人之性靈,也與地球之磁電不同,何也?在地球為死物,在吾身則為活物也。所以用力學規律以考察人事,我們當活用之,而不能死用之。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所謂道,即釋氏所謂真如也。釋氏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內身外器,都是由真如不守自性,變現出來的,其說與老子正同。真如者,空無所有也(實則非空非不空)。忽焉真如不守自性,而變現為中和磁電,由是而變現為氣體,回旋太空中,幾經轉變,而地球生焉。由是而生植物,生動物,生人類。佛氏所謂阿賴耶識的狀態,與中和磁電的狀態絕肖。二者都是沖漠無朕,萬象森然,也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我們可以說:真如變現出來,在物為中和磁電,在人為阿賴耶識,猶之同壹物質,在地球為泥土沙石,在人則為毛發骨肉也。今人每謂人之性靈,與磁電迥不相同,猶之無科學知識之人,見毛發骨肉,即認泥土沙石,迥不相同也。中和磁電,是真如最初變現出來之物,真如不可得見,我們讀佛老之書,姑以中和磁電,作為道與真如形態,覺得處處可通。

老子著書,開端即曰:“道可道,非常道。”釋迦說法四十九年,結果自認未說壹字,歸之於不可囗,不可說而已。蘇子由曰:“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達者因似以識真,而昧者執似以陷於偽。”道與真如,不可思議者也,阿賴耶識,與中和磁電,可思議者也,借可思議者,以說明不可思議者,此所謂言其似也。

老子曰:“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可解之曰,道者空無所有也,壹者中和磁電也,中和磁電發動出來,則有相推相引兩作用,所謂二也。由這兩種作用,生出第三種作用,由是而輾轉相生,千千萬萬之事物出焉。老子曰:“抱壹以為天下式。”又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壹也,母也,都是指中和磁電,在人則為阿賴耶識。故曰:“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又曰:“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專守阿賴耶識,故著出之書,可以貫通周秦諸子,可以貫通趙宋諸儒,可以貫通易經,貫通佛學,又為後世神仙方士所依托,據嚴又陵批,又可以貫通西洋學說(其說具見拙著《中國學術之趨勢》)。《道德經》壹書之無所不包者,正因阿賴耶識之無所不有也。佛氏則打破此說,而為大圓鏡智,以“空無所有”為立足點。此由於佛氏立教,重在出世,故以“空無所有”為立足點。老子立教,重在將入世出世打成壹片,故以阿賴耶識為立足點。由阿賴耶識而向內追尋,則可到大圓鏡智,而空諸所有。由阿賴耶識而向外工作,則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二氏立足點,所由不同也。

我們假定“人之性靈,由磁電轉變而來”,則佛告波斯匿王及阿難諸語,與夫宋儒所謂“如魚在水,外面水便是肚裏水,鱖魚肚裏水,與鯉魚肚裏水,只是壹樣”,明儒所謂“蓋天地皆心也”等等說法,都可不煩言而解。《中庸》曰:“喜怒哀樂皆不發,謂之中。”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膽上座本來面目。”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曰:“心不憂樂,德之至也,壹而不變,靜之至也。”都是阿賴耶識現象,也即是磁電中和現象,中和磁電,發動出來,呈相推相引之作用,而紛紛紜紜之事物起矣。所以我們要研究人世事變,當首造壹臆說曰:“性靈由磁電轉變而來。”研究磁電,離不得力學,我們再造壹臆說曰:“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有這兩個臆說,紛紛紜紜之事物,就有軌道可循,而世界分歧之學說,可匯歸為壹,中、西、印三方學說,也可匯歸為壹。

佛氏謂:山河大地及人世壹切事物,皆是幻相,牛頓造出三例,所以研究物理之幻相也;我們造出兩個臆說,所以研究人事之幻相也。本章所說種種,乃是說明造此臆說之理由。第二章以下,即依據這兩個臆說,說明人世事變,不復涉及本體。佛言本體,我們言現象,鴻溝為界。著者對於佛學及科學,根本是外行。所有種種說法,都是想當然耳,心中有了此種想法,即把他寫出,自知純出臆斷,以佛學科學律之,當然諸多不合,我不過姑妄言之,讀者亦姑妄聽之可耳。

2.孟荀言性爭點

............

  • 上一篇:藥品收集與管理課件
  • 下一篇:湯臣倍健富硒產品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