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看的壹點資料,關於中藥學的,供妳參考
中藥學專業
概述:
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系統的中藥學專業的基本訓練,具有中藥鑒定、中藥炮制、中藥制備、質量控制評價的基本能力。培養能在中藥生產、檢驗、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藥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中藥專業是我國幾千年傳統醫藥文化的產物,由於歷史的原因,所以該專業的就業領域非常廣泛,涉及醫療、生產、制藥、流通等各個部門。
壹、專業綜合介紹
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由於以植物性藥材居多,所以中藥亦稱“本草”。
我國的中藥典籍和文獻資料十分豐富,《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這些典籍收載的藥物和方劑,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其中很多中草藥的療效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
相對西藥來說,中藥更依賴於從臨床實踐總結經驗,故藥品開發周期較長,藥品效用的驗證也需要較長的試驗時間。但今天,中藥學擺脫了這種單壹的發展模式,開始運用化學和生物手段研究方劑的藥理和特性,加快中藥驗證開發過程。
為了培養中醫藥人才,國家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南京等地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學習和研究的許多內容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繼承。中藥典籍延續時間長,數量眾多,體系龐雜,而且許多內容是與中華幾千年的傳統聯系在壹起的,涉及文學、歷史、地理、動植物等諸多方面的典籍,因而,本專業的學習過程將比較長;最大的特點是需要大量的記憶,應準確記住許多味中藥的性能功效和主治範圍,及其作用強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等。此外,還必須和中醫藥基礎學、診斷學結合起來學習。因為中藥學重視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規律,和中醫理論統壹在壹起。中藥學強調以臨床實踐為基礎,將有很多實踐方面的訓練,學習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中藥專業是很有發展前景的。西藥療效迅速,但化學制劑副作用大,天然的中藥卻無毒無副作用,這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中藥。目前除了日本、朝鮮以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在加強中藥研究外,壹些西方國家也開始研究和使用中藥。我國近年加強了對中藥研究的投入,壹些中藥飲片和成藥的生產實現了工業化。中成藥的產生克服了中藥服用麻煩的缺點,又保留了中藥的優良特性。在21世紀,中藥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壹大批中成藥制藥企業發展壯大起來,因而本專業就業選擇更有余地,除了在各級醫院擔任中醫師工作,在有關學校及中醫臨床科研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外,還可以在中藥制藥企業從事科研、制劑、產品開發和銷售工作。
中藥學專業代碼:100802。
二、專業教育發展狀況
中藥學作為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它產生於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發展於歷代醫家的不斷研究探索,完善於吸收各民族傳統醫學的精髓,是地地道道的“國粹”。自上而下以來,中醫藥都是壹體的行醫者皆通曉藥理、藥性和制法,如華砣制“麻沸散”,精研藥物者多為名醫,如著《本草綱目》的李時珍。中藥學知識亦為師徒相授,至民國初期仍如此。
隨著近代西方教育模式在中國的普及,中藥學教育也逐漸從民間走進課堂。1910年以後,各地陸續開設了中醫藥學校或講習所,但都以講授中醫課程為主,至1935年,有史可考的第壹所中藥專門學校——北平中藥講習所北平市藥業公會的倡議下成立,首批招生七十人,學制兩年。其後如新中國醫學院,北平國醫學院亦先後開設了中藥學專業,同時將張山雷編著的《本草正義》,秦伯示編著的《藥物學》等作為教材。由於國民黨政府對中醫藥的壓制摧殘,中藥學專業教育發展緩慢,1949年統計,全國高等學校中設置中藥學專業的僅10所,中藥學專科學校壹所,在校本專科生計933人。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的中藥學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五十年代初,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了中醫藥講習所。從1953年開始,北京、上海、天津、吉林等地先開辦了中藥學校或設立中等衛校的中藥專業。1958年,衛生部發出關於高等醫學院校增設中醫藥課程的通知,同年,江南中醫學院首創了中藥專業,1959至1960年,成都、北京、南京、湖南、雲南中醫學院相繼增設了中藥專業。據1965年統計,中藥系在校本專科生人數達1000余人。
1995年全國設有中藥學院2所,中醫學院中藥、藥學系25個,中藥專業點43個。目前在全國165所設有中藥專業,已培養本科畢業生9000人以上,研究生1000人以上。
高等中藥學本科教育開設的主要課程是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藥用植物學,中藥化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藥藥理學,其學制為四年,研究生教育則始於1978年恢復培養研究生制度後。如北京中醫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培養方向為生藥學和中藥學。至1987年,又有上海中醫學院等十所院校開始招收中藥學生專業研究生,專業培養方向也增加了中藥藥理和中藥化學等。據有關方面統計,從1982年第壹位中藥學碩士研究生黃傳祥畢業以來,至1998年已有437名碩士研究生畢業,其中20%繼續攻讀了博士研究生。
由於中藥及其制劑在使用方面的局限性,歐美各國普遍不接受中藥,在中醫教育水平較高的美國、德國、法國也只開設了針灸專業和中醫專業。比較易於接受中藥的主要是東南亞的壹些國家,如韓國、日本,因而中藥專業教育還是具有壹定規模的,最典型的當屬日本。日本尤其推崇“漢方醫學”,將中醫古方視為經典。在研究中藥藥理和相互配位以及用法等方面費了大量精力,成績斐然,研究就需要大量專門人才,因此在日本各大醫科院校所開設的漢方醫學專業中,幾乎都設立了有關中藥藥理中藥制劑以及中藥化學等方面的課程。在韓國中藥專業的教育,並將教育方向與科研、臨床掛鉤,在臨床復方研究上成果卓越。
由於中藥品在國際市場的熱銷,做為中藥市場份額的主要占有者韓國,將會進壹步擴大中藥專業教育的規模,以圖在藥材加工、藥物制造等方面有所突破;而東南亞國家因為久服中藥治病,中藥專業教育亦具備壹定的發展潛力,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經濟發達,崇尚自然療法,對中醫中藥的興趣愈加濃厚,在歐洲、法國和德國已宣布進口中藥材為主,法國還自己種植中藥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歐洲亦會出現中藥專業設置。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壹步深入,中醫藥理論將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更加被熟悉和接受,中醫藥在我國管理局和衛生部中醫司已明確提出“中醫走向世界”的口號,而中藥產品作為我國在醫藥出口的主力軍,亦肩負著奪回被日韓侵占的國際市場份額的重任。目前,大量的中醫古方有待開發利用,中藥生藥的種植栽培技術有待進壹步提高,中成藥型有待進壹步發展完善。醫藥品市場將空前繁榮,大批西藥將蜂擁而入,而中藥產品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另外,政府“開發西部”戰略的提出,對中藥種植業,中藥生藥制造業將會是壹針興奮劑。綜合以上國內國際形勢,中藥專業人才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將供不應求,據報道,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專業從九四年至今,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且隨著專業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各中醫藥院校將進壹步擴招本科生和研究生,並有意將本科教育改為本碩連續。學制五至六年。
綜上所述,由於中藥行業方興未艾,中藥專業教育必將更加完善,師資力量將進壹步壯大,人才將會成市場上的“搶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