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公***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範的附錄

公***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範的附錄

冷卻水、冷凝水中嗜肺軍團菌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冷卻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沈積物、軟泥等樣品中嗜肺軍團菌的檢驗方法。

A1原理

待測水樣經過濾膜或離心濃縮後,壹部分樣品經酸處理與熱處理,以減少雜菌生長,壹部分樣品不作處理。將上述處理與未處理樣品分別接種BCYE瓊脂平板並進行培養,生成典型菌落並經生化培養和血清學實驗鑒定確認則判定為嗜肺軍團菌。

A2主要儀器設備

A2.1平皿:90mm

A2.2培養箱:35~37℃

A2.3紫外燈:波長360±2nm

A2.4濾膜濾器

A2.5濾膜:孔徑0.22~0.45?m

A2.6蠕動泵

A2.7離心機

A2.8渦旋振蕩器

A2.9普通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體式鏡

A2.10水浴箱

A3采樣

A3.1采樣容器:可選擇玻璃瓶或聚乙烯瓶,沈積物與軟泥需用廣口瓶,容器均需螺口或磨口,用前滅菌。

A3.2采樣量:每個采樣點依無菌操作取水樣(或沈積物、軟泥等樣品)約200ml。

A3.3中和:經氯或臭氧等消毒的樣品,采樣容器滅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以中和樣品中的氧化物。

A3.4樣品運輸與貯存:樣品最好2天內送達實驗室,不必冷凍,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熱,室溫下貯存不得超過15天。

A4方法與步驟

A4.1樣品處理

A4.1.1沈澱或離心:如有雜質可靜置沈澱或1000r/min離心1min去除。

A4.1.2過濾:將經沈澱或離心的樣品通過孔徑0.22~0.45?m濾膜過濾,取下濾膜置於15ml滅菌水中,充分洗脫,備用。

A4.1.3熱處理:取1ml洗脫樣品置50℃水浴加熱30min。

A4.1.4酸處理:取5ml洗脫樣品,調pH至2.2,輕輕搖勻,放置5min。

A4.2接種與培養:取A4.1.2洗脫樣品、A4.1.3熱處理樣品及A4.1.4酸處理樣品各0.1ml,分別接種GVPC平板。將接種平板靜置於CO2培養箱中,溫度為35~37℃,CO2濃度為2.5%。無CO2培養箱可采用燭缸培養法。觀察到有培養物生成時,反轉平板,孵育10天,註意保濕。

A4.3觀察結果:軍團菌生長緩慢,易被其它菌掩蓋,需每天在體式鏡上觀察。軍團菌的菌落顏色多樣,通常呈白色、灰色、藍色或紫色,也能顯深褐色、灰綠色、深紅色;菌落整齊,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狀,在紫外燈下,有熒光。

A4.4菌落驗證:從每壹個平皿上挑取2個可疑菌落,接種BCYE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瓊脂平板,35~37℃培養2天,凡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的則為軍團菌菌落。

A4.5嗜肺軍團菌型別的確定:應進行生化培養與血清學實驗確定嗜肺軍團菌。生化培養:氧化酶(-/弱+),硝酸鹽還原-,尿素酶-,明膠液化+,水解馬尿酸。血清學實驗:用嗜肺軍團菌診斷血清進行分型。 新風量檢測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新風量的檢測方法——風管法,即直接在新風管上測定新風量。

B1原理

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處於正常運行或規定的工況條件下,通過測量新風管某壹斷面的面積及該斷面的平均風速,計算出該斷面的新風量。如果壹套系統有多個新風管,每個新風管均要測定風量,全部新風管風量之和即為該套系統的總新風量(立方米/小時),根據系統服務區域內的人數,便可得出新風量結果(立方米/人·小時)。

B2主要儀器

B2.1皮托管法

B2.1.1標準皮托管:=0.99±0.01,或S型皮托管=0.84±0.01。

B2.1.2微壓計:精確度應不低於2%,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 Pa。

B2.1.3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C。

B2.2風速計法

B2.2.1熱電風速儀:最小讀數應不大於0.1m/s。

B2.2.2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C。

B3檢測斷面和測點

B3.1檢測斷面應選在氣流平穩的直管段,避開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

B3.2測點位置和數量

B3.2.1圓形風管:將風管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同心環,測點選在各環面積中心線與垂直的兩條直徑線的交點上,同心環數及測點數的確定見表B1。直徑小於0.3米、流速分布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取風管中心壹點作為測點。氣流分布對稱和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只取壹個方向的測點進行檢測。

表B1圓形風管的環數及測點數 風管直徑(米) 環數(個) 測點數(兩個方向***計) ≤1 1~2 4~8 >1~2 2~3 8~12 >2~3 3~4 12~16 B3.2.2矩形風管:將風管斷面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小塊,各塊中心即為測點。等面積小塊的數量和測點數的確定見表B2。

表B2矩形風管的分塊及測點數 風管斷面面積(m) 等面積小塊數(個) 測點數(個) ≤1 2×2 4 >1~4 3×3 9 >4~9 3×4 12 >9~16 4×4 16 B4檢測步驟

B4.1風管截面面積測量

測定風管檢測斷面面積(F),分環或分塊確定檢測點。

B4.2皮托管法測定風速與風量

B4.2.1準備工作:檢查微壓計顯示是否正常,微壓計與皮托管連接是否漏氣。

B4.2.2動壓(Pd)的測量:將皮托管全壓出口與微壓計正壓端連接,靜壓管出口與微壓計負壓端連接。將皮托管插入風管內,在各測點上使皮托管的全壓測孔正對著氣流方向,偏差不得超過10°,測出各點動壓。重復測量壹次,取平均值。

B4.2.3新風溫度(t)的測量:壹般情況下可在風管中心的壹點測量。將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插入風管中心測點處,封閉測孔,待溫度穩定後讀數。

B4.2.4新風量(Q)的計算:新風管某壹斷面的新風量按下式計算。

B4.3風速計法測定風速與風量

當風管內的動壓值小於4 Pa時,可用熱電風速儀測量風速。

B4.3.1準備工作:調節風速儀的零點與滿度。

B4.3.2風管內平均風速()的測定:將風速儀放入風管內,測定各測點風速,以全部測點風速算術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

B4.3.3新風量(Q)的計算:新風管某壹斷面的新風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Q—新風量(m/h)

F—風管截面面積(m)

—風管中空氣的平均風速(m/s) 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檢測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的檢測方法。

C1儀器

C1.1PM10檢測儀器為便攜式直讀儀器。

C1.1.1檢測儀器顆粒物捕集特性應滿足Da50=10±0.5mm,sg=1.5±0.1的要求。

Da50—儀器捕集效率為50%時所對應的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

sg—儀器捕集效率的幾何標準差

C1.1.2檢測儀器測定的重現性誤差:平均相對標準差小於7%。

C1.1.3檢測儀器與稱重法比較,總不確定度(ROU)不應大於25%。

ROU=∣b∣+2∣MVC∣

式中:b —重量法與儀器法配對測定PM10結果相對誤差的算術平均值

MVC —儀器法測定PM10結果之間相對誤差的幾何平均值

C1.1.4儀器測定範圍0.01~10mg/m。

C1.1.5檢測儀器示值不是質量濃度的,須給出符合要求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K)值。

C1.2儀器使用前,應按儀器說明書要求進行檢驗與標定。

C2檢測點布置

C2.1檢測點在送風口散流器下風方向15~500px處,根據檢測點數量采用對角線或梅花式均勻布置。

C2.2送風口面積小於0.1m的設置3個檢測點,送風口面積在0.1m以上的設置5個檢測點。

C3檢測時間與頻次

C3.1檢測應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正常運轉條件下進行。

C3.2每個檢測點檢測3次。

C3.3每個數據測定時間根據送風中PM10濃度、儀器靈敏度、儀器測定範圍確定。

C4檢測數據處理

C4.1對於非質量濃度示值的測定值,按儀器說明書要求將每次檢測示值轉換為質量濃度。

C=R?K

式中:C —質量濃度,mg/m

R —儀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後的示值)

K —儀器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

C4.2送風口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

第k個送風口的送風中PM10濃度(Cak)按下式計算:

式中:Cij–第j個測點、第i次檢測值;

n –測點個數。

C4.3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

壹個系統(a)的送風中PM10濃度(Ca)按該系統全部檢測的送風口PM10濃度(Cak)的算術平均值給出。 送風中微生物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細菌總數、真菌總數和b-溶血性鏈球菌的檢驗方法。

D1送風中細菌總數

D1.1原理

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細菌,計數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經35~37℃、48小時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報告。

D1.2方法與要求

D1.2.1采樣點:壹般設在距送風口下風方向15~500px處。

D1.2.2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並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

D1.2.3采樣方法

以無菌操作,使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以空氣流量為28.3L/min,在采樣點采集5-15min。

D1.3培養

D1.3.1營養瓊脂培養基

成分:蛋白腖10g

氯化鈉5g

肉膏5g

瓊脂20g

蒸餾水1000ml

制法:將蛋白腖、氯化鈉、肉膏溶於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7.2~7.6,加入瓊脂,121℃20min滅菌備用。

D1.3.2方法:將采集細菌後的營養瓊脂平皿置35~37℃培養48小時,計數菌落數,記錄結果並換算成cfu/m。

D2送風中真菌總數

D2.1原理

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真菌,計數在沙氏瓊脂培養基上經28℃、5~7天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報告。

D2.2方法與要求

D2.2.1采樣點與D1.2.1款要求相同。

D2.2.2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並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裝修狀況、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

D2.2.3采樣方法同D1.2.3

D2.3培養

D2.3.1沙氏(Sabourand’s agar)瓊脂培養基

成分:蛋白腖10g

葡萄糖40g

瓊脂20g

蒸餾水1,000ml

制法:將蛋白腖、葡萄糖溶於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5.5~6.0,加入瓊脂,115℃15min滅菌備用。

D2.3.2方法:將采集真菌後的沙氏瓊脂培養基平皿置28℃培養5~7天,逐日觀察並於第7天記錄結果。若真菌數量過多可於第5天計數結果,並記錄培養時間,換算成cfu/m。

D3送風中b-溶血性鏈球菌

D3.1原理

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b-溶血性鏈球菌,經35~37℃,24~48小時培養,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為b-溶血性鏈球菌。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報告。

D3.2方法與要求

D3.2.1采樣點與D1.2.1款要求相同。

D3.2.2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並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

D3.3培養

D3.3.1血瓊脂平板

成分:蛋白腖10g

氯化鈉5g

肉膏5g

瓊脂20g

脫纖維羊血5~10 ml

蒸餾水1,000ml

制法:將蛋白腖、氯化鈉、肉膏加熱溶化於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7.4~7.6,加入瓊脂,121℃20min滅菌。待冷卻至50℃左右,以無菌操作加入脫纖維羊血,搖勻傾皿。

D3.3.2方法:采樣後的血瓊脂平板在35~37℃下培養24~48h。

D3.4結果觀察

培養後,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徑0.5~0.7mm的細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鏡檢為革藍氏陽性無芽孢球菌,圓形或卵圓形,呈鏈狀排列(視培養與操作條件影響鏈可短可長4~8個細胞至幾十個細胞);菌落周圍有明顯的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為b-溶血性鏈球菌。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阻力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阻力的實驗室檢驗方法。

E1原理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實驗臺的條件(按照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正常運行條件將空氣動力學實驗臺調整到相應的風速)下,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空氣的全壓(Pti)或靜壓(Psi)和出口處空氣的全壓(Pt0)或靜壓(Ps0),按下式得出裝置的阻力(△P)。

當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後風道直徑相同時:

式中:裝置前檢測斷面空氣平均靜壓,Pa;

裝置後檢測斷面空氣平均靜壓,Pa;

△h —裝置前測定截面到裝置入口及裝置出口到測定後截面的管道阻力之和,Pa。

E2設備及儀器

E2.1空氣動力學實驗臺。

E2.2標準皮托管:系數0.99±0.01。

E2.3傾斜式微壓計: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Pa。

E3方法

E3.1靜壓的測定:將皮托管的靜壓出口與微壓計負壓端連接,微壓計正壓端與大氣連通;將皮托管插入風管內,皮托管的全壓測孔朝向氣流方向,讀出靜壓值。

E3.2靜壓的計算:將靜壓測定值代入上式可得出裝置的阻力。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顆粒物凈化效率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顆粒物壹次通過凈化效率和連續運轉條件下顆粒物凈化效率的實驗室檢驗方法。

F1顆粒物壹次通過凈化效率

F1.1原理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實驗臺條件下,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段發生壹定濃度的顆粒物,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1)和出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2),按下式得出裝置的顆粒物壹次凈化效率(hP1)。

hP1=[(C1-C2)/C1]?100%

F1.2設備及儀器

F1.2.1空氣動力實驗臺:風速範圍1~8m/s;

風速穩定性±10%設定值;

顆粒物濃度範圍0.15~1.5mg/m;

濃度穩定性±10%。

F1.2.2重量法檢驗儀器:

PM10顆粒物采樣器=10±0.5mm,sg=1.5±0.12臺;

流量控制箱Q=20~60 L/min2臺;

采氣泵Q=50~100 L/min2臺。

F1.2.3直讀式檢驗儀器:

PM10顆粒物測定儀=10±0.5mm,sg=1.5±0.1,

精度0.01mg/m2臺。

F1.3步驟

F1.3.1調整實驗臺的風速,使通過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氣流速度滿足檢驗要求。

F1.3.2確定顆粒物等動力采樣條件。

F1.3.3利用顆粒物發生器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段發生2~6微米粒徑的單分散相標準粒子,其顆粒物濃度在3~10倍標準值範圍內。

F1.3.4根據顆粒物濃度與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原理,選擇采用重量法或直讀式儀器進行檢測。

F1.3.5在檢測斷面的中心設置壹個或多個檢測點,重量法儀器或直讀式儀器均應在該點取樣。

F1.3.6使用重量法儀器檢測時,要根據顆粒物濃度、天平感量和采氣流量確定采樣時間,采樣時間原則上不應少於30分鐘。

F1.3.7使用兩臺直讀式顆粒物濃度測定儀檢測時,兩臺測定儀的型號和性能應相同。

F1.3.8測定儀應在讀數穩定後讀取結果。

F1.3.9采用重量法采樣或直讀式測塵儀測定,均應采樣或測定3次,取3次平均值作為檢測斷面濃度C1和C2。

F2連續運行條件下顆粒物凈化效率

F2.1原理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空氣動力學實驗臺條件下,使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PM10顆粒物濃度0.5~1.5毫克/立方米的穩定環境中連續運行24小時後,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t1)和出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t2),按下式得出此時裝置的顆粒物凈化效率(hPt)。

hPt=[(Ct1-Ct2)/Ct1]?100%

由下式得出裝置顆粒物凈化效率下降的百分數。

[(hp1-hpt)/hp1]?100%

F2.2設備及儀器

與顆粒物壹次通過凈化效率檢測時使用的設備與儀器相同。

F2.3步驟

與顆粒物壹次通過凈化效率檢測時的步驟相同。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微生物凈化消毒效果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微生物壹次通過凈化效率或消毒效果的檢驗方法。

G1原理

通過測定壹定狀態下空氣中微生物數量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後的變化來計算凈化或消毒效率,從而評價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凈化消毒效果。

G2實驗器材

G2.1試驗菌:空氣中的自然菌。

G2.2采樣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

G2.3磷酸鹽緩沖液:0.03 mol/L,pH 7.2。

G2.4營養瓊脂培養基

G2.5溫度計

G2.6濕度計

G3實驗方法

G3.1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技術要求將其安裝在實驗設備上。

G3.2分別將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置於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後的中間位置,開啟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待運行穩定後,同時采集裝置前後的空氣,流量為28.3L/min,采樣時間為5~15分鐘。采樣結束後,將平板放入培養箱中培養,同時將同批次試驗用培養基置35~37℃培養箱中培養作為陰性對照,48小時記錄結果。試驗重復3次。

G3.3消除率的計算按下式進行:

G4評價規定

消除率均≥50%為凈化合格,≥90%者為消毒合格。

陰性對照組應無菌生長;凈化消毒前的菌量在500~2500cfu/m。 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積塵量的檢驗方法。

H1原理

采集風管內表面規定面積的全部積塵,以稱重方法得出風管內表面單位面積的積塵量,表示風管清洗後的清潔程度或空調風管的汙染程度。

H2器材

H2.1采樣面積為50或100平方厘米。

H2.2無紡布或其它不易失重的材料。

H2.3密封袋。

H2.4采樣工具或設備。

H2.5天平,精度0.0001g。

H2.6壹次性塑料手套。

H3風管清洗後的清潔程度檢驗步驟

H3.1采樣時間

采樣應在風管清洗後的七日內進行。

H3.2采樣點

在清洗後確定檢測的每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主風管中(如送風管、回風管、新風管)至少選擇5個代表性采樣點。

H3.3采樣

H3.3.1將采樣用的材料放在105°C恒溫箱內幹燥2小時然後放入幹燥器內冷卻4小時,或直接放入幹燥器中存放24小時後,放入密封袋用天平稱量出初重。

H3.3.2在風管的采樣位置確定采樣面積,並將采樣面積內風管內壁上的殘留灰塵全部取出。

H3.3.3將采樣後的積塵樣品放回原密封袋中保管,並進行編號。

H3.4實驗室分析

H3.4.1將樣品按H3.3.1處理、稱量,得出終重。

H3.4.2將各采樣點的積塵樣品終重與初重之差作為各采樣點的殘留灰塵重量。

H3.4.3根據每個采樣點殘留灰塵重量和采樣面積換算成每平方米風管內表面的殘留灰塵量。

H3.5結果表示方法

取各個采樣點殘留灰塵量的平均值為風管清潔程度的判定指標,以g/m表示。

H3.6影像資料的制備

采用機器人對每個監測點所代表的風管區域內表面情況進行錄像,並將其制作成錄像帶或光盤等影像資料。

H4風管汙染程度的檢驗步驟

H4.1采樣位置

在確定檢測的每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主風管上(如新風、送風和回風管)至少選擇5個代表性采樣點;如果無法在主風管采樣時,可抽取全部送風口的5-10%且不少於5個作為采樣點。

H4.2采樣方法

H4.2.1在主風管采樣時將維修孔、清潔孔打開或現場開孔。

H4.2.2在送風口采樣時將風口拆下。

H4.2.3采樣應在確定的面積內將風管表面全部積塵收集,並完好帶出風管。

H4.3其它

風管汙染程度檢驗中風管積塵量的檢驗器材、檢驗分析方法與風管清洗後的清潔程度檢驗相同。 風管內表面微生物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細菌總數和真菌總數的檢驗方法。

I1采樣

I1.1采樣點:數量和分布同附錄H 3.2。

I1.2采樣面積:每壹點采樣面積應為1250px。

I1.3采樣方法:空調風管內表面積塵較多時用刮拭法采樣,積塵較少不適宜刮拭法采樣時用擦拭法采樣。整個采樣過程應無菌操作。為避免人工采樣對采樣環境的影響,宜采用機器人采樣。

I2樣品檢測

刮拭法:將采集的積塵樣品無菌操作稱取1g,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級稀釋,取適宜稀釋度1ml傾註法接種平皿。

擦拭法:將擦拭物無菌操作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級稀釋,取適宜稀釋度1ml傾註法接種平皿。

I3培養與計數

細菌和真菌培養與計數方法見附錄D。

  • 上一篇:有哪些祛痘產品,真的有效果?
  • 下一篇:去丹麥自由行的註意事項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