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太急,仿佛雪山上寒潮來襲,霎時遮天蔽日。
2009年1月5日深夜,在西嶺雪山腳下,距離縣城50多公裏的西嶺執勤點,大邑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事故預防與處理中隊民警譚東沈沈睡去,永遠地離開了,45歲。
淚無聲,冷意驟起,沒有人相信他真的會離開。都說他太累了,該好好休息了。都說,好民警譚東就在不遠處,就像積雪終會融化,枯草終會吐綠,雪山的好兒子譚東,總有壹天會醒來。
雪融梅開,金盾閃耀,雪山好兒子譚東,他在哪裏?
用生命托起生命的好警察走了
他去了哪裏
巍巍雪山回答了
他與劫後余生的獲救者血脈相連
壹根麻繩:見證生命延續的力量
壹根麻繩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把壹個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壹個生命的力量有多大?他的離去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這根麻繩是田東買的,比拇指略粗,20多米長,擰成麻花狀。4年來,這根麻繩拉回了多少人的生命?西嶺鎮高店村3組的劉建堯親歷了4次:花水灣橋壹次,大龍溪橋壹次,兩河口橋兩次。"繩子救了多少人?"劉建瑤說不清楚,但她依稀記得這根繩子的來歷:2004年,譚東剛到西陵執勤組當組長,壹次出警救援,沒有繩子很難過河。於是,譚東自掏腰包準備了這根繩子。西嶺雪山山高坡陡,溝深水急,壹旦發生意外,這就是壹根救命繩。
最近壹次使用麻繩是在2008年12月29日,也就是新年前兩天那個寒冷的夜晚。它從刺骨的雪水中拉回了生機,西嶺雪山滑雪場市場部經理朱林叫來了他。
夜雨,大霧。抱著身懷六甲的妻子朱林心急火燎地往山下趕。車快到西嶺鎮雙河橋時,朱林接了個電話,卻沒看清前面的路,車突然在拐彎處沖下河堤。因為拴著安全帶,朱林沒有受到任何傷害,但當他鉆出車外,想確定自己在什麽地方時,黑暗中的水渠張開了大口......
"我壹下子被沖進了涵洞,仿佛被吸進了壹個黑洞洞、密不透風的塑料管裏,赤身裸體,渾身漆黑,恐怖之極,我問自己,'朱林,妳就這樣完了嗎?水流湍急,雖然沖向了明渠。我抓住樹根,把它折斷;我在石頭上摳出壹條縫,滑了下去。我的腳夠不著明渠底部,我又怕又冷又著急,直到絕望。壹個人系著繩子跳下來,把繩子系在我身上,雙手托著我拼命往上爬......"
當晚,譚東和同事楊傑頂著寒風冷雨,堅守崗位。在此之前,他們已連續值班30多個小時。21時,接到報警:壹輛小車從西陵鎮大橋上沖下大橋。不見司機蹤影,打電話詢問衛生院也無人員傷亡,田東決定搜索。在電站排水渠下遊約200米處,落水者正在掙紮,圍觀群眾束手無策。
"'我是警察,堅持住。譚東喊了壹聲,然後脫掉外套,踢掉鞋子,把繩子綁在身上,跳進了排水渠......。"楊傑回憶說,"落水者已經抓不住繩子,譚東就用雙手把他往上托。"被救者就是朱林。
"就這條水渠,前幾天也淹死過人。沒有老譚,他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知情的人這樣說。然而,六天後,已完全康復的朱林,卻再也拉不回譚東的離去,他只能緊緊握住譚東妻子唐靜的手,淚流滿面,無語凝噎。
如果說從朱琳獲救開始,直到1月5日晚,譚東突然離去,進行檢討,其實這壹場突如其來的告別,從事發之時就埋下了隱患--
那壹夜、渾身濕透的田東顧不上換衣服,立即與楊傑壹起將朱林送到西嶺鎮衛生院,並婉拒了醫生的要求,將朱林送到醫院。回到住處,剛換上薄薄的秋警褲,又接到報警,花水灣到西嶺鎮4公裏處壹輛小車撞上了護欄!田東不放心楊傑壹個人去,披上外套就出發了。處理完事故,又回到衛生院看望朱林,朱林向單位領導介紹了事故情況。壹切處理完畢,已是淩晨時分。
第二天,譚東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發燒等癥狀,感冒已相當嚴重。他婉拒了醫生輸液治療的要求,在自己管轄的480多平方公裏的區域內巡邏:因為元旦將至,西嶺雪山遊客爆滿,只有兩名民警值守,稍有疏忽,道路交通就可能出現大問題。
2008年的最後壹天,譚東輪班下山,到交警大隊學習。1月1日,本該休息的譚東卻帶著新頒布實施的交通法規再次上山。1月2日,在家休息壹天。1月3日,早上6點起床,跑操、開車巡邏雪山道路,全天糾正交通違法行為4起。1月4日,仍在執勤,抽空到西嶺鎮醫院開藥,當天糾正交通違法行為6起。
1月5日,田東最後壹天執勤。晚上10時許,壹直擔心丈夫病情的妻子,沒有收到丈夫每天正常的問候,多次撥打電話也無人接聽。妻子心急如焚,急忙撥通了田東同事楊傑的電話。楊潔沖到譚東的住房門口,大聲呼喊,沒有回應。楊傑感覺事情不妙,壹腳踹開房門,只見譚東警服在身,斜躺在床上。呼叫、急救,再也拉不回那個失去的靈魂。
那夜,雪山寂靜,瓊江嗚咽,在徹骨的寒冷中,滿山的梅花驟然開放,雪白雪白的。
那壹夜,戰友沈默,親人哭泣,在撕心裂肺的痛楚中,崎嶇的山路沒有盡頭,蜿蜒曲折。
"我忘不了,在那生命懸於壹線最絕望的時候,是他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把我托了起來。這是壹個讓我失去生命的事實"。朱琳說:"我現在唯壹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三年前,是他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現在,我只能在他靈前磕頭時說聲謝謝。"瓊江鎮下壩村村民吳澤蘇說。當時他騎著摩托車與壹輛貨車相撞,面臨生命危險,是譚東第壹時間趕到現場,為他滿嘴的鮮血和吹進的沙土生氣。現場過來的吳澤旭已經無法面對譚東說謝謝了,只能托人送來壹面 "出警迅速,救人於危難 "的錦旗。
"老譚哪,妳怎麽去......"。45歲的西嶺鎮村民任選誌永遠記得,2007年11月2日,他連人帶車栽下了苦膽欄懸崖。翻車處懸崖陡峭,荊棘叢生。第壹時間趕到的譚東等不及繞過山路,壹個人冒著生命危險,抓著樹枝草根沖下了近百米高的懸崖,在溝底找到了還有壹口氣的任選之。聽說譚東已經走了,任選之壹個大男人傷心地哭了幾場。
數不清有多少次,車毀人亡,斷壁殘垣,譚東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沖到遇險群眾身邊,用肩扛著大山,托起生的希望。
救命的麻繩還在,它還能把壹個個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但唐頓永遠地走了,他的離去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好警察最老的肩章去了
他去了哪裏
巍巍雪山作答
他在無盡的同事中接力
壹枚肩章:見證忠誠責任的重量
壹個警察的肩膀能有多寬?只能背壹副灰暗的深藍色肩章。那麽,壹副肩章能有多重?
大邑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教導員邊健對田東記憶最深的就是那副肩章。"在民警的黑白照片中,妳也能壹眼認出譚東,他肩上原本深藍色的肩章經歷了長時間的風吹雪打,已經變得灰白"。邊疆說。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西嶺雪山獨特的風光,成為遊客度假休閑的好去處。但對於交警來說,這裏卻是最難的地方。從西嶺雪山隧道腳下,穿過花水灣溫泉,到雪山之巔,60多公裏的旅遊公路,100多公裏的鄉村公路,4名民警,2人3天壹輪換,72小時駐守在大山裏,巡邏糾違、交通管制、處置事故、安全執勤。在這裏,春節平均接待遊客10萬人次,進出車輛1萬多輛,元旦平均接待遊客3萬人次,車輛五六千輛,還有 "五壹"、"十壹"。這就是譚東工作多年的地方。
譚東是西嶺值班組長,從2004年7月調到西嶺鄉值班組到2009年1月5日去世,他沒有回家吃過壹頓年夜飯。每年農歷除夕夜,他都會召集麾下的三個兄弟,攜家帶口,在電站引水涵洞上方那間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破舊辦公房裏,除夕團聚。而每年,邊疆都會帶去慰問品。臨近牛年除夕,這裏沒有了譚東,也沒有了除夕團圓,只有幾個穿著警服的漢子不輕不重的眼淚。
"譚哥,妳不能再幫我頂班了"。楊傑瀝酒在地,哽咽失聲。他記不清有多少次,身患肝硬化的父親病重時,譚總爽快地答應頂班:"哥,別擔心工作,好好照顧父親,工作還有我們呢!"和譚東壹樣,後來又在風雪交加的大山裏多堅持了幾天。
"老黃牛,妳要好好休息"。陳誌江喃喃地念叨著譚東的小名。他想起了田東默默無聞的樣子,想起了和田東壹起開著老桑塔納警車巡邏出警的情景,想起了值班組由田東個人出資修的廁所(原來的廁所在地震中被毀):"昨天還有老鄉說,現在來妳們這裏辦事終於有地方'方便'了。我有地方去方便了。老黃牛,妳的善舉老百姓都記著呢!我們這裏處處都有您的影子呀!"
在大邑縣交警大隊,老民警譚東不是 "熟人"。因為他長年駐守在山區,只有辦案或開會學習才會回來。但他在這裏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女警梁克玉每次見到譚東都會恭恭敬敬地打招呼,因為她知道譚東的另壹個綽號:譚鐵人。那是七八月太陽下的正午和冬天淩晨的雪山換來的。民警鄭麗還了解到譚冬的壹些細節:在交警隊多領了幾本駕駛證的外殼,執勤檢查時發現駕駛員證件破舊就換了。
而對於西嶺雪山的人們、遊客來說,譚東和他的同伴們,就是雪山上的壹個路標:
--多少次,大邑縣西源鎮村民張洪林開車早起,碰上了早起巡邏的譚東;
--多少次,成都西嶺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正章開車早起,碰上了早起巡邏的譚東、
--雪山路險處,田東申請設置波形護坡;不少司機違章被罰,卻被說服;四年多的堅守和堅持,雪山上再也沒有出現重特大交通事故。
2008年1月25日至29日,西嶺雪山遭遇特大暴風雪,近千輛汽車堵在結冰的路上,近4000名遊客滯留山上。譚東和同伴們壹起,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惡劣環境中,頂著寒風,冒著風雪,忍著饑餓,壹站就是七八個小時。西陵派出所所長牟大洪給譚東趕來壹箱方便面,他讓抱孩子的母親;勸譚東到醫院輸液退燒,但他堅守了5天5夜。
"5-12 "地震突然來襲。"老譚,地震了,我們西嶺雪山有人受傷了,麻煩妳叫救護車"。接到這條不明真相的群眾求助短信,正在山下備料的譚東急忙沖出自家危房,撇下妻子,將兩名重傷員及時送往醫院搶救。
譚東和妻子在山頂上跋涉了壹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山頂。"當時,山頂上的風太大了,譚東和妻子都被風吹到了山腳下。
雪山的風啊,刺痛了臉龐;雪山的日啊,灼黑了肌膚;雪山的雪啊,染白了那壹枚枚肩章。還有,那壹沓沓鮮紅的榮譽證書:優秀公務員、優秀**** 生產黨員、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雪山下,舉槍向天,在出警途中,向壹位民警告別。槍聲響起,劃破了歲月的沈寂,拉開了皚皚雪域無盡的傷痕。遺像中,那壹雙灰色的肩帶,化作壹座巍峨的豐碑。
人民如親人的好人走了
他去了哪裏
巍巍雪山作答
他在困難群眾的口口相傳中深情吟誦
壹座新房:見證人海壹樣的容量
壹個人留在哪裏?壹個人在哪裏住?"
"壹個人在哪裏住?"
"壹個人在哪裏住?壹顆心能有多深?可以裝下所有人,卻唯獨裝不下自己,這就是人如海的容量。
壹排排整齊漂亮的磚瓦房,壹個個寬敞潔凈的水泥壩子,這就是大邑縣王寺鎮楊店村9組村民代林2007年9月建成的新家。
距離新家200米遠的地方,有壹座她住了十多年的老房子。在 "5-12 "地震中,屋頂漏雨、四壁漏風的老屋倒塌了。
看到記者,戴琳兩眼含淚:如果沒有譚叔,就沒有眼前的新家;如果沒有新家,她和兩個兒子只能壹直住在老房子裏,地震發生後,他們的命運只能是不死即殘。
譚叔叫譚東,2006年10月之前,他和代林家其實沒有任何關系。當月的壹天,譚東走親戚來到楊店村,無意中看到代林岌岌可危的老屋,了解到代林患有甲亢,獨自撫養壹對雙胞胎兒子,自己沒有住房,小兒子看她可憐,讓他們壹家三口住在自己廢棄不用的老屋裏。於是,譚東主動認下了代林這門 "窮親戚"。首先幫她寫了建房申請,經過壹番周折得到批準後,譚東又主動借給代林3000元作為建房的啟動資金。"壹定要修房子,不然老房子塌了砸到人,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田東堅定地對代林說。身無分文的代林根本沒有奢望蓋新房,她幾乎是被譚東逼著這樣做的,東拼西湊借夠了2萬多元,漂亮的新房蓋起來了。
"蓋房子的兩個多月時間裏,譚叔來了四五次,每次都是幫忙搬磚、擡石頭,實實在在幫著做事,我心裏總想著,房子沒修好,真對不起譚叔!"代林哭著說:"2007年10月搬到新家後,兩個兒子別提有多高興了,學習成績更是好得不得了,我也覺得日子有了盼頭,正想著如何盡快掙錢回到譚叔身邊,嘩啦壹聲地震了!新房子沒出事,老房子卻塌了!新房子沒啥事,老房子卻塌了!
壹年裏,戴林分五次還給譚東2500元錢。每次還錢,都是代林托人給田東打電話,有時還壹次錢要反復打幾次電話,每次田東都說,妳別那麽著急,沒人催妳,別為了還錢累出病來。"天底下怎麽會有這樣的好人,自己家庭那麽困難,妻子下崗,孩子上大學,兩個老人年老多病,壹家人都指望著他的工資過日子,他卻用這麽壹大筆錢來幫助我這個舉目無親的人!這樣的恩情,我怎麽受得了!"
最後壹次還款是在2008年12月,當時還差500元,田東明確、堅決地表示不再要林某還款:"就當我補貼妳的。"
半個多月後,代林平生第壹次走進恩人譚東的單位--大邑縣交警大隊,她來看譚東,因為不能再打電話通知譚東來看她,她直接走進譚東的靈堂,跪了下來......
代林痛苦地長跪在譚東的靈堂前。
2002年3月,家住什邡市的龔壹鳴無證駕駛摩托車在大邑行駛,譚東依法暫扣了他的車輛。按規定必須有駕駛證才能開車,由於錢沒帶夠,龔壹鳴考完駕駛證後已身無分文回到什邡,又找不到熟人,壹時茫然,田東掏出100元硬塞到龔壹鳴手中。
2005年6月11日晚21時許,大雨傾盆,譚東和同事勘查了壹起交通事故的現場,將傷員送到西嶺鎮衛生院時,看到壹位60多歲的老太太正在唉聲嘆氣。譚東立即上前詢問,這位大娘是傷者的母親,剛坐救護車到醫院看望受傷的兒子,家裏沒人照顧,必須趕快回去,可此時已是深夜,路上早已沒有車輛通行。看著老太太焦急的眼神,田東決定冒雨送老人回家。壹路摸索,壹路顛簸,當他回到執勤崗位時,已是第二天淩晨。
曾啟和是被譚東處罰過的小貨車司機,因為臨時有急事,他沒能參加譚東的葬禮,這被他視為終生的遺憾。
今年正月初三,因為他的小貨車超高超寬,被譚東攔了下來。譚警官嚴厲地批評了他,他自己也覺得很沒面子,說出了自己的特殊情況:兩個孩子都在成都讀大學,其中女兒在壹所藝術學校讀書,學費很貴,家裏的經濟壓力很大。田東接過他的執照,讓他卸下車上超載的貨物,還叫他第二天去值班組接受處罰。第二天,曾啟和壹大早就灰溜溜地去了西陵執勤點。譚東親切地接待了他,雖然還是批評教育,但聽起來很有人情味,最後只給了他壹個嚴重警告的處理。
曾啟和非常感動,"當時,我發誓絕不超載,這是對這位善解人意的好民警的尊重和承諾"。
更讓他感動的還在後面,"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過了三四天,譚東和他的隊友陳誌江居然提著禮物壹路問到我家來慰問我。我當時激動得都不知道怎麽說話了,他跟我談心,給我講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識,還教育我女兒要爭氣,好好學習。他知道我家困難,臨走時硬塞了200元給我--哎,他真是個好人呀!"
"違法司機不是我們的敵人,甚至,我們可以把他們當成親人,這樣他們就不會再違法了,交通事故自然就少了。"
這是田東生前對同事說的壹句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這樣壹顆真誠的心,溫暖了西嶺雪山的這樣壹條冰雪之道,溫暖了警民之間的關系,溫暖了社區鄰裏之間的關系,溫暖了壹個又壹個曾經冰冷黑暗的人們的生活。
做好事做到底的好黨員走了
他去了哪裏
巍巍雪山作答
他在黨旗下在百姓心中
壹本入黨手冊:見證百姓生命的重量
短暫的人生價值幾何?心系百姓,多辦利民之事,恪守為民之責,砥礪為民之誌。這就是壹名***黨員的人生標準,這就是鮮紅的黨員手冊所透出的強大感染力。"老譚,40多天沒見到妳,心裏空落落的,很想妳,所以今天來看看妳"。2月17日,大邑縣西嶺雪山腳下的金土坡陵園,寒風陣陣,春寒料峭。西嶺鎮衛生院院長熊東樹來到譚東的墓碑前,喃喃地說:"我現在已被組織列為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養。放心吧,兄弟,我壹定像妳壹樣,用心做事,爭取早日成為壹名光榮的中國****,不辜負妳的期望。"淚珠在熊東樹的眼眶裏打轉,聲音也開始顫抖:"等我加入組織的那壹天,我壹定要到您的墳前,告訴您,也讓哥哥高興高興!"
熊東樹清楚地記得,去年5月底的壹天晚上,譚東來他家串門,把壹本《黨員手冊》交到他手裏。"沒有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領導,這麽大的地震造成的災難不知道有多深"。田東語氣堅定,眼神中充滿期待,"妳積極參與抗震救災,說明妳是壹個有責任感、有追求的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如果妳有這個願望,我願意做妳的入黨介紹人。"此後,譚東連續三個晚上為熊冬書 "上黨課"。6月初,熊冬書鄭重地向西嶺鄉黨委提出了入黨申請,介紹人就是譚東。
既是交警,又是黨員,正是因為這樣,壹些與交警工作無關的事情,卻每每成為譚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夏日裏的百年皂角,把參天的枝條舒展開來,把掘地的根須舒展開來,譚東把交警對事故當事人的服務,向縱深延伸,給了基層***黨員群眾進步的肯定和支持,給了困難群眾的關懷和幫助。
2007年11月2日,任選誌因交通事故受重傷住院,妻子張道英日夜守護。壹次,譚東來到西陵衛生院看望任選誌,聽到張道英長長的噓聲。原來,家裏孩子無人照顧,田地無人耕種,還要花壹大筆醫藥費,壓力可想而知。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田東趕緊找到熊東書,"能不能讓張道英在妳們醫院打雜、打掃衛生啊?這樣她既能照顧丈夫,也能減輕經濟壓力。""這是交警應該做的嗎?看在妳東哥的面子上,就讓她打掃衛生吧,壹個月給她400塊錢工資。""好兄弟,別農村人講六六大順,每月給600元就算了。"熊東樹倔強地答應了譚東的要求。事後不久,譚東滿臉堆笑地找到熊東書:"妳最好給張道英買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否則我就告妳違反勞動法。""她是妳什麽親戚,她的什麽事讓妳這麽上心?"這壹次,譚東又 "勝利 "了。心中時刻牽掛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對待別人無比寬厚,對待自己卻十分苛刻。地震發生後,由於進出西嶺雪山的道路損毀嚴重,山體滑坡、亂石不斷,譚東每天巡路、清理亂石、設置警示牌,沒時間自己做飯,就到西嶺鄉衛生院 "搭檔"。"當時,衛生院有兩種夥食標準,最高標準5元,最低標準2元"。衛生院食堂楊桂英大姐說:"他每次都吃2元的飯菜,壹打完馬上就離開食堂,因為在食堂壹見到熊院長,熊院長總會為他添壹回肉,他不想麻煩別人。"
"如果他現在還活著,我要天天請東哥吃回鍋肉,頓頓都請!"譚東走後,與譚東相識的1000多天,時常縈繞在熊東樹的腦海裏。唯壹壹次記得譚東和他 "高消費",是在2006年夏天的壹個晚上,譚東和熊東樹在大邑縣城小聚。飯後,兩人來到壹家卡拉 OK 廳唱歌。"譚東只唱了兩首歌,《送戰友》、《夢駝鈴》,花了32元錢,就執意要走,他說太貴了,高消費,我們要是唱壹晚上的歌,夠農民種壹年的小菜了!"
寒夜勇救朱林的第二天,譚東到衛生院看病,量體溫近39度,熊東樹對譚東說:"朱琳都在輸液,妳也應該在輸液"。"我身體好沒關系,元旦遊客多,天又冷,要清道,任務很重......"。譚東回答。1月4日9時許,譚東第二次來到衛生院看病,出現了氣短、胸悶等癥狀,仍在發燒,熊東樹再次勸他要住院治療,"至少要拍個X光片,確定是否引起了肺炎"。同事也勸他住院,田東卻說:"山上雪厚,遊客多,這兩天很忙,不要緊,再開點藥,我身體好,能頂得住,吃點藥打壹針就壓下去了。"
哪知道,這次田東沒有頂住,這成了熊冬書心中永遠的痛,永遠的愧疚:"當時,我堅持要好壹點,如果那天他肯住院,也許情況不會像後來那麽糟糕!"
在譚東的葬禮上,熊東樹第壹次見到了譚東的親人:下崗多年的妻子、多病的妻子、剛考上大學的女兒,還有殘疾和年邁的父母。壹個如此堅強、如此樂善好施的警察家庭竟然如此貧困,熊東樹感慨萬千,壹個大膽的想法油然而生。第二天,熊冬書召開全院職工大會,會商決定:從今年起,醫院每月捐助600元,熊冬書本人每月捐助200元,全年**** 9600元,每年1月壹次性交給譚東的女兒譚林玲,作為其大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壹直到她大學畢業。
愛是可以延續和傳遞的,譚東走了,愛留了下來。
二月的西嶺雪山,烏梅綻放,漫山遍野,潔白如雪,那是大自然向雪山的好兒子頒發的壹枚枚勛章和壹枚枚高潔的獎章;
二月的西嶺雪山,雪霽天開,新綠悄然萌動,那是春天的序曲,雪山的好兒子精心呵護著錦繡家園,折射出金盾的光芒。
譚東檔案
漢族,1963年4月14日出生,四川遂寧市人,1986年7月入黨,大專文化,三級警督。
1982年10月至1984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戰士;
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長沙炮兵學院通信旅學員;
1986年7月至1998年8月歷任某部排長、連指導員、政治協理員;
1999年9月至2004年,大邑縣公安局民警。1999年7月至2004年,大邑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民警;
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大邑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事故預防與處理中隊西嶺執勤組組長。
他在部隊服役期間榮立三等功壹次,三次被大邑縣公安局評為優秀**** 生產黨員,被大邑縣公安局授予 "十佳民警 "稱號;被大邑縣公安局評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被成都市公安局評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受到嘉獎壹次;先後七次被評為 "優秀公務員"。七次被評為 "優秀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