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溫有毒,燥濕化痰,常伍陳皮,消痞散結,健脾和胃,降逆止嘔(小半夏湯),為治濕化痰的要藥。
註意事項:治療肺癆痰多,陰血不足,火熱痰盛,汗多口渴,血虛痰盛者忌用。
配伍:半夏配粳米,治胃中痰濁,胃氣不和,煩躁不安;配麻黃,名半夏麻黃丸,治飲酒在下,心悸不安;配沈香,可和胃消脹,治脾胃不強之脘腹脹滿、嘔吐、氣喘等;配川貝,名半夏丸,功專化痰止咳,且燥不傷陰,清不傷陽;配幹姜,名生姜散,可溫中散寒。半夏與幹姜散,能溫胃止嘔,治胃寒燥嘔、吐白沫;與幹姜、人參、名參半夏湯,治妊娠嘔吐;與幹姜、蜂蜜、名半夏湯,治反胃嘔吐;與麥門冬配伍,治肺胃陰虛、咳嗽吐沫;與厚樸配伍,能理氣化痰。
本經逢原:半夏配蒼術、茯苓治濕痰;配瓜蔞、黃芩治熱痰;配南星、前胡治風痰;配芥子、生姜治寒痰;但燥痰宜配瓜蔞、北芪,非半夏亦可治。
藥物區別:姜半夏用於治療嘔吐;清半夏、法半夏用於化痰燥濕、健脾和胃;半夏凝乳化痰,能幫助消化。
張錫純說:半夏味辛,性溫,有毒。凡味辛至末者,皆稟跌金之性收藏,故能下力,為降胃安沖之主藥。因其能降胃而沖,故能止嘔,能引肺中濕痰下行,胃中之氣固氣。還可治療胃氣厥逆、吐血、衄血(《內經》指陽明厥逆中的衄血、吐血,陽明厥逆即胃氣厥逆,又稱 "陽明厥逆")。但藥店因其毒性大,均用白礬熬制,相制太過,無辛味,轉多白礬味,使人嘔吐,即藥店所售清半夏中的白礬,以利濕痰為可,若為止吐而嘔血、衄血,則不宜。治此癥者,必以微溫水洗數次而後用之。但屢洗力必減,故須加量。
筆者在藥房半夏制法均不適宜,每於春秋中期,用生半夏數斤,浸入熱湯中,每日壹次,至十天後,將半夏剖成兩瓣,再放入鍋中,多加涼水煮沸,迅速將湯連盆撈出,待水涼後,凈幹備用。
附案偶有鄰村王家小孩,十二三歲,早上突然半邊身子不能動彈,家裏窮,買不起藥。我先給他服用自制的半夏,每服半夏,再用生姜煎湯送下,壹日兩次,連服二十多天,病就痊愈了。
自制半夏辛味猶存,不僅可以益氣化痰,還具有開風寒濕痹之功。
東陽野人莽漢說:英軍醫官阿來福屢次吐痰,絕食良久。其弟與美醫寧馬氏合作治吐不止,乞診於余,當時,病人已被公認為扶不起的阿鬥,但乞余壹決其生死而已。寧馬氏將病人的癥狀和治療方法告訴了於氏。余則成對兩家人說:我有壹計,試行之。於是辭歸,查漢法醫書,制作小半夏加茯苓湯,貯於瓶中服用,壹二服後奇效頓現,數日便恢復了原來的健康。
至此,半夏加茯苓的泡水喝,先是在醫科大學,後是在醫院和醫家,成為壹種止吐藥。
順便說壹下:此例半夏湯加代赭石尤效,因吐久傷身,方中人參能生津補氣,加代赭石以助之,力專於下行。若有熱者,可加天冬佐之。若無自制半夏,可用藥房清半夏二許,合明礬味入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