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血寧加西比靈尼莫地平您好,腦血管痙攣是指腦動脈在壹段時間內異常收縮,常見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有資料統計,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達16%~66%,其發生時間,壹般發生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後2~3天,7~10天達到高峰,然後逐漸緩解。少數病例起病較晚(2 周後)或持續時間較長(數周至 1 個月)。在 30 分鐘內或 1 至 2 天內發生急性腦血管痙攣的人被稱為急性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發生後,臨床上常出現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眼底水腫出現或加重),意識障礙加重。患者由清醒轉為嗜睡或昏迷;或由昏迷(早期腦血管痙攣多在 2 天內恢復)→清醒→昏迷(再次腦血管痙攣)。這種意識的動態變化是腦血管痙攣的壹個顯著特征。同時,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竈性體征出現或加重,如偏癱、半身不遂、失語等。患者持續發熱,外周血白細胞持續升高。上述癥狀的加重難以用再出血(如腰椎穿刺未能證實再出血)、顱內血腫等解釋,血管造影發現血管痙攣即可確診為腦血管痙攣。 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痙攣的原因可能是血腫或血凝塊、顱底動脈的機械牽拉和壓迫,以及下丘腦釋放神經介質改變交感神經張力,通過神經反射引起腦血管痙攣。體液中的血管收縮物質增加,如血栓素 A2、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和其他 5?羥色胺,是遲發性腦血管痙攣的主要原因。 腦血管痙攣是蛛網膜下腔出血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積極進行搶救治療。 關於腦血管痙攣的病理和治療 腦血管痙攣是 SAH 後顱底體積大血管的延遲性收縮,在血管造影或腦血流中常表現為受累血管遠端區域灌註減少。血管造影顯示的血管痙攣具有典型的壹過性病程--出血後 3-5 天開始,5-14 天達到最大狹窄,2-4 周後逐漸恢復。約半數病例的血管痙攣表現為遲發性神經功能缺損,可能緩解或發展為腦梗塞。在接受標準治療的患者中,15% 至 20% 會因血管痙攣而中風或死亡。 用藥建議:盡早應用尼莫地平,以盡量減少 SAH 引起的嚴重神經功能缺損。尼莫地平可減輕 SAH 引起的嚴重神經功能缺損,對於臨床狀況良好(Hunt & Hess 分級 I、II、III)的患者,應盡早使用尼莫地平(10 毫克至 20 毫克,1 毫克/小時,靜脈滴註 14 天),因為此時血管痙攣最有可能導致神經功能缺損。最近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還能降低 IV 級和 V 級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這些劑量下,壹些患者會出現低血壓,但這種情況可能會減緩或減輕。回顧性研究表明,目前還沒有其他專門針對 SAH 的有效治療藥物。
上一篇:中國現在有多少人口?下一篇:麻醉藥品,第壹類精神藥品購用印鑒卡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