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談詩說詞|填詞技巧(壹):詞的字句格式

談詩說詞|填詞技巧(壹):詞的字句格式

談詩說詞|填詞技巧(壹):詞的字句格式

芷蘭918

2018年1月1日

來自風采蓮曲

填詞用字,要講平仄。講究平仄的目的,是要根據漢語聲調的特點,有意識的安排壹種高低急促互相交替的節奏。使詞句具有優美的聲律,不僅詠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還可加深意境,激發情感。

詞較之於詩,外在呈現的最大不同便是詩是整齊的,而詞則多長短錯落。而正是詞的這種參差不齊的格式,給了我們壹種別樣的美感。詞句最短有壹個字的,比如十六字令的第二個字,最長的則可達十壹個字之多。其中二字句到七子句最為常見,也是詞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快速的寫完壹首詞,熟悉各種句式填寫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現按字句格式分述如下:

(壹)、壹字句

壹字句很少見。

平聲的,如“歸!獵獵西風卷繡旗”(張孝祥《歸字謠》)

仄聲的,如:“錯!錯!錯!”(陸遊《釵頭鳳》)

(二)、二字句

二字句壹般是律句的二字頭。通常入韻。依平仄***有四類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1、平平者,如:“瑯然,清圜,誰彈”。(蘇軾《醉翁操》)“長松。之風。如公”。(辛棄疾《醉翁操》)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黃庭堅《南鄉子》)

2、仄仄者,如:“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姜夔《長亭怨慢》)。“凝佇。望涓涓壹水,夢到隔花窗戶”(周密)。

3、平仄者,如“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春水,千裏。”(辛棄疾《河傳》)“春暮,微雨。”(李珣《河傳》)“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韋應物《調笑令》)'明月,明月,胡笳壹聲愁絕。“(戴叔倫《調笑令》)。

4、仄平者,如《江城梅花引》換頭句藏短韻格之下片便是以仄平格式句來開始的,其下片開始部分格式為“仄平,仄平。仄中平,仄中平,中平、仄平者,例句如“斷魂,斷魂。不堪聞,被半溫,香半熏”。(程垓)“漸看,漸遠。水彌漫,小舟輕,去又遠。”(丘崈)“待眠,未眠,事萬千,也問天,也恨天。”(趙汝茪)

此外,二字詞也是詩詞句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平時中需要大量積累這方面的詞匯,並熟悉其變通形式。舉例而言:

平平者:茫茫、疏疏、閑愁、輕舟、歸帆、相逢、……

仄仄者:寂寞、濁酒、廿載、十載、別岸、雁柱、……

實際上為了句式的變化,我們接觸更多的可能是平仄或仄平型的詞語,如煙雨、零落、蕭索、愁緒、南浦、芳草、斷腸、畫橋、暗香、五弦、月華、晚風等等。

這裏先簡單地提兩點:

其壹,註意意象的多種表述方法。在詩詞中,幾乎每個意象都有多種多樣的表述方法。這個多樣性為我們更好的安排其在詞中的位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比如杜鵑,指杜鵑花時,有別名映山紅、艷山紅、艷山花、清明花、山躑躅、紅躑躅、山石榴等,指杜鵑鳥時,又稱布谷、子規,這樣我們便可根據具體位置的平仄要求來選用相應的詞以表達我們的意思。舉例而言,如五字句格式為“仄平平仄仄”時可寫“子規啼雨亂”,而格式為“仄仄平平仄”時就可以用“布谷聲聲苦”。

再比如壹般描寫幽靜或悲情時,往往會用壹些聲音來襯托環境或反映內心,這就會涉及到笛或箏這兩種樂器。以箏為例,就可以用銀箏、秦箏、寶箏、素箏、鳳箏、雁箏等意象,用在格為平平或仄平的位置。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部分來代指全部,對於箏而言,重要者有二,壹曰弦,壹曰柱。弦者,可以用十三弦、五弦、鳳絲、冰弦等來代指箏。柱者,系指箏上整齊排列的弦柱,是將箏的振動傳到面板的媒介,因其斜列在箏面上,恰如壹行大雁欲飛,通常稱雁柱。雁箏之稱呼,大抵由此而來。故又可用雁柱、玉柱等來代指箏。更進壹步,我們還可以用金雁來代稱箏。於是無論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的哪壹種,均有對應的詞可以使用。舉例而言,如:“盡無言、閑品秦箏,淚滿參差雁”(呂渭老《薄幸》),“愁幾許,寄鳳絲雁柱”(周邦彥《垂絲釣》),“冰弦玉柱風流在,更秋蘭、香染衣裾”(李彭老《高陽臺》),“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晏幾道《蝶戀花》)等。

插個題外話,其實不單是意象,詞作家在引用典故的時候,也往往不是直接引用某個特定詞,而是三言兩語勾勒出人物或歷史事件,因此即便對同樣內容的典故,其文字形式也是不拘壹格。如漢代魯人虞公,善雅歌,發聲振動梁塵的典故,在詞中就有動梁塵、歌落梁塵、梁塵暗落、梁高塵簌簌、梁上暗塵飛等多種用典的詞句。這也是詞的壹大魅力之處,從中約略可以體會作詞用辭的技巧。(參見《全宋詞語言詞典》)

其二,與上類似,表達同壹個意思也有多種方法,要靈活處理不同平仄格式下的用詞方式,以求能最大程度的呈現詞作的意蘊內涵。

比如“斷腸”又可作“腸斷”,兩者意思略有不同,前者偏正後者主謂,但在表達感情上兩者是同樣的,而這個顛倒就方便我們應用到平仄或者仄平的格式上去。實際上,在詞中二字詞比較註意的是後壹個字的平仄,前壹個字的位置往往可平可仄,因此腸斷、斷腸就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壹個萬能詞。

再比如寫憑舟遠去,我們可以直接用“催舟”來表達,若“催”字位置限定為仄,則可以用“駕”。若嫌“駕”太俗,則可以用“棹”",化名為動,既滿足平仄要求,又使得詞顯得很有韻味。

(三)、三字句

三字句壹般是居句的三字尾。通常有下列格式:

平平仄:如:“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

平仄仄:如:“深院靜”。(李煜《搗練子》)

仄平平:如:“綠蓑衣”。(張誌和《漁歌子》)

仄仄仄:如:“得且住”。(辛棄疾《霜天曉角》)

仄平仄:如:“柳陰直”。(周邦彥《蘭陵王》)

特別提到專門由三字句構成的詞牌《三字令》,其格式為: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詞如: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羅幌卷,翠簾垂。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

人不在,燕空歸,負佳期。香燼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歐陽炯)

(四)、四字句

四字句壹般是七言律句的上四字。按照每個位置都有平仄兩種選擇來看,四字句應該是有十六種格式,其實並非如此,有些古怪的格式我們是不用的。壹般而言,四字句是通常由兩個二字句組成,而且多半是看第二字及第四個字的平仄,壹三位置有些時候是平仄可調的。常用下列格式:

中平平仄:如“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梅邊吹笛”(姜夔《暗香》);

平平仄仄:如“尋花巷陌”(陸遊《沁園春》);

中仄平平:如“萬裏飛霜”(張炎《綺羅香》);

不合常規的四字拗句,常用下列格式:

平仄平仄:如“枝上同宿”(姜夔《疏影》);

平平仄平:如“從今又添”(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還未提到的格式舉例如下:

仄平仄仄者如“這回去也”,平仄仄平者如“煙柳畫橋”,平仄平平者如“吟賞煙霞”,仄平平平者如“照花斜陽”,平平平平者如“消磨疏狂”,平仄平仄者如“高映孤館”(此格在《繞佛閣》中常用),仄仄仄仄者如“傍柳系馬”等。

當然四字句也可能是上壹下三格式的,那必是特定格式的,需要特別註意。例如《行香子》中上下片結句均為壹字領三個三字句的格式,其中第壹個便構成上壹下三格式,如“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等等。

(五)、五字句

五字句就是五言律詩。多是上二下三格式,就這種格式而言又分四種,分別是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僅舉些例子來看。

平起仄收者:“孤村芳草遠”、“寄書何處覓”、“斷腸芳草碧”、“舉頭聞鵲喜”

仄起平收者:“斜日杏花飛”、“無處話淒涼”、“惟有淚千行”、“壹片縠紋愁”

平起平收者:“愁腸待酒舒”、“那堪和夢無”、“江南二十年”、“郴陽和雁無”

仄起仄收者:“雲雨朝還暮”、“月與燈依舊”、“淚滿春衫袖”、“知有相逢否”

五字拗句常用下列格式:

中仄仄平仄:如“十日九風雨”(辛棄疾);“明月幾時有”(蘇軾);

中平平仄平:如“綠窗人似花”(韋莊);“春山眉黛低”(張先);

中平中平中:如“自清涼無汗”。“西風幾時來”(蘇軾);

(六)、六字句

六字句是在四字句前加律句的二字頭。常用下列格式:

中仄仄平平仄:如“數曲暮雲千疊”(程垓)。“門外馬嘶人起”(秦觀);

中平仄仄平平:如“弄晴小雨霏霏”(秦觀)。“西園夜飲鳴笳”(秦觀);

中仄平平平仄:如“我欲乘風歸去”(蘇軾)。“春晚連江風雨”(陸遊);

中平平仄平平:如“午陰佳樹清圓”(周邦彥)。“春無蹤跡誰知”(黃庭堅);

中仄平平仄仄:如“是處紅衰翠減”(柳永)。“千裏澄江似練”(王安石)。

六字拗句比較多。常用下列格式:

中平平仄平仄:如“壹時多少豪傑”(蘇軾)。“蛾眉曾有人妒”(辛棄疾);

中平仄平平仄:如“謝他酒朋詩侶”“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

平平仄中中仄:如“今宵酒醒何處”(柳永)。“殘寒正欺病酒”(吳文英)。

(七)七字句

七字句就是七言律句。常見格式有:

中平中仄平平仄:如“秦娥夢斷秦樓月”(李白)“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

中平中仄仄平平:如“金風玉露壹相逢”(秦觀)。“夜來幽夢忽還鄉”(蘇軾);

中仄中平平仄仄:如“塞下秋來風景異”(範仲淹)。“終日望君君不至”(馮延己);

中仄平平仄仄平:如“斷續寒砧斷續風”(李煜)。“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

中仄平平仄平仄:“暮靄沈沈楚天闊”(柳永)。“紅萼無言耿相憶”(姜夔)。

七字拗句比較少見。

八字以上的詞句,壹般是由各種符合平仄格式的兩句組合而成。其他不常見的字句格式,也散見於詞譜中。

比較固定的平仄格律,是古代作家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反復探索逐漸形成的。詞的平仄格律也是如此。同壹個詞牌,作者很多,它的平仄應該以誰為標準呢?按理說應該以首創的壹首為標準。在不清楚是誰首創的情況下,就收集同壹詞牌若幹首詞進行比較,歸納以後從中找出格律。通過比較各種不同的詞譜和例詞,可以看出:

1、小令的平仄教嚴,中調、長調的平仄較寬。

2、除詞譜註明的可平可仄的除外,其他字句的平仄多數較為固定。

3、有些詞句的平仄同詞譜不盡相符,主要是因為:有的字允許“以入代平,以上代平”,有的字用了方言口語的聲調,以至四聲的調值差異;有的詞句平仄,後期作者與前期作者略有出入。

4、詞句的平仄有比詩律嚴的地方,如五、七言律句第壹字的平仄不拘,但在五、七言詞句第壹字的平仄卻是固定的,此外還有些平仄固定的拗句。這都是詞和歌曲曾經密切配合的痕跡。所以,在這裏提出便於初學者學習。

  • 上一篇:河南省法院經濟庭庭長名單
  • 下一篇:貴陽壹日遊最佳攻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