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化學活動-藥品的選擇與用法

化學活動-藥品的選擇與用法

第壹類:吸收性抗酸藥

這類藥物常用的是碳酸氫鈉,也叫小蘇打,是壹種白色,帶有鹹味的藥片,遇酸性物質則起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口 服後能迅速中和胃中過多的胃酸,但作用持續時間較短。每次口服0.5—1.0克,每天3次,飯前服用效果較好。需要註意的是,由於碳酸氫鈉在中和胃酸時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使胃內壓力增加,對嚴重胃潰瘍病人有引起胃穿孔的危險,所以胃潰瘍病人應慎用。並且長期大量服用,堿化血液可能引起堿血癥,也須註意。

第二類:非吸收抗酸藥 有胃舒平(復方氫氧化鋁片)、氫氧化鋁凝膠

這類藥物含有難以吸收的陽離子,口服後只能中和胃而不能被胃腸道吸收。有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面,局部止血作用,效力較弱,緩慢而持久。目前,片劑已很少使用,多用氫氧化鋁凝膠。每次10—15毫升,每天3—4次,宜在飯前1小時和睡前服用。因可引起便秘,長期便秘的病人要慎用。另外還有極少量的藥物可在胃內轉生成氯化鋁而被吸收,並從尿中排泄,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服用後可使血中鋁離子濃度升高,可能引起癡呆,故使用時也應慎重。

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

合成抗菌藥——磺胺類藥物

抗生素——青黴素

青黴素功能:阻止多種細菌生長,能治療多種炎癥。

種類:F、G、X、K、V

其中,用得多是青黴素G,俗名:盤尼西林

註意事項:使用前壹定要進行皮膚敏感試驗

1.藥物的選擇

①以癥下藥是首要原則。如果 生病的原因不 明,就應該及時就醫,壹定不能

盲目用藥。藥物決不能濫服,要牢記這樣壹個道理,“無病吃藥,有害無益”。

②要註意藥品的質量。 藥片變色、潮解、有斑點,丸藥蟲蛀、黴變,糖漿、

膏藥發黴、發酵,藥水渾濁沈澱等變質現象,則不選用。

2.藥物的用法和用量

①口服藥是在飯前、飯後或睡前服用?

服藥是在飯前、飯後或睡前服用,須根據用藥目的 、藥物吸收排泄的時間以及藥物對 胃腸道的刺激來決定。

②藥物的用法和用量

嚴格控制服藥劑量,是藥三分毒。

服藥壹般用溫開水,吃藥期間壹般不宜喝茶,因為茶水中的成分和藥物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處方藥

所謂處方藥是指需經過醫生處方才能從藥房或藥店得到並要在醫生監控或指

導下使用的藥物。國際上通常用Prescription Drug.表示,簡稱R(即醫生處方

左上角常見到的R)。

處方藥壹般包括:剛上市的新藥:對其活性、副作用還要進壹步觀察; 可

產生依賴性的某些藥物:如嗎啡類鎮痛藥及某些催眠安定藥物等;藥物本身毒性

較大:如抗癌藥物等;某些疾病必須由醫生和實驗室進行確診,使用藥物需醫生

處方,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心血管疾病藥物等。

非處方藥

與處方藥相對,非處方藥是指那些消費者不需要持有醫生處方就可直接從藥房

或藥店購買的藥物。國際常用的術語有:Nonprescription Drug, Over the

Counter Drug,簡稱為OTC Drug,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非處方藥簡稱的習慣用語。

這些藥物大都屬於如下情況:感冒、發燒、咳嗽;消化系統疾病;頭痛;

關節疾病;鼻炎等過敏癥;營養補劑,如維生素、某些中藥補劑等。

降壓藥主要通過影響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內皮素系統等對血壓的生理調節起重要作用的系統而發揮降壓效應。常用降壓藥有:交感神經抑制藥如可樂定、胍乙定、哌唑嗪、普萘洛爾等;主要影響血容量的降壓藥如氫氯噻嗪;血管緊張素I轉化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鈣拮抗藥如硝苯地平和直接舒張血管平滑肌藥物如肼屈嗪等。

1. 高血壓為什麽要服藥?

壹般來說,高血壓屬於慢性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有效控制血壓到目標水平(壹般來說要求血壓低於140/90mmHg),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心腦血管事件,如防止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腎病的發生及進展,同時可以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2. 常見降壓藥有哪些?不同情況的選藥原則

近40年來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新的降壓藥不斷問世,而且都經過了大型臨床試驗的科學評估。目前在我國常用的壹線降壓藥主要有利尿藥(如常見的氫氯噻嗪和速尿)、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如“卡托普利”)、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ARB)(如“代文”)、鈣拮抗劑(CCB,如“絡活喜”)等五大類。

顧名思義,降壓藥的***同作用就是降低血壓,但不同類別降壓藥因降壓機制不同而各有其側重點,這些側重點正是醫生為不同病情患者選擇不同降壓藥的依據。

1) 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降低收縮壓的作用優於舒張壓,更適於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患者或有心衰表現的患者,應用中要註意避免血鉀過低,同時如果您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情況,請務必告知您的醫生,避免使用這類藥物。

2) β受體阻滯劑適用於高血壓伴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衰、快速心律失常、青光眼和懷孕的患者,但如果您有哮喘或周圍血管病則不要使用該類藥物。同時該類藥物還會影響糖脂代謝,可增加糖尿病發病風險。

3) ACEI 類藥物更適於有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時, ACEI、ARB有利於防止腎病進展,但不可用於孕婦。

4) 長效CCB(如“拜新同”)有較好的防止腦卒中、血管性癡呆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對糖脂及電解質代謝無影響。

5) α受體阻滯劑(前邊沒提到,但也較為常用)適於有前列腺增生或脂質代謝紊亂的老年患者。

3. 關於單藥治療和小劑量原則

當高血壓不嚴重時,可以用壹種藥物小劑量開始治療,這樣不僅可以了解病人對某種藥物的療效和耐受性的反應,又可以將不良反應降到最低。如小劑量療效不佳,則可加大劑量或換藥(對於老年患者尤其要緩慢降壓),如果血壓還是無法控制,就要考慮多種藥物聯合治療了。

4. 為什麽要幾種降壓藥聯合應用?

對於大多數高血壓患者來說,如果上述的單壹藥物治療依舊無法控制血壓,而藥物劑量增加常伴隨不良反應加重(如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往往難以忍受,這時依據不同類別降壓藥的降壓機制上的協同作用,可以使得降壓效果增大而不增加或較小增加不良反應,我們壹般選擇小劑量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抗高血壓藥物聯合應用以使得血壓達標。目前聯合用藥已是控制血壓的主流觀念和方法了,所以您不必過於擔心是不是多種藥物會產生更多的不良反應。但是切記:聯合用藥而不是同壹種類的降壓藥重復用藥,因為壹來療效不佳,二來不良反應風險增加。

5. 固定的復方制劑也是聯合用藥麽?常見的復方降壓藥有哪些? 目前存在的另壹種很常見的聯合用藥形式,那就是固定復方制的降壓藥,雖我們不能調整其中不同組分藥物的劑量,但是患者使用方便。目前常見復方降壓制劑有: 1) 海捷亞:每片含氯沙坦50mg或10mg/氫氯噻嗪12.5mg或25mg,這兩種藥物可互相作為補充,後者降低血鉀,升高尿酸水平,而前者則防止血鉀丟失,降低尿酸水平,起到了防止代謝異常的作用; 2) 安博諾:每片含厄貝沙坦150mg/氫氯噻嗪12.5mg; 3) 復方卡托普利片:每片含卡托普利10mg/氫氯噻嗪6mg; 4) 百普樂:每片含培哚普利2mg/引噠帕胺0.625mg; 5) 諾釋:每片含比索洛爾2.5mg/氫氯噻嗪6.25 mg; 6) 復代文:每片含纈沙坦80 mg/氫氯噻嗪12. 5 mg; 7) 北京降壓0號:每片含氫氯噻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硫酸雙肼屈嗪12.5mg,以及利血平0.1mg; 8) 復方降壓片:每片含利血平0.032mg,氫氯噻嗪3.lmg,維生素B6l.0mg,泛酸鈣1.0mg,三矽酸鎂30mg,氯化鉀30mg,維生素B61.0mg,雙肼屈嗪4.2mg,異丙嗪2.lmg; 9) 復方鹽酸阿米洛利片:每片含鹽酸阿米洛利2.5mg/氫氯噻嗪25mg; 10) 珍菊降壓片:每片含可樂定0.03mg、氫氯噻嗪5mg、蘆丁20mg。

6. 哪些是長效降壓藥?為什麽要使用長效降壓藥? 壹般來說,處方上或藥盒上註明“緩釋”或“控釋”的降壓藥都是長效制劑,比如我們常見的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釋片)、波依定(非洛地平緩釋片)、佩爾(鹽酸尼卡地平緩釋膠囊)等等。壹般來說,長效降壓藥要比普通制劑貴壹些,那麽為什麽要使用它們呢?因為醫生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每天24小時把血壓穩定於目標範圍內,可以有效防止從夜間較低血壓到清晨血壓突然升高而致猝死、卒中或心臟病發作,而且可以減少高血壓引起的器官損害,同時每天壹次的用藥頻率還可以避免患者忘記服藥的事情發生,使得血壓達到有效、平穩、長期控制的要求。

7. 降壓藥有哪些不良反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不良反應就是我們壹般意義上說的“副作用”。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降壓藥在控制血壓的同時,也會產生壹些可能對我們身體不利的作用。比如利尿藥氫氯噻嗪會導致血鉀降低、尿酸升高;ACEI類藥物(如卡托普利)可能會引起咳嗽、血管性水腫;鈣拮抗劑也可能會引起頭痛、水腫、面色潮紅等。那麽患者該怎麽看待這些不良反應呢?壹來不要被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條目嚇壞了而不敢吃藥進而耽誤了病情,二來對出現的不良反應不要置之不理,記下自己感受,必要時或復診時告知您的醫生,請醫生從專業的角度幫您調整治療方案。總的來說,我們目前常用的降壓藥都是經過長期多中心的臨床實踐考驗的,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

8. 降壓藥什麽時候服用最好?

壹般來說,我們每天的血壓水平是規律波動的:24 h有兩個血壓高峰時間,即上午6~10時,下午4~8時(所謂的“勺型曲線”)。那麽在這兩個高峰前半小時服藥,降壓作用就會比較好。但也有壹些特殊情況,比如有些患者淩晨血壓升高,那麽就需要在睡前加服藥壹次。但話又說回來了,大部分人夜間入睡時血壓比白天下降20%左右,故睡前服用降壓藥,容易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腦、腎等的器官供血不足,所以是否睡前用藥壹定要在血壓監測的基礎上咨詢您的醫生。

9. 降壓藥需要調整劑量或換藥麽?

我們的血壓會收到諸如飲食起居、工作環境、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工作忙碌、情緒激動、氣候變冷,甚至有時候食用較多的動物脂肪也會加促使血壓升高。既然血壓變化,藥物自然要調整,但這並不是說要隨時隨意調整,壹般的“老病人”都在長期的用藥過程中,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壹套調整的策略,但對於“新病人”或者出現病情變化較大的情況下,還是要及時就醫,請您的醫生給您重新制定方案。但切記不可隨意停藥,尤其是有些患者在取得較好的降壓療效後,就開始麻痹大意,既不經常監測血壓,也常常漏服降壓藥;更有甚者在規律用藥後停藥數天發現血壓依舊正常,就主觀的認為自己 “痊愈”了,實際上這只是降壓藥在體內尚未代謝完而產生的“後續效應”而已,壹旦降壓作用消失,血壓則又會飆升,故千萬不可隨意停藥。

降壓藥換藥的問題也是大家經常議論的焦點。總的來說,降壓藥雖然種類繁多,但壹般您的醫生會根據不同種類降壓藥的特性和自己的臨床經驗為您選擇最優的個體優化治療方案。但有些患者擔心長期服用降壓藥會像抗生素壹樣會產生“抗藥性”,時間久了就開始憂心忡忡,其實完全不必這麽想,高血壓本身就是壹個長期治療的過程,只要是在醫生指導下的用藥,還是相對安全的。至於是否更換降壓藥,壹般取決於該藥物的療效、患者對於不良反應的耐受情況、病情的變化、藥品能否買到等幾個因素。如果這幾點都沒有問題,就不必隨意換藥。

10. 哪些常見的藥物會升高血壓?

壹般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的升高血壓的藥物有:甘草、口服避孕藥、類固醇激素、非甾體抗炎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卡因、安非他明、促紅細胞生成素和環孢菌素等。如果您將要或正在服用這些藥物,壹定要告訴您的醫生,以便他能夠即使調整您的降壓方案。

11. 懷孕的準媽媽們不宜使用哪些降壓藥? 壹般孕婦不宜使用的降壓藥壹是ACEI類和ARB類降壓藥(如卡托普利和纈沙坦等),因其可能引起胎兒生長遲緩、羊水過少、新生兒腎衰、胎兒畸形等情況;二是利尿劑,因其可進壹步減少血容量,使胎兒缺氧加重。

降壓藥的使用原則 ◇服用降壓藥切忌急於求成,降壓不能過快,應循序漸進,平穩降壓。 ◇選用藥物應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首次治療應從單藥開始,階梯加藥。嚴重高血壓例外。 ◇聯合用藥優於大劑量單藥治療效果。 ◇熟練掌握並堅持使用幾個藥物,新藥、貴藥、進口藥未必是最好的。 ◇不能驟然停藥或突然停掉某壹藥物。 ◇用藥量須按規定劑量用足。 ◇選用不影響情緒和思緒的藥。 ◇大多數病人的藥物治療須持之以恒地繼續下去,除非有必要改變治療方案。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壹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幹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

分類有以下幾種: (壹)β-內酰胺類: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分子結構中含有β-內酰胺環。近年來又有較大發展,如硫酶素類(thienamycins)、單內酰環類(monobactams),β-內酰酶抑制劑(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黴素類(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類: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核糖黴素、小諾黴素、阿斯黴素等。 (三)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及強力黴素等。 (四)氯黴素類:包括氯黴素、甲碸黴素等。 (五)大環內脂類:臨床常用的有紅黴素、白黴素、無味紅黴素、乙酰螺旋黴素、麥迪黴素、交沙黴素等、阿奇黴素。 (六)作用於G+細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萬古黴素、桿菌肽等。 (七)作用於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黴素、卷黴素、環絲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黃黴素。 (九)抗腫瘤抗生素:如絲裂黴素、放線菌素D、博萊黴素、阿黴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環孢黴素。

臨床應用抗生素時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壹)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而且除考慮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針對性外,還必須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體內過程與療效的關系。 (二)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懷疑為細菌感染者外,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後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檢出,且使臨床表現不典型,影響臨床確診,延誤治療。 (三)病毒性或估計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對各種病毒性感染並無療效,對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是無害無益的。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為細菌感染者外,壹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膚、粘膜局部盡量避免反應應用抗生素因用後易發生過敏反應且易導致耐藥菌的產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黴素、桿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別是青黴素G的局部應用盡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膚燒傷時應用抗生素要選擇告辭適合的時期和合適的劑量。 (五)嚴格控制預防用抗生素的範圍在下列情況下可采用預防治療: 1.風濕熱病人,定期采用青黴素G,以消滅咽部溶血鏈球菌,防止風濕熱復發。 2.風濕性或先天性心臟病進行手術前後用青黴素G或其它適當的抗生素,以防止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發生。 3.感染竈切除時,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選用適當的抗生素。 4.戰傷或復合外傷後,采用青黴素G或四環素族以防止氣性壞疽。 5.結腸手術前采用卡那黴素,新黴素等作腸道準備。 6.嚴重燒傷後,在植皮前應用青黴素G消滅創面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或按創面細菌和藥敏結果采用適當的抗生素防止敗血癥的發生。 7.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擴張癥患者,可在冬季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限於門診)。 8.顱腦術前1天應用抗生素,可預防感染。 (六)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人體防禦機制的重要性,不能過分依賴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視了人體內在的因素,當人體免疫球蛋白的質量和數量不足、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細胞性能與質量不足時,抗生素治療則難以秦效。因此,在應用抗生素的同進應盡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狀況得到改善;采取各種綜合措施,以提高機體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過高的體溫;註意飲食和休息;糾正水、電解質和堿平衡失調;改善微循環;補充血容量;以及處理原發性疾病和局部病竈等。

連續使用抗生素不宜超過壹周

  • 上一篇:供應宣傳廣告
  • 下一篇:制藥商的成本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