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居家隔離需要在疫情曲線、醫療系統承載能力、基層管理能力和民眾意願之間取得壹個平衡。
壹
-當壹座城市的病例數量很有限時,將所有感染者都收到定點醫院隔離,並根據病情輕重予以相應治療,同時集中隔離密接者,這是避免疫情擴散的最有效方法;
-當病例數上升,存在大量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時,到了壹定的臨界點就會突破定點醫院床位數的上限,這時候需要將輕癥及以下的感染者送到方艙醫院,否則會直接擊穿原來的醫療系統,影響其他患者的就醫。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國家在今年3月第九版診療指南中做出這壹修改的重要原因;
-而當病例數繼續上升,超過了方艙醫院的隔離數量上限,這個時候需要進壹步調整,考慮讓壹部分新增感染者居家隔離,這對於防止疫情擴散的效果不如集中隔離,但這是這個階段唯壹的選擇。
在武漢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國家在極短時間內建立集中收治的醫院(如雷神山醫院和火神山醫院),同時大規模建立方艙醫院用以收治輕癥患者。後者在人類與傳染病的抗爭史上,也是從來未有過的。
方艙醫院的建立,真正實現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有效減少了家庭和社區的病毒傳播。
但是到了2022年,我們也要看到新形勢下方艙醫院面臨的挑戰。主要的困難並不在於方艙醫院的建立,我們國家的基建能力大家不需要擔心,而是方艙醫院裏的醫護人員配備問題。
二
有人問方艙醫院的上限是什麽,這個我之前有提到。方艙醫院的建立並不難,難點在於醫護人員的數量。按照現行要求,100張床位配備25名醫護人員(5名醫生+20名護士),每天新增的萬名感染者就減少普通醫院裏兩千多名醫護人員,並且這裏還沒有算輪換(因為醫護也需要休息,現行規定是四班倒)。
僅憑壹座城市的醫療資源是不可能提供如此龐大的醫療隊伍的,這也是為什麽需要異地方艙或者兄弟省市大規模支援的原因。而支援方艙時需要考慮的另外壹個問題是其他非新冠患者的救治,因為有些醫生平時在醫院裏通常需要管床10張以上。
如何合理分配醫護人員是壹個重要問題。
現在的醫護人員實際上是非常緊缺的,壹部分支援方艙,壹部分支援核酸檢測,壹部分因為封控居家,壹部分在院內或院外感染隔離,能用於日常診療的力量已經不多了。
但即使在醫護配比不足的情況下,方艙仍然可以通過集中隔離實現減少社區傳播風險,同時篩查危險因素,建立危險因素人員清單,每天匯報病情(在方艙醫生的實際文書工作中,這些占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
但在需要註意的壹點是,在疫情爆發性增長的情況下,醫療轉運力量是不足的,很多地方達不到第九版防控指南裏「確診後應在2小時內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或方艙醫院」的要求,甚至有的是檢測陽性後兩三天才轉運走的,而新冠的中位潛伏期只有3天,壹些感染者在暴露1~2天後就可以排出活病毒,具備傳染性。
因此方艙醫院對於疫情爆發、存量感染者較多的城市,能發揮的作用應當根據目前的疫情態勢進行進壹步評估。 如果要利用好方艙醫院,應當嚴格按照規範設置,包括醫護人員配備、轉運時間等,避免防控效果打折。
三
當然,對於醫療口來說,居家隔離既可以大大減輕工作壓力,又能將工作重點恢復到原來的患者救治上;對於無癥狀感染者來說,很多人可能也更願意居家隔離。
但這對於基層的管理來說是壹個巨大考驗。
比如最簡單的壹個吃飯問題。在壹些小區的封閉管理下,統壹配送代替了原有的個人自行買菜,但本質上相當於原有正常運行的生鮮供應鏈、快遞配送和互聯網的智能調度通通受阻,在此刻這個高度分工、種類繁多的體系被壹個臨時組建的誌願者體系取代了。
所以妳之前搜 #XX買菜#,每天都會發現有市民們遇到的諸多問題。集中隔離尚能通過統壹供應在壹定程度上解決吃飯問題,而居家隔離的話,感染者吃飯和用藥都會遇到比普通市民更大的困難。當然在上海疫情之後,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
此外,並非所有感染者都願意居家隔離,壹方面有些市民的住宅並不具有居家隔離的條件,比如有些壹家三口人住在壹室壹廳甚至沒有物理隔間的房子裏,沒有條件單獨隔離感染的家庭成員,感染者為保護家人,通常更願意到方艙醫院隔離;
再者,對於小區的其他居民來說,也並非所有人都贊成居家隔離,特別是當絕大多數家庭沒有感染者的時候,投票壹定是壹邊倒的,壹些老舊小區的排汙設計、通風管道設計,對於新冠病毒的樓宇擴散是壹個促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