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膏:去凈雜石,洗凈泥土,打碎成小塊。煆石膏:取凈石膏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煆至酥松狀,取出,放涼,碾碎。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籮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②《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煆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③《藥品化義》:“石膏,略煆帶生用,多煆則體膩性斂。”
巴豆霜:1 傳統炮制方法
縱觀《歷史沿革》從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去皮心,復熬變色"到《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去殼並心膜,搗粒,以紙裹壓去油,取霜入藥用",沿襲至今,在炮制方法上並無多大進展,國內大多采用取生巴豆仁,研成糊狀,用水紙包裹、壓榨,間隔1天,剝去紙,研散,如此反復多次,至油盡質地松散時,研成粗粉。
傳統炮制方法的缺點是巴豆霜內含油量多少只憑經驗觀察,缺乏科學的含油量測定。
2 《中國藥典》規定的炮制方法
①取凈藥材碾碎如泥狀,經微熱後,壓去部分油脂,制成符合壹定要求的松散粉末;②取仁碾細後,按含量測定法測定脂肪油含量,使其符合規定,再加適量的澱粉,混合即用。
3 制霜新方法
取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放入烘箱內,微炕(註意溫度變化及油紙焦化)取出,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測定含油量,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18%-20%)。
優點:①繼承我國傳統巴豆霜制法,結合現代科學方法,進行含量測定;②巴豆仁經加熱處理後,使巴豆仁所含蛋白質中的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凝固失去活性,減少刺激性;③能避免工作人員在中藥加工中因接觸去殼的巴豆,發生接觸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