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英國不願與中國長期貿易逆差,為了扭轉局面,開拓市場,做出了種種努力。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到北京,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割讓舟山壹個小島,作為英國人儲藏貨物、居留商人的地方,允許英國人自由來往廣州,同時頒布稅率,禁止加征附加稅。這些咄咄逼人的條件有些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清政府沒有認真交涉,就是壹概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在承德、北京呆了壹個半月,無果而歸。嘉慶二十壹年(1816 年),英國又派阿默斯特使團來華,但在覲見皇帝的禮儀上,雙方各持己見。清政府要求行跪拜禮,阿默斯特堅決拒絕,雙方形成僵持,甚至因此未能進行對話,英國使團被遣送出境。
英國資產階級終於找到了改變對華貿易不利局面的辦法,那就是大量進口鴉片以抵消貿易逆差。鴉片最初作為藥品少量進口到中國,到18世紀末,進口量逐年增加,達到每年4000箱。清政府意識到鴉片的危害,於嘉慶五年禁止鴉片進口,後又重申禁令並采取各種禁煙措施。但英國鴉片販子通過賄賂和走私,使鴉片進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逐年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年進口量高達4萬箱,其價值超過了中國出口的茶、絲、布全部價值的總和。中國的對外貿易由外超變為內超,每年為抵消貿易逆差,外流白銀達1000萬兩。
罪惡的鴉片貿易在給英國商人和英屬印度政府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鴉片煙不僅摧殘了許多中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擾亂了貨幣流通過程,擡高了銀價,使銀貴錢賤,影響了生產和貿易。官兵吸食鴉片,精神萎靡,不理政事,不習武功。清朝的財政收入也因貨幣流通混亂和稅源枯竭而減少。
清政府壹直試圖禁絕鴉片,但沒有成功。壹些與鴉片利益相關的官員阻撓和反對禁煙。道光十六年(1836年)許乃濟放寬鴉片,進口照章納稅,並允許內地種植,這壹荒唐主張遭到許多正直官員的駁斥。在這場嚴禁與弛禁的爭論中,黃爵滋提出重治煙癮,煙民限壹年內戒除,否則處死刑。這壹嚴格徹底的禁煙主張,得到了壹些官員的支持。總督林則徐支持這壹主張,並在轄區內切實執行禁煙令,收繳煙槍,戒除煙癮,取得了成效。道光帝也主張禁煙,召見林則徐,派他到廣州查辦鴉片。
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後果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奉旨以欽差大臣身份到廣州禁煙,查獲並焚毀鴉片二百三十七萬斤。英國鴉片販子和英國政府拒絕放棄這壹利潤豐厚的貿易,並發動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