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玉春
淳於瓊是三國時期的老將。鐘平五年,漢靈帝在西苑設八郡都督,淳於瓊為右都督。這八個人中,有兩個名人,袁紹和曹操。妳看,三國裏有幾個將軍有這樣的資歷。後來,淳於瓊跟隨袁紹,成為袁紹手下的壹員大將。
在袁紹集團裏,淳於瓊很重要。興平二年,漢獻帝逃離長安,準備返回洛陽,在洛陽被董卓的老將軍李玨打敗。當時,居壽建議袁紹帶著皇帝壹起去“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余純瓊和郭圖則反對。他們覺得是時候當皇帝了,而不是歡迎他。把皇帝帶到這裏來,就得玩點什麽,就是削弱自己的實力。抗命就是不服從皇帝的命令,所以這不是個好主意。袁紹同意了這兩個人的意見,但是曹操並沒有歡迎漢獻帝,而是把他帶走了。在當時,迎接漢獻帝是壹件世界大事。袁紹提出這個問題,在當時是當務之急。春雨瓊參與這壹重大事件的討論,可見他在袁紹集團中的重要地位。能參與這個意見的人不壹定是高層,比如秘書長、工作人員。他們是主持人身邊的人,職責就是發表意見。但是,和這些人不壹樣的是,將軍帶兵打仗。如果他們沒有達到壹定的級別,就不可能有機會參與到這類問題的討論中,因為這是“政治會議”而不是“軍事會議”。
官渡之戰前壹年,袁紹準備攻打許都,卻遭到了鞠廣大等人的反對。袁紹很不高興。袁紹的另壹個謀臣郭圖說,弓太厲害了,是壹支浩浩蕩蕩的軍隊。如果我們繼續下去,我們會有什麽方法來控制他?袁紹還將巨手的監督權分成三路,讓巨手、郭圖、春雨瓊三人統壹道路。後來雖然之前沒有實行,但也能說明淳於瓊在袁紹集團的地位。
官渡之戰,袁紹囤積了淳於瓊在吳國的糧食,讓淳於瓊帶壹萬人駐紮在這裏。這個地方離袁紹的營地只有40裏。兩軍相持不下時,袁紹的謀士許由因內部矛盾投奔曹操,勸說曹操攻打淳於瓊的黑巢糧倉。曹操采納了這個建議。曹操率領五千大軍連夜出擊,拂曉抵達吳村。淳於瓊被俘,被殺。
瓊的困難在於跟錯了人。袁紹和曹操相比,各方面都有優勢。即使就武將而言,袁紹的人才也是豐富的。可惜袁紹有些人用不上,打不好。最後被曹操打敗。余純很難追隨這樣壹個人並想有所作為。
閆莉
劉備最重要的大臣之壹李嚴協助諸葛亮處理軍事事務。他的具體職責是“保衛北京”,職責是“控制內外軍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總司令”,或者統帥。
作為壹名將軍,李延在蜀漢之前並不是因為壹場大戰而出名的。劉先立李延為成都知府,後立李延為國公。劉備公開與劉璋分手,劉備攻打綿竹,劉璋派李嚴到綿竹監軍,被劉備拒絕。到達綿竹後,李嚴並沒有調兵抵抗劉備,而是率眾投降。劉備給了他壹個長久的丈夫。劉備攻占成都後,任命李延為提督,成為滎陽將軍。後來由於李嚴積極平息內亂,劉備提拔他為漢將軍。劉備登基後的第二年,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法正相繼去世。黃、魏延、劉楓都牽連其中,被處決。蜀漢失去了他的星星,天空壹片黑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嚴被招至皇帝宮中,任為大臣,是劉備生前的遺囑大臣。
可以說,在蜀漢,壹個負責國內外軍事事務的人可以在軍事上有所作為,對嗎?然而,劉備沒有讓李延住在成都,而是讓李延駐紮在蜀漢最東端的邊陲小鎮永安。劉備為什麽讓李延留在邊境?大概劉備在荊州輸給了關羽,在夷陵輸給了自己。蜀漢被大大削弱了,所以它在戰略上只能處於守勢。在他看來,蜀漢的主要威脅來自北部和東部。漢中以北,魏占友、魏延防守。吳東對魏國和是個威脅,因為荊州北部屬於曹魏,長江沿岸和江北都是吳的勢力範圍。既然是雙重危險,就應該受到“總司令”的保護。只是在這個時期,魏和吳表面上是結盟,實際上是互相猜忌。對於他們兩個來說,蜀的失敗相當於暫時解除了威脅,而魏和吳則成為了彼此最大的威脅。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蜀漢東部沒有發生戰爭。沒有戰爭,李延就沒有機會展示自己。
平定了諸葛亮在南方的叛亂後,率軍在漢中呆了五年,準備北上攻魏,李嚴也從永安西進,配合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建興八年,魏將軍曹真率軍到漢中,諸葛亮命李嚴引二萬人到漢中。諸葛亮計劃第二年攻魏,就命李嚴管理中都府的事務。建興九年,諸葛亮駐祁山,李催前軍動。由於今年夏秋多雨,運糧困難,諸葛亮退兵。李嚴被革職,流放到梓潼縣做平民。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後,李嚴認為別人不敢改變諸葛亮的決定,他永遠不會復活。他非常生氣,很快就死了。
李炎的困難在於沒有舞臺和機會。劉璋時期,益州的將領都知道他懦弱無能。他們都想找個靠山,另選高手。在這種形勢下,李延投降了劉備。早年劉備、關、張、馬、黃都健在,李嚴沒機會讓他演。劉備死後駐紮在東部邊境,東部沒有戰事。蜀欲侵魏,諸葛亮總是率軍而行,李嚴卻無能為力。壹個將軍可以在國軍中擔任最高職務,領導國軍。可以說,他有可能成為壹名著名的軍人。可惜壹開始李炎沒有機會,後來又失去了sta。
魏延放棄劉備,劉備因平定廣漢有功,被提升為衙門將軍。劉備成了漢中王。他想在成都建立行政中心,需要重要將領鎮守漢中,於是任命魏延為漢中總督。起初人們說這個人選壹定是張飛,張飛認為壹定是自己。當他被任命時,每個人都很驚訝。魏延資歷不如張飛,卻能和張飛競爭同壹個位置,可見劉備對他的重視。劉備登基時,魏延被提升為鎮北將軍。魏延稱帝後,封杜。建國八年,魏延率軍入羌。郭淮刺史魏永正與魏延作戰,被魏延擊敗。結果魏延被提拔為西征將軍的前軍師,封為南征侯。這可能是魏延難得的獨立作戰的機會。更多的時候,魏延是跟著諸葛亮行動的。
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幾次讓他帶領壹萬人,切斷魏的另壹條路,然後在潼關與諸葛亮會合,都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同意。魏延常常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感嘆自己的才能無法發揮。諸葛亮死在去魏國的路上,臨終時承認回蜀國,讓魏延分手。魏延認為,諸葛亮雖然死了,但魏延還活著,不可能因為壹個人就像伐魏壹樣,就毀了國家大事。於是脅迫Fei _與他聯手,制定了壹個計劃,安排哪些人員護送諸葛亮靈柩回成都,哪些人員留下繼續戰鬥。魏延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率先回到了南方。結果大家都散了,魏延只好逃跑,途中被馬岱殺死。魏延和楊儀壹直相持不下,都認為自己將來壹定要取代諸葛亮。因此,在返回南方的途中,他們兩人都寫信給劉禪皇帝,說對方已經叛變了。結果大家都被劉禪難住了,他認為魏延有謀反之嫌,而楊毅卻不能。所以魏延死後,被三族消滅。
魏延成名的難度在於他從未有過獨立的表演舞臺。劉備任漢中太守時,戰略重點是侵吳,奪回失去的荊州。魏延只防守漢中,但此時魏國並沒有向這個方向開戰。劉備死後,諸葛亮親自過問政治和軍事,連負責內外軍事的李嚴都不需要。魏延怎麽才能有單獨表演的機會?諸葛亮死後,理想的替代應該是先政事分開。行政上,江灣之後是費_。至於軍事,諸葛亮的理想人選是姜維。魏延,壹個喜歡冒險的人,不是諸葛亮的選擇。再說,讓魏延這樣的老老將執掌大權。劉能控制住嗎?
不能說這些人有機會就會出名,但是他們什麽都不懂,所以很難出名。至於他們的才華,就像他們自己壹樣,註定要被歷史的浪潮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