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數據:2006-2020年中國零食市場規模、2016-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測算
臨期食品成年輕人新寵
2021年5月,據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日前報道,“臨期食品成年輕人新寵”,引發了市場關註和網友熱議。近年來,不少城市,特別是上海、深圳這種壹線城市,已經悄然興起了許多“臨期食品折扣中心”、“臨期食品專賣店”。
上述臨期食品大多屬於包裝零食,由於生鮮、蔬果之類的難以保存太長時間,也沒有明確的保質期,所以“臨期食品折扣中心”、“臨期食品專賣店”中主要為各種包裝零食,當然也包括了不少進口小零食。
“臨期食品專賣店”成列的食品種類繁多,從傳統的瓜子、花生、豆類制品到熟肉制品、幹粉沖劑等。
臨期食品和過期食品的區別
臨期食品和過期食品有壹定的區別。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2012年1月27日,國家工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要對即將過期的食品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並單獨出售,如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櫃”。在已經頒布有壹段時間的《反食品浪費法》中特別提出: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做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但是,“臨界期”具體到什麽期限,才算定義中的“即將到達食品包裝物上標明的最後保質日期”?
目前全國各省市對於“臨期食品”的地方性管理規定,如《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關於印發<關於加強進口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規定>的通知》《廣州市臨近保質期和超過保質期食品管理辦法》《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臨近保質期食品管理制度(試行)的通知》等,將“臨期食品”的“臨期”定義分類為兩種:將處於保質期屆滿日之前指定天數內的食品界定為“臨期食品”和將處於保質期屆滿日之前指定比例天數內的食品界定為“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新舊處理方式——臨期食品店鋪的興起
以往臨期食品的處理方式為直接丟棄、免費試飲、放在原地特價銷售等,但是都有相應缺點。而將臨期食品放到專賣臨期食品的平臺/商超,好處在於品種豐富,商品集中,定價較為明確(按到期日分層次定價),專人定期處理過期商品,及時更新截止到期時間。
臨期食品行業發展現狀及驅動因素
1、行業競爭格局
目前臨期食品行業暫無大型上市公司,主要為壹些新興的、利用電商平臺發展的連鎖店鋪/APP。目前市場上已有十幾家公司做臨期食品特賣連鎖:包括好特賣、好食期、大匯倉、Boom
Boom
Market、小象生活、食惠邦、禾其多等。它們在選址、選品、加盟(或直營)上各有不同,但整體商業模式類似。大部分低價超市不喜歡自稱臨期超市,而是用“尾貨處理”的概念。
近年來,臨期食品行業企業融資迅速。除已獲得5輪融資的好食期以外,甩甩賣也在2018年獲得了3500萬元戰略融資;2021年4月,以售賣臨期商品為主的南京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宣布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愉悅資本領投;小程序善食者聯盟在2017年獲得了天使輪融資;折扣零售連鎖店食惠邦也完成了10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由惟壹資本主導,其次是鐘鼎。
2、行業潛在規模
我國臨時食品行業潛在規模龐大。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曾發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06年-2016年,我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從4240.36億元增長到22156.4億元,預測到2020年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將接近3萬億元。
保守假設每年零食行業有1%的庫存沈澱計算,2020年臨期商品的行業規模就已經達到約300億元。
3、行業驅動因素和痛點
壹直以來,臨期食品都躲在大型商超的角落,由於品類單壹,入不了年輕人的眼,消費群體通常是逛著免費班車的老年人。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實體店沒有營業,導致大量食品滯銷。產業鏈上遊囤貨積壓,處於下遊的特賣零售卻正好迎來壹波發展商機。壹般食品要經過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壹般超市為了少承擔風險,不會接受超過壹半保質期的商品,這就造成了供應商的壹種損失,而臨期商品銷售商正是抓住了這壹點,以低價購買供應商的食品。
但是,臨期食品行業也存在壹定的發展痛點,如貨源不固定,商家是否篡改到期日期等安全隱患,不少顧客對此有壹定的擔憂。
臨期食品行業發展前景
分析臨期食品的大環境,首先分析我國的零食行業發展階段。目前,零食行業已經走進了第四個發展階段:
以簡單補充飲食需求為核心的粗放經營“1.0版本”;居民健康生活理念崛起時代以改進產品品質為根基的“2.0版本”;考慮多元消費場景、融入文化休閑元素打造主題零食品牌“3.0版本”;以及貼合顧客物質消費、精神愉悅全方位需求,繼而企業與客戶彼此互動,***同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4.0版本”新時代。
如果用四季來表述,零食行業已經走過了“春”的“需求大於供給的舒適區”,“夏”的“對產品品質的考驗期”,“秋”的“對元素融合和消費需求把控的紅利期”。目前,正是“冬季”,品牌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瓶頸期。而如何找尋壹個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成為零食品牌關註的焦點。
可以看到,目前我國零食行業處於貼合顧客物質消費、精神愉悅全方位需求,繼而企業與客戶彼此互動,***同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4.0版本”新時代。其實臨期食品行業作為零食行業中的子行業,也正處於這個階段。企業通過降價的方式,將臨期食品集中促銷,有效避免了食品過期,也是壹種貼合下沈市場顧客消費心理和需求的行為,創造了壹種企業顧客雙贏的局面。臨期食品性價比高、到期日明確標註,雖然臨期但未過期,其實使得客戶以壹種較低的價格享受到了性價比較高心儀的零食,挑選食品的過程中帶來壹種愉悅之感。可以說,臨期食品店鋪的興起,其實預示著我國零食行業已經處於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
2016年,我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22156.4億元,預測到2020年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將接近3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約7.8%。據此推算出2026年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將接近4.7萬億元。保守假設每年零食行業有1%的庫存沈澱計算,2021年臨期食品市場規模估算為323億元。。2026年臨期食品市場規模估算為471億元。
未來,臨期食品專賣店或將進壹步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我國對臨期食品的監管也將趨於嚴格。
更多行業資料敬請關註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休閑食品行業消費需求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