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能幫我整理壹下高中生物史?

誰能幫我整理壹下高中生物史?

艾弗裏(O.T.)

奧斯瓦爾德-西奧多-艾弗裏(1877-1955)

美國細菌學家,1877年10月21日生於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1955年2月20日卒於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他於1904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隨後在布魯克林的霍格蘭實驗室學習並教授細菌學和免疫學,1913年轉到紐約洛克菲勒研究所醫院工作,直到1948年退休。

他和C.麥克勞德、M.麥卡錫於1944年***同發現了不同類型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轉化因子是DNA。英國微生物學家 F.格裏菲斯於 1928 年發現:將已死的Ⅲ型肺炎雙球菌和活的Ⅱ型細菌分別註入小鼠體內,小鼠表現正常;若將Ⅱ型細菌分別註入小鼠體內,小鼠表現正常;若將Ⅲ型細菌分別註入小鼠體內,小鼠表現正常;若將Ⅱ型細菌分別註入小鼠體內,小鼠表現正常;小鼠表現正常。小鼠表現正常;如果兩者混合,則小鼠死亡,可從小鼠屍體中分離出活的致病性肺炎雙球菌。格裏菲斯因此假設,在死亡的 III 型生物體內壹定存在壹種轉換因子,可以將 II 型轉換為 III 型,而且這種轉換可以遺傳給後代。埃弗裏和他的同事從被高溫殺死的Ⅲ型細菌中進壹步分離出蛋白質、莢膜的成分(粘多糖)和DNA,將這些成分與活Ⅱ型細菌混合培養,發現只有DNA能使活的Ⅱ型轉化為Ⅲ型,即使沒有莢膜,不致病的Ⅲ型也能轉化為莢膜,可以致病肺炎雙球菌。這證明格裏菲斯所說的轉化因子就是脫氧核糖核酸(DNA)。這壹實驗首次證明了遺傳物質是 DNA 而不是蛋白質。盡管這壹發現曾引起爭論和懷疑,但它確實推動了對 DNA 的研究,直到 1953 年發現 DNA 的雙螺旋結構。

他很早就熟悉肺炎球菌,並對其免疫原性進行了研究。他提出,肺炎球菌可根據其免疫特異性進行分類,而免疫特異性是由不同類型細菌的莢膜中所含的多糖造成的。因此,他建立了針對不同類型肺炎雙球菌的靈敏檢測方法。

沃森,J.D.

詹姆斯-杜威-沃森(1928- )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1928年4月6日出生於芝加哥,1947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後進入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學習。1950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前往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從事噬菌體研究。1951 年至 1953 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學習,1953 年回國,1953 年至 1955 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工作,1955 年赴哈佛大學任教,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61 年任教授。在哈佛大學期間,他主要從事蛋白質生物合成研究,1968 年起任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腫瘤研究。1951 年至 1953 年在英國期間,他與英國分子生物學家 F. H. C. 克裏克合作,根據 DNA 晶體的 X 射線衍射結果和 DNA 分子堿基組成的規律性(查加夫定律)以及其他壹些實驗數據,提出了壹種新的 DNA 晶體形成方法。根據這些數據和其他壹些實驗數據,人們提出了 DNA 雙螺旋結構學說。他們認為,DNA 分子是由兩條多核苷酸鏈相互纏繞形成的雙螺旋,兩條鏈的方向相反,都是右手螺旋,由脫氧核糖和磷酸骨架在外側,堿基在內側組成、在 B 型 DNA 分子中,堿基對的平面與螺旋軸垂直,相鄰兩個堿基之間的距離為 3.4埃,每10個堿基對形成壹個完整的螺旋,螺旋的寬度為20埃。這壹學說不僅闡明了DNA的基本結構,而且合理地解釋了單個DNA分子如何復制成兩個結構相同的DNA分子,以及DNA如何傳遞生物體的遺傳信息。沃森接受過生物學的基本訓練,深信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而克裏克則是物理學專業的學生,熟悉晶體結構的測定,他們相輔相成,共同努力取得了這壹重大成就。它被認為是生物科學領域的革命性發現,也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壹。由於提出了DNA雙螺旋模型,沃森與克裏克和M.H.F. 威爾金斯壹起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沃森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著有《基因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1976 年)和《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1968 年)。此外,他還獲得了許多科學獎項和多所大學的榮譽學位。克裏克,F.H.C.

弗朗西斯-哈裏-康普頓-克裏克(1916-)

英國分子生物學家。1916年6月8日出生於北安普頓,1937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與了為英國海軍制造磁性水雷的工作,1947 年至 1949 年在劍橋斯特蘭格威實驗室工作,1949 年至 1953 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物理實驗室工作。在此期間,他與 J.D. 沃森合作,提出了著名的 DNA 雙螺旋理論。1953 年,他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於 1953 年至 1954 年在美國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工作。後來,他回到英國劍橋的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1976年,他成為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教授,主要從事腦研究。

克裏克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 "三重密碼 "的觀點,即遺傳密碼由三個核苷酸組成,三個核苷酸可以翻譯成壹種氨基酸。此外,他還從立體化學的角度提出了 "擺動假說",指出在密碼子與反密碼子的組合中,密碼子的第壹和第二兩個核苷酸與反密碼子的第三和第二兩個核苷酸嚴格按照沃森-克裏克堿基配對規則配對,但密碼子的 第三個核苷酸與反密碼子的第壹個核苷酸之間的組合可以有壹定的 "自由度"、如尿嘧啶核苷(U)除與腺苷核苷(A)配對外,還可與鳥嘌呤核苷(G)配對,鳥嘌呤核苷除與胞嘧啶核苷(C)配對外,還可與胞嘧啶核苷(C)配對、還可以與尿嘧啶核苷配對,次黃嘌呤核苷(I)與胞嘧啶核苷、尿嘧啶核苷或腺嘌呤核苷也可以配對。

他與沃森(J.D. Watson)和威爾金斯(M.H.F. Wilkins)壹起獲得了 196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對 DNA 雙螺旋結構的研究。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著有《分子與人》等書。他還獲得了許多科學獎項和多所大學的榮譽學位。 達爾文(C.R.)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創始人,1809年2月12日生於英國什魯斯伯裏,1882年4月19日卒於肯特郡。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同年12月27日就讀於劍橋大學。英國海軍比格爾號環球探險航行,先在南美洲東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岸及鄰近島嶼考察,然後橫渡太平洋到達大洋洲,再橫渡印度洋到達南非,然後繞過好望角經大西洋返回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回英國。

回國後,他帶病堅持整理考察期間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陸續發表了有關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報告、其中包括《貝格爾號輪船所經國家地質和博物館調查日記》(1839 年)、《貝格爾號輪船航行動物學記錄》(1840-1843 年)以及三卷有關珊瑚礁和火山島地質的報告(1842-1846 年),以及有關珊瑚礁和火山島的報告(1842-1846 年)。1842-1846).在他的地質學論文中,他提出了壹個著名的論斷,即環礁是由海底下沈和珊瑚向上增生形成的。這五年的旅行和研究促使他開始思考物種起源的問題。他研究了各種來源的大量證據,逐漸認識到各種物種實際上都是由***相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通過植物栽培和家畜馴化的例子,他覺得進化可能是由於大自然對生物進行了類似的選擇--優勝劣汰。他還指出,生物界普遍存在個體差異;適應環境的物種可以繁衍後代,而不適應環境的物種則可能滅絕。他還受到馬爾薩斯(T.R. Malthus)人口理論的啟發:每個物種都有巨大的繁殖能力,但存活下來的數量卻很少,這說明自然界存在著激烈的生存競爭,導致大量的死亡,從而維持種群數量的相對穩定。經過多年的探索,他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進化論思想:生物界存在個體差異,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物種保留的有利性狀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逐漸積累,性狀分化、中間類型消失後形成新的物種。1842-1844 年,他寫了壹篇短文討論這些觀點,但只給幾個朋友看過。1846 年後,他研究了藤壺化石和現存物種的分類,對物種變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851 年至 1854 年,他出版了四本關於氣管動物的專著。此後,他不斷與朋友討論,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進化論思想。1858 年 6 月 18 日,他收到了博物學家華萊士(A.R. Wallace)的壹篇文章,其中表達了與他相同的進化論觀點。就在那時,壹位朋友勸他寫下自己對進化論的觀點,並於 7 月 1 日在倫敦林奈學會與華萊士的文章壹起發表。他們的文章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1859年11月24日,他出版了《物種起源》,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20多年來收集的大量證據,充分論證了生物進化的合理性,並明確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進化的機制。該書出版後立即被搶購壹空,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進化論的出現使生物界的各種現象得到了統壹的解釋:生物的壹致性可以用***相同的祖先來解釋;物種的多樣性完全是進化適應的結果。進化論的出現在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猛烈抨擊了當時主導思想領域的神學觀念。

此後,達爾文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對進化論的進壹步闡述和發展。例如,1868 年出版的《馴化下動植物的變異》論述了人工選擇問題;1871 年出版的《人類的起源和性選擇》將進化學說擴展到人類。此外,還有壹系列探討植物界許多適應性的著作,如 1862 年的《吸引昆蟲給蘭花授粉的各種策略》、1865 年的《攀援植物的運動和習性》、1875 年的《食蟲植物》和 1877 年的《植物界異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影響》。1872 年出版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可以說是最早的行為學著作之壹;1881 年出版的《蚯蚓在花園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是土壤生態學的先驅。他還研究了植物向光和向土的運動,並通過實驗得出結論:植物體內有某種物質可以傳遞信息,這也是後來發現生長素的先兆。

孟德爾(G.J. Mendel)

格雷戈爾-約翰-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

奧地利遺傳學家、遺傳學奠基人,1822 年 7 月 22 日出生於奧地利海因岑多夫(今捷克海因策),1884 年 1 月 6 日逝世於布倫(今捷克布爾諾)。他於 1840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特羅保的預科學校,即、1843 年,他因貧困輟學;同年 10 月,他前往奧古斯丁修道院擔任修道士。1847 年,他被按立為牧師。1849 年,他被任命為茲奈姆中學的希臘語和數學代課教師。在那裏,他受到了著名物理學家多普勒(J.C. Doppler)的數學和統計學的影響,也受到了植物學家昂格爾(F.J.A.N. Ungerer)關於物種變異性和通過雜交產生植物新品種的可能性的觀點的影響,這些觀點在他後來的創造性科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853 年夏天,他從維也納大學回到修道院。1854 年被任命到布魯恩修道院。1854 年,他被任命為布呂恩技術學校物理和自然科學的代理教師。他在那裏工作了14年。

從 1856 年到 1863 年,他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豌豆雜交實驗。1865 年,他向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學會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並於 1866 年在該學會期刊上發表了題為《植物雜交實驗》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遺傳因子(現在稱為基因)、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等重要概念,並闡明了遺傳規律,即後來的孟德爾定律(包括 "分離定律 "和 "獨立分布定律")。在實驗中,孟德爾對要解決什麽問題(即遺傳規律)、選擇什麽材料以及如何分析結果都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他打破了生物學壹直遵循的動態和目的論,敢於借用物理學中的粒子運動,即粒子的隨機組合和分離作為實驗設計和分析的基礎。在實驗方法上,他壹反親子間總體性狀異同的壹般描述,將莖高和子葉顏色視為獨立的性狀,設想個體的總體性狀是多個獨立性狀隨機組合和分離的產物。他的另壹個高超之處在於,在處理數據時沒有忽略不表現所研究的獨立性狀的個體數量。他對隱性個體遺傳內容的重視在他建立的測定方法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但這些發現並沒有得到當時學術界的重視。直到 1900 年,荷蘭的 H. de Vries、德國的 C. E. Kollens 和奧地利的 E. von Cermak 三位植物學家通過各自的工作證實了孟德爾定律,並成為現代遺傳學的基礎。此後,孟德爾也被公認為科學遺傳學的創始人。

除了植物雜交實驗,孟德爾還從事植物嫁接和養蜂的研究。此外,他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並於 1871 年發表了壹篇關於龍卷風成因的學術論文。他是維也納動物學和植物學學會的成員,也是布倫自然科學研究學會和奧地利氣象學會的創始人之壹。施萊登,M.J.

馬蒂亞斯-雅各布-施萊登(1804-1881)

德國植物學家、細胞理論創始人之壹,1804 年 4 月 5 日生於漢堡,1881 年 6 月 23 日卒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他早年在海德堡學習法律(1824-1827 年),並在漢堡擔任律師。由於對植物學感興趣,他學習了植物學,1831 年畢業於耶拿大學,1850 年成為該校植物學教授。當時流行的植物學研究是形態分類學,而他則通過在顯微鏡下研究植物的結構來描述和命名新物種。自 17 世紀 R. Hooker 將顯微鏡下看到的軟木薄片中的小室稱為 "細胞 "以來,許多學者描述了許多動植物的微觀結構,但並沒有引出規律性的概念。施萊登根據自己多年在顯微鏡下觀察植物組織的經驗,認為在任何植物體中,細胞都是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低等植物由單個細胞組成,高等植物則由許多細胞組成。1838 年,他發表了著名的《植物遺傳學》壹文,提出了上述觀點。這篇文章發表在 1838 年出版的米勒的《解剖學和生理學選集》中。德國動物學家施萬(T.A.H. Schwann)將這壹概念推廣到動物界,從而形成了所有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科學概念,即 "細胞學說"。"細胞學說 "首次發表於 1839 年施萬的文章《關於動植物結構和生長壹致性的顯微研究》中。細胞學說 "被恩格斯譽為 19 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壹,極大地推動了生物科學的發展。施萊登還認識到細胞核的重要性,並觀察到細胞核與細胞分裂有關。他還描述了細胞內物質的主動運動,即現在所說的原生質川運動。他是最早接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德國生物學家之壹。

施旺(T.A.H.)

特奧多爾-安布羅斯-休伯特-施旺(1810-1882)

德國動物學家和生理學家,1810年12月7日生於諾伊斯,1882年1月11日卒於科隆。他是現代組織學的先驅,也是細胞理論的創始人之壹。他曾在波恩大學、維爾茨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接受教育,183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成為生理學家穆勒(J. P. Müller)的助教。

1834-1839年是他科學工作最具創新性的時期。他研究了消化過程,發現了胃蛋白酶,這是胃裏壹種與消化有關的物質。這是第壹種從動物組織中提取的酶。他設計實驗,測量加載相同重量的肌肉在受到相同刺激時收縮長度的變化,並借助物理方法將收縮強度與刺激強度進行比較,以顯示生理功能,為生理學研究開辟了壹條新的定量途徑。通過實驗,他認識到酒精的發酵與酵母的新陳代謝有關,有機物的腐爛是由於生物(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引起的。他是第壹個使用 "新陳代謝 "壹詞的人。他的主要貢獻是 1839 年出版的《關於動植物結構和生長均勻性的顯微研究》。受植物學家施萊登(M.J. Schleiden)的影響,他認為脊索母細胞(或軟骨細胞)與植物細胞相似,細胞是各種組織的基本單位,不同的形狀是細胞分化造成的。因此,這些基本單位雖然在生理上截然不同,但可能是根據相同的規律發展而來的。他和施萊登***共同奠定了細胞理論的基礎。但他也接受了施萊登的錯誤觀點,即細胞是通過結晶過程在基質中形成的。1839 年後,他因觀點發酵而受到當時權威人士的攻擊,這使他的處境非常艱難,長期處於焦慮和抑郁狀態。直到後來,巴斯德的實驗才證明了他的見解是正確的。

1839-1848年,他在魯汶大學任生理學教授,在那裏他提出了膽管實驗法,研究了膽汁在消化中的作用,得出了消化道中不能沒有膽汁的結論。1848 年,他成為列日大學生理學教授,同時兼任解剖學和胚胎學教授。在這個日益繁榮的工業區,他還為煤礦開發了壹系列排水和急救設備。他壹直從事生理學教學,直到 1879 年退休。中年以後,他的宗教傾向越來越明顯。

  • 上一篇:昆山醫保單位客服電話24小時
  • 下一篇: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特產?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