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醫藥歷史和中藥品種鑒定的現實意義之壹,就是為臨床實際用藥提供參考。芍藥歷史的復雜性表現在古方(漢代張仲景的芍藥甘草湯、桂枝湯、黃芩湯等)中的 "芍藥 "早已存在。漢代的芍藥甘草湯、桂枝湯、黃芩湯等)中的 "芍藥 "早已名存實亡,現今的中藥方劑中已無壹味仍使用芍藥之名,但對於紅芍藥和白芍的使用壹直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此外,壹些古方中的 "白芍"、"赤芍 "並不等同於現代的紅芍、白芍,也存在如何對應的問題。如果從堆積如山的書籍中去尋求答案,結果只能是剪不斷理還亂,如果采取唯物求實的方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近代中藥白芍(藥用栽培芍藥)的生產是明末清初以後的事(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的名稱源於1935年的《藥物產防》,四川中江白芍的栽培始於19世紀初)。據花卉史記載,觀賞牡丹的栽培始於魏晉,盛於唐宋。顯然,張仲景時代還沒有現代的白牡丹,他創造的含有牡丹成分的藥方在現代應作為紅牡丹使用。唐宋元明是 "白芍 "與 "赤芍 "的混沌階段,李時珍說:"今取揚州之藥也"。揚州芍藥是花,入藥倍受醫學界質疑。即宋代陳誠在《重廣補註神農本草經圖經》壹書中指出:"今世多用家種者,是欲其花葉肥美,必加糞土。每歲八九月取根割之,因益為藥。今淮南真陽尤多,雖根肥而味差,入藥少效。"可見,古代醫家提到的 "白芍",如果是野生芍藥,其花為白色即為現代的紅芍;如果是花芍藥,其花不僅有白色還有紅色(宋代三《芍藥譜》記載花芍藥品種多達30余種)。所謂 "根之紅白者,隨花之色也 "是脫離實際的,在藥材生產上缺乏可操作性,在藥效上缺乏科學性。歷史發展到這壹端說成了天大的笑話,也嘲諷了現代自以為是、不懂紅牡丹和白芍的人:紅牡丹開的是白色的花,而白芍開的是鮮紅的花。
上一篇:ILOOUYI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下一篇:如何讓新傳奇攻略的玩家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