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人體的狂犬病毒會準確找到神經細胞,沿著神經纖維壹路“爬行”到大腦,並大量繁殖。再過幾個月,人就會出現各種並發癥,最終失去理智,在狂亂中死去。只要病人生病,基本上他們就無能為力。
狂犬病毒的特性非常適合治療疾病。
科學家擔心狂犬病病毒在感染過程中更喜歡“殺死”神經細胞。要知道,人體內的細胞有星星那麽多,狂犬病毒也不容易精準的靶向神經細胞,這也讓狂犬病毒有了“治療”特殊疾病的潛力。
狂犬病毒表面含有壹系列識別蛋白,其中壹種被稱為“狂犬病毒糖蛋白29(RVG29)”,不僅可以保證狂犬病毒準確進入神經細胞內部,還可以幫助狂犬病毒突破血腦屏障到達大腦。血腦屏障是指血管和大腦之間的致密屏障,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從血液進入大腦。
很多藥物之所以沒用,是因為無法針對特定的靶點“開藥”,或者是因為藥物體積太大,無法穿越血腦屏障。
用狂犬病毒“送”毒品
近日,中國科學院等三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受狂犬病致病機制的啟發,發明了壹種可以將藥物精確輸送到大腦的納米粒子。
他們的設計簡直就像“送快遞”。狂犬病病毒本身毒性太大,不能直接使用,因此研究人員將註意力轉向納米技術。使用“雙重乳化”技術,他們用RVG29制造了壹種中空納米粒子,其中可以封裝藥物。
結果顯示,帶有RVG29的納米顆粒可以容易地滲透到隔離在血腦屏障中的神經細胞中。與普通納米粒子相比,RVG29的納米粒子可以提高約三倍的效率。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療並不完美
通過這些初步的實驗,科學家們選擇帕金森病作為第壹個試圖治療的疾病。帕金森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壹,由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大量死亡引起。
在這些神經元死亡之前,鐵離子濃度會出現異常升高。如果我們試圖控制這些神經元中的鐵離子濃度,我們可以有效地避免它們的死亡。
因此,對帕金森病的治療之壹依賴於降低患者大腦中的鐵離子濃度。醫生將使用“去鐵胺”像磁鐵壹樣從細胞中吸收鐵離子。
然而,這種療法通常弊大於利。鐵離子雖然對神經元有害,但對人體其他組織和細胞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直接將去鐵胺註射到人體內,會將鐵離子吸收到全身,而且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真正能進入大腦的去鐵胺非常少。
小鼠實驗的優異效果有望成為可行的醫療新技術。
在這項研究中,去鐵胺被包裹在納米顆粒中,並用帕金森病治療小鼠。結果表明,治療後帕金森病的外部癥狀和體內某些生理指標均有明顯改善。
當然,這項技術真正治療帕金森病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能還需要時間,但無論如何,有壹個可行的新研究方向並不是壹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