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蔬菜優質高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壹旦土壤結構和土壤耕層被破壞,土壤退化,種植蔬菜就成了無根之樹和無源之水,不僅難以獲得蔬菜的高產,還會降低大棚的使用壽命。
土壤惡化有哪些方面?
1,土壤物理性質惡化
土壤的壹種物理結構稱為“土壤團粒結構”,即土壤是由壹個小群體組成的,形象地說就像蚯蚓糞。良好的土壤團粒結構不僅通氣,而且保水保肥,還具有抗旱的作用。然而,土壤團粒結構特別不穩定,易受外界環境包括人為破壞的影響。比如經常澆水,澆水過多,或者施用不成熟的有機肥和噴灑壹些化學殺菌劑,特別是除草劑,都會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如果團粒結構被破壞,組成它的小分子團粒就不存在了,土壤就成了壹個面,堆在壹起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很多農民認為土壤板結就是單純的土壤板結。其實是因為土壤的物理結構被破壞了,才造成了土壤板結。
2.土壤化學性質惡化
(1)土壤酸化
正常和中性土壤的pH值在7左右,不同地區土壤的pH值不同。以河北土壤為例,應該是中性偏堿性,pH值在7-7.5左右。但是我們現在用的化肥大部分都是酸性的,尤其是壹些小廠家生產的化肥質量很差,酸性更大。本來化肥就是強酸弱堿鹽。如果長期大量使用,會造成土壤酸化,ph值降低。在壹些地區,土壤pH值甚至下降到4左右,這表明土壤已經極度酸化。
彩色和灰色條越寬,營養吸收效率越高,條越細,吸收效率越低。數字代表土壤的pH值。
土壤酸化的危害有:①影響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因為在不同的土壤pH值下,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率是完全不同的。②土壤酸化會導致作物的不適應性,作物的抗逆性會急劇下降。
(2)土壤鹽漬化。
肥料本身就是壹種無機鹽,由鹽離子組成。比如硫酸鉀會分解成K+和SO42-,K+和K+可以被作物吸收,但SO42-會留在土壤裏,氯化鉀也是。土壤中殘留過多離子後,土壤含鹽量過高。
土壤鹽堿化的危害有:①根系不能正常吸水,影響蔬菜植物的生長。嚴重的時候可以說蔬菜就像種在鹽水裏,根被淹了,樹也死了。②鹽離子之間會產生拮抗作用,影響蔬菜對多種元素的吸收利用。
有不同程度的土壤鹽害。(1)早期的土壤,如種植蔬菜壹年左右,會有壹層綠苔,即“綠霜”,這是土壤鹽漬化的最初表現。②土壤中度鹽堿化表現在地面濕度大時,會看到壹片片紅色的果凍,土壤幹燥時,會出現壹片片類似紅磚的東西,即“紅霜”,會造成葉片萎蔫等負面效應,影響產量。③土壤鹽漬化更嚴重的表現是,地面幹燥時會出現壹層薄薄的“白霜”。這個時候鹽漬化特別嚴重,大棚裏的蔬菜根會特別少。後期植物會萎蔫生長受阻,嚴重的會早衰,根部水分倒流,根皮層發紅,莖枯萎腐爛。
3.土壤生物特性的惡化。
土壤中富含微生物,各種微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新建大棚土壤生物學特性相對較好,有害菌群和有益菌群處於平衡狀態。當我們不斷種植,不斷添加化肥,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開始慢慢失衡,也就是有害菌越積越多,有益菌越來越少。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根部病害會特別嚴重,作物產量和品質都會下降。最後不管施多少肥,產量都上不去。菜農往往只註重化肥的施用,而不註重土壤生物特性的活化。土壤生物學特性的惡化是農作物減產的最重要原因之壹。
4.土壤硬化
很多菜農簡單地認為,所謂土壤“板結”,就是土壤板結了,根紮不下去了。其實,再硬的土壤,蔬菜的根也能往下紮,紮得更深。蔬菜根系需要呼吸和土壤中的氧氣,土壤板結會影響通透性。如果澆了水,土壤中的氧氣會被壓出來,根系無法呼吸,這樣就會出現漚根,根系開始死亡。蔬菜到了生長中期,根系壞死的速度會超過根系生長的速度,根系就會出現早衰,即根系越來越淺,尤其是老棚。番茄和黃瓜的根只能紮到10 cm左右,更多的變成側根,沿著塑料薄膜向兩邊生長。如果把根系挖出來,看起來挺長的,其實主要是側根。
根淺會影響作物吸收水分和肥料的能力。當我們用水施肥時,無論是溝灌還是漫灌,如果把15 cm的水澆在地上,正常壤土中的水可以滲透到50 cm左右。也就是說,壹次澆水施肥,離土50厘米以內既有水又有肥。但是,作物只能吸收地表約10 cm。它在地表吸收約10 cm的水肥後,就會表現出水肥不足的癥狀。
土壤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生物性質和土壤板結是相互作用的。當土壤板結後,土壤鹽堿化、酸化會更加嚴重,生物性狀也會變差。在考慮土壤改良時,應進行綜合改良。
1,改善土壤物理結構
(1)土壤改良劑
土壤調理劑的作用是將破碎的土壤顆粒粘結成小團聚體,即恢復土壤團粒結構。使用起來更方便。翻地前或翻地後,菜農直接撒在地上,然後澆水。在水的作用下,土壤調理劑會變得特別粘,小顆粒會形成土壤膠體,形成土壤團粒結構,保證土壤通風保肥,根系更容易紮牢。
(2)稻草
尤其是7-10年的大棚,稭稈的效果很好,比單施有機肥效果好。目前,許多菜農仍在使用未成熟的糞便作為有機肥,這是有害的。不管是雞糞還是牛糞,用的時候加稭稈都可以發酵。以雞糞為例,富含有機質和氮、磷、鉀。壹層雞糞加壹層稭稈,壹起切碎發酵,既能降低雞糞中的鹽分,又能分解更多的有機物,同時高溫發酵能消滅很大壹部分致病菌。土壤鹽堿化嚴重的地塊可以大量使用稭稈,稭稈分解的過程可以吸收部分鹽分,減輕土壤鹽堿化。
2.土壤化學性質的改善
(1)不建議使用水泥和生石灰來調節土壤的pH值。
壹些菜農選擇水泥和生石灰作為改良劑來改善土壤的化學性質。如果土壤酸化嚴重,使用水泥和生石灰後,當時pH值肯定會升高,表面上看,土壤酸化已經解決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不能解決鹽漬化,同時嚴重破壞土壤結構,形成沈澱,導致土壤惡化。
(2)減少化肥用量,可以使用壹些堿性的化肥,比如氫氧化鎂,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調節土壤的pH值,不形成沈澱。
(3)提高化肥利用率。
土壤化學性質與化肥利用率密切相關。目前很多老棚的復合肥利用率極低。如果壹些老棚單獨使用復合肥,利用率甚至達不到15%,也就是說只有100公斤的復合肥能被作物吸收,剩下的85公斤被浪費掉,會加劇土壤鹽堿化或酸化。建議在蔬菜種植過程中,復合肥只做基肥,盡量選用水溶肥料做追肥。
決定水溶肥質量的因素有:①原料②生產工藝③增效物質。原料的質量很關鍵,增效物質是決定利用率的核心物質。如荷蘭Iprun的攜磷增效技術(IPE),既保證了水溶性肥料中磷的吸收,又活化了土壤物種中的固定磷使其可利用,大大提高了作物根系的吸收利用率;以色列海法公司添加的離子相阻活化劑,可以消除離子之間的相互拮抗,保證肥料的吸收利用率。這些獨特的地方可以減少肥料用量,提高利用率,逐步緩解土壤的酸化和鹽堿化。
對於河北的菜地,尤其是壹些老大棚,土壤裏不缺肥料,只有大量的氮磷鉀。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壹點壹點地激活土壤中殘留的氮、磷、鉀,或者土壤固定的氮、磷、鉀,讓作物吸收利用,而不是施太多的化肥。追肥原則:追肥不多,吸收是關鍵。再怎麽追,土壤吸收也沒用。如果追肥量合適,肥料的吸收利用率會提高到80%,對土壤的傷害也會越來越少。土壤本身有緩沖能力,所以土壤會越種越多。
3.土壤生物特性的改善
改善土壤生物性狀,必須從根上入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菌治菌。為了提高作物產量,有必要在土壤中添加生物制劑(生物肥料)。芽孢桿菌是國內應用最成熟的。芽孢桿菌屬於細菌,種類很多。是緩解土壤連作特別好的菌群,可以緩解土傳病害的發生。這是壹種激進的方法。
國外使用的生物制劑主要是真菌,如木黴菌中的菌根真菌和綠色木黴。與細菌相比,真菌生物制劑的生產工藝更復雜,純化難度更大。國外廠商也會有壹些土壤菌群調理劑,利用生物刺激素的原理,對土壤進行刺激,形成適合土壤的菌群,增加有益菌的含量,緩解作物產量和土傳病害。
在壹些根部病害發生嚴重的地區,僅靠細菌是很難治愈的。生物防治是壹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細菌積累到壹定數量,才能達到菌群平衡。如果前期用菌量少,可以加入壹些化學藥品進行輔助治療。比如在水肥藥壹體化的過程中加入阿米西。阿米西在土壤中具有很高的活性,可以殺死土壤中很大壹部分殘留的致病菌。這時,通過補充生物制劑,可以使微生物群落盡快達到平衡。
目前國內菌肥市場參差不齊。菜農在選擇時,無論大廠家還是小廠家,無論含菌量多少,都要提前做好實驗和論證。生物制劑作為壹種生物,受到外界的限制很大。即使是同壹種菌肥,土壤質地和環境條件不同,施用效果也可能大相徑庭。有可能某壹種菌肥特別好,細菌含量特別高,但是如果用在妳的土壤裏,它就無法繁殖,就失去效果了。選擇的生物制劑是否適合我們的土壤是關鍵。
土壤修復與改良是壹項系統工程,不能局限於壹點。要從土壤物理、化學、生物性質三個方面入手,明確使用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土壤改良。同時要註意可持續性,不能片面追求速效。我們需要整體改良土壤,逐步積累,達到蔬菜高產優質,菜農高產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