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生物安全 "和 "豬場防疫 "是兩個含義不同的術語。"豬場防疫 "壹般是指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它主要是防止傳染性病原微生物侵入豬場,防止傳染病在豬群中流行,而 "豬場生物安全 "除了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外,更重要的含義是維護豬群本身的健康。除了預防和控制傳染病,"豬場生物安全 "更重要的含義是保持豬群本身的健康水平。"豬場生物安全 "包括 "豬場防疫",但不等同於 "豬場防疫"。
豬場生物安全表達了 "安全的養豬生產是考慮到豬群健康極限的生產 "這壹理念。壹個豬群在沒有重大疫病侵襲的情況下,本身應該是健康的,由於人工養豬技術過分追求高技術指標和高效益,挑戰了豬的健康極限,忽視了發揮其高水平生產應有的供給和保障,超過了豬的健康承受能力,豬的健康受到損害,這種生產就是不安全的生產。
豬場生物安全管理是壹個系統管理的概念。有很多豬病並不是由傳染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而是由不良環境、不良技術操作、劣質飼料等因素造成的,這些不良因素使原本健康的豬群受到侵害和破壞,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從而出現較大的安全事故,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做好豬場的系統管理。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當前規模化豬場經過高度選育後的豬群對疾病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抵抗力免疫記憶力逐代下降,有限的空間和較高的飼養密度進壹步加劇了豬群抵抗力的降低。各類豬場都存在疫病泛濫、治療困難、生產豬繁殖性能差、豬群生產力低等問題。同時,如何通過各種手段阻斷疫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建立健康豬群,防止疫病的發生,保證豬場的正常生產和發展,獲得更高的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是擺在每個養豬人面前的問題,這也是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的基礎和背景。
三、如何做好豬場生物安全工作?集約化豬場生物安全體系是通過各種手段排除疫病威脅,保護豬群健康,保證豬場正常生產和發展,發揮生產優勢的方法的集合體的總稱。從廣義上講,主要包括隔離和消毒兩個方面。從而防止有害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進入豬場;防止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在豬場內傳播;防止豬場內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傳播到其他豬場。
四是生物安全體系的實施需要隔離操作:具體包括豬場自身與外界環境的隔離、豬場內新引進種豬的隔離、人員的隔離以及病豬與健康豬的隔離等。
(壹)、豬場本身與外界環境的隔離:
1、豬場在選址時應考慮環境的天然屏障,周圍應沒有其它飼養場和肉類加工廠,與村莊和鬧市區以及主要公路至少相距1公裏以上。
2、與外界生物隔離嚴禁飼養家禽、狗、貓等動物,要做好滅鼠、滅蚊蠅和吸血昆蟲等工作,控制有害生物。有條件的可在網罩四周及上方,避免鳥類進入,有效切斷疫病傳播途徑,減少病原體與易感動物的接觸。
(2)、新引進豬場的隔離:引進豬場的檢疫隔離:豬場應建有專門的種豬隔離場。生豬引進前,做好產地疫情調查,確保引進生豬不帶病。引進到目的地後,應在隔離舍內飼養30~60天,60天為好,檢疫合格後,每欄豬再與本場的壹頭豬混養,使外來豬適應本場的微生物群,並做好隔離期的各種防疫等工作。隔離舍采用全進全出制,批與批之間要嚴格清空、清洗、消毒。
(三)、人員的隔離
1、豬場內部分區要明確,以生產應有的防疫作用,特別是生產區的辦公區和生活區要劃分明確,各區之間要劃分明確,生產區要劃分明確,潔臟路劃分明確,避免形成隱性防疫區。
2、豬場要實行全封閉管理,嚴禁人員和車輛進出豬場大門。
3、人員隔離:人員是畜禽疫病傳播中危險、常見而又難以防範的傳播媒介,必須加以有效控制。豬場人員活動應做到:(1)拒絕外來人員進入生產區參觀和訪問,並在生活區指定的地點待客和住宿。(2)豬場員工不得食用外購豬產品,不得飼養寵物。(3) 生產人員必須在淋浴並換上消毒後的專用工作服和鞋帽後,方可進入生產區。工作服和鞋帽每次使用後必須消毒。(4)生產區各生產工段的人員、用具要固定,人員不得隨意串崗,各車間的用具不得外借或交叉使用。技術員需檢查豬只情況時,必須穿戴消毒過的工作服、帽、鞋,檢查時應由健康豬到病豬,由小豬到大豬,同時進入不同豬舍時應重新消毒。(5) 生產區工作人員不得向公眾提供診斷和治療等服務。(6)生產區工作人員休假回場後,應在生活區隔離48小時後方可再次進入生產區。
(4)隔離病豬:為防止疫病在豬場內傳播和蔓延,必須設置病豬隔離舍,將所有病豬轉入隔離舍,隔離飼養、治療,直至病豬出欄。
二、消毒滅菌。
(壹)、入場消毒
1、入場人員消毒。進場設置壹個長3米、寬與大門相同的水泥結構消毒池,池內消毒劑2-3天徹底更換壹次,可選用氫氧化鈉等。進場人員必須換鞋,腳踏消毒池,經紫外線消毒室消毒15分鐘或噴霧消毒後方可進場。進場後,人員還應隨時洗手消毒。使用的消毒劑應對人體皮膚無刺激、無異味,可選用雙氧水溶液、新潔爾滅(季胺鹽類消毒劑)溶液。
2、車輛消毒。任何車輛不得進入生產區,豬車車輪外、車廂內外均需全面噴灑消毒。可選用過氧乙酸等。
(2)生產區消毒
1.杜絕外來人員進入生產區參觀。工作人員不準飼養寵物,不準進入屠宰場,不準帶入可能感染的畜產品或物品。獸醫不得外出診治疫病。所有生豬收購商和車輛不得進入生產區。
2、工作人員從生活區進入生產區,必須在消毒更衣室進行消毒,淋浴、更衣(穿工作服)、換鞋後方可進入豬場。
3、不同欄舍的飼養員在飼餵時不準串崗、聚集,各車間的用具不準外借和交叉使用:技術員需要檢查豬只情況時,必須穿戴消毒工作服、帽、鞋,檢查時要從健康豬到病豬,從小豬到大豬,進入不同欄舍時要重新消毒。
4、用具應經浸泡、噴灑或紫外線直接照射消毒後方可進入豬場。
5、在病豬舍、隔離舍出入口應放置用消毒液浸泡過的麻袋片或草墊,消毒液可用3%燒堿溶液。
(三)、豬舍消毒
1、日常消毒。堅持每天清掃豬舍,保持食槽、網床、用具清潔,地面幹凈,選用高效、低毒、廣譜的消毒藥物進行消毒。
2、定期消毒。定期對養殖場周圍環境和豬舍進行消毒,有豬的豬舍定期消毒,每周2~3次。流行期間產房、保育舍每天消毒l次,其他豬舍每2天消毒l次。
3、實行單元化飼養,全進全出制。每批豬轉出後和下壹批轉入豬舍前,要對豬舍地面、欄舍、走道、食槽、用具和下水道等進行徹底清洗消毒。
4、母豬上產床、仔豬轉欄時,應對豬體表面進行消毒。母豬分娩時必須對乳房、陰戶周圍進行清潔衛生,嚴格消毒,晾幹後送指定地點。
5、註射器、針頭、手術刀、剪刀、鑷子、耳喇叭夾、止血鉗等物品的消毒,在洗凈後,經消毒鍋煮沸消毒30分鐘後方可使用。
6、仔豬耳號、切齒、斷尾等外傷,以及豬的其他外傷,應及時消毒,防止感染。可用5%碘酒棉球擦拭數次,直至痊愈。
7、公母豬配種前,應做好公豬下腹部、膀胱和母豬外陰部的清洗消毒工作。采用人工授精時,應有無菌操作觀念,避免人員、器械、環境等因素影響精液質量。
(四)、發病期間的消毒工作
當發生腹瀉等傳染病時,要隔離病豬,轉圈,並對圈舍進行清掃、沖洗、藥物消毒、火焰消毒、晾曬。水泥床面和水洗後易幹燥的豬舍需用清水沖洗幹凈。出現蹄部、口腔潰瘍等癥狀性疾病時,舍內走廊用3%火堿水溶液消毒,地面用百度雙氧水消毒。發生呼吸道等疾病時,用豬進行清掃、通風、消毒。此時,消毒液濃度可比平時高出 l 倍。殺滅蟲卵時,清掃沖洗地面,用3%燒堿水溶液消毒,再用火焰消毒。
(五)、糞便等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
1、糞便可采用生物熱消毒法(發酵池或堆糞法),豬糞堆積應遠離豬舍,並定期消毒。汙水可采用沈澱、過濾或化學藥劑(每升汙水用漂白粉 2.5 克)處理。
2、病死豬、死胎、胎衣處理。嚴格病死豬、死胎、胎衣及廢棄物的處理,用密閉袋包裝,焚燒或深埋處理。對病死豬停留過的場所,清除糞便汙水和汙物後,再用4%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徹底消毒;糞便汙物通過專用道路運出豬舍。
3、垃圾處理。生活垃圾放在指定地點,定期焚燒或運到專門的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理。經常清除垃圾、雜物、雜草,搞好豬圈周邊環境衛生。
(六)、消毒註意事項
1、消毒前要先清掃、浸泡、刷洗,清除表面附著物,徹底清潔,消毒工作基本完成壹半;然後按規定的消毒液進行消毒。在無疫情的情況下,每月對全場周圍環境進行2次以上的大消毒,定期消滅蚊蠅,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
2、舍內溫度、消毒時間、藥物濃度、噴藥量對消毒效果有影響。舍溫在10~30℃,溫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壹般藥效時間不少於0.5小時。
3、預防性消毒,使用藥品說明書介紹的中等濃度,發病期間消毒使用說明書介紹的濃度。
4、消毒時,應全面無死角。
5、每月更換壹次消毒劑,以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性。
六、禁止使用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規格的 "三無 "消毒劑。
五、豬場生物安全存在漏洞集約化畜牧業對生物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行業對生物安全的重視程度與相應應用技術的研究和集約化發展速度很不匹配,許多所謂的生物安全措施只是壹定程度上的 "形式主義"。有些做法只能尋求壹種 "心理安慰"。
其壹,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畜禽就安全了,消毒不消毒並不重要。
其實,免疫不是包治百病的幹金。免疫後,機體會做出反應,產生壹定水平的抗體來預防相應疾病的發生。免疫反應產生的抗體水平會受到免疫時間和免疫方法、疫苗質量、疾病感染壓力、動物健康水平、飼料質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按規定程序免疫只是畜牧場生物安全措施的關鍵步驟之壹。
二是定期輪換消毒劑,避免耐藥性的產生。
是否輪換使用消毒劑取決於所用消毒劑的殺菌機理。所選消毒劑的殺菌機理是滲透性殺菌法,就不會產生耐藥性問題。在滲透殺菌的情況下,消毒劑直接穿透細菌或病毒的細胞膜,氧化細菌或病毒內的脂質、蛋白質成分和 DNA,殺死細菌或病毒。細菌、病毒沒有機會在消毒劑、醇類、醛類、酚類制劑中產生適應性變化。
消毒劑輪換應遵循的原則:根據畜禽養殖場面臨的生物安全形勢確定。
三、高壓水沖洗場所可以獲得良好的清潔效果,加上徹底的消毒可以高枕無憂。
高壓水只能沖洗掉附著在舍內表面的有機物,排除不了給舍外、其他車間或整個生產區帶來新的汙染。墻壁和設備表面的生物膜將繼續對生產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