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
黎明
劉德華
四天王指的是中國香港90年代初歌壇出現的四個重要人物。他們是劉德華、張學友、黎明和郭富城。他們以高超的唱功在中國歌唱史上寫下了重要的壹筆。命名過程90年代初,譚詠麟、張國榮、蔡楓華淡出香港樂壇,張學友、劉德華、李克勤以及Beyond取而代之,成為1990的香港樂壇新生代。1991黎明的迅速走紅讓同為寶麗來唱片公司的李克勤倍感壓力,李克勤的歌唱事業開始走下坡路。而香港樂壇的樂隊力量也開始被偶像取代。當時因為黎明和劉德華同屬偶像派,成。
作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兩人壹度被命名為雙子座。實力派的張學友也保持了勢頭,前兩者合稱為音樂三大家族。然後在1992年,郭富城的旋風從臺灣省吹回了香港。再加上《東方日報》壹首打油詩的效應,香港“演唱會之父”(另壹種說法是以命名)張,將當時最受歡迎的四位流行男歌手統稱為“四大天王”,被大眾廣為接受,壹直沿用至今。
2005年底,香港藝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10,多家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看來14之前流行於東南亞的“四大天王”終於“沒落”了,稍加改進就能成為頭條。另壹方面,即使在14年期間,媒體和娛樂圈無論如何都在叫囂“新四大天王”和“四大天王的接班人”,劉德華、張學友、黎明和郭富城的地位永遠不變。直到這四個人老去,這些所謂的接班人都在歷史的角落裏保持沈默。在“四大天王”的全盛時期,他們幾乎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他們四個都在多種棲息地發展,但他們競爭最多的地方是音樂。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僅是四個人在互鬥,他們的粉絲都在流口水。1994年,周星馳在《毀滅之王》中飾演張學友粉絲,片中壹個黎明粉絲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大喊。結果被學弟學妹打,就是當時粉絲鬥爭的最好寫照。
其實早在“四大天王”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開創了兩大天王合並的時代,許冠傑和譚緊隨其後。香港音樂界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在1990和1991之間,譚詠麟和張國榮雙雙宣布退出四大音樂大獎,習慣於搞“打架”的香港媒體正在做各種準備。誰是繼任者?在1990中,劉德華、張學友和李克勤率先參賽。1991黎明時火箭般的人氣,讓他和張學友、劉德華在年終頒獎典禮上風光無限。這三個人被稱為“三個火槍手”。然而,這個稱號不到半年就夭折了。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占樂壇前沿。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被佛教“四大天王”冊封,流行15年。
時間轉移到1995,四大天王半邊天。那壹年,羅誌祥在全省“四大天王”模仿大賽“模仿郭富城”中獲得第壹名。第二年與阿帥、陳顯政、陳忠偉組成“四大天王”。即使這個團體只是以模仿為目的,也是憑借“四大天王”的威望而興盛起來的。但在1998年,豬頭羅誌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港內原有的“四大天王”隨著各自級別的差異越來越獨立,衰落是必然的。
1999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娛樂圈迅速衰落,粵語樂壇壹片蕭條,四大天王同臺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結尾,黎明宣布退出所有音樂獎項,隨後張學友也宣布退出,似乎宣告了“四大天王”開始“解體”。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四天後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身著黑衣合唱《那年的愛》,既是對張國榮的悼念,也是對香港娛樂圈輝煌的緬懷。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團結的象征。1994香港紅樓《新搖滾勢力》演出前,何勇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表示,“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還可以,其他三個都是小醜。此話壹出,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不少媒體和藝人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當時梅艷芳出來說不能這樣說這些藝人。《中國之火》演出的很多海報和地鐵廣告都被石頭砸了。後來,何勇不得不在香港記者會上解釋,香港這個繁華之地,需要“四大天王”來平息事態。
對比四大天王之間的實力。著名學者沈寶峰曾這樣評價四大天王:“劉德華是整體魅力最大的天王,郭富城是跳舞最好的天王,黎明是個子最高的天王,張學友是唱歌最好的天王。”文字準確的表達了四大天王各自的優點和實力。當時的香港娛樂圈四人,相濡以沫,以各自的優勢和實力打下了自己的壹片天地。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象征。無數明星被封為“四小天王”或“第五小天王”,但這些小天王都被“四大天王”遺忘了。“四大天王”是壹個時代的產物,是香港娛樂圈的壟斷。著名學者沈寶峰曾這樣評價四大天王:“劉德華是整體魅力最大的天王。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征,這是前所未有的。可惜“四大天王”的沒落恰恰反映了粵語音樂的沒落。
15,驀然回首...
“四大天王”中,劉德華是最早成名的壹個。他畢業於1988無線藝人第10期藝人培訓班,他在1982演出了自己的第壹部電影《彩雲》。同年,他因表演許鞍華的《去怒海》而開始嶄露頭角。1983年,他有了自己的第壹首歌——電視劇《神雕俠侶》中的主題曲,他的名字在80年代中期開始為香港樂壇所熟知。嚴格來說,劉德華的聲音不是很占優勢,但妳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歌,不管是粵語還是普通話。從《我追的夢》到《來生》,從《謝謝妳的愛》到《真愛難收》,劉式情歌已經成為港式情歌的代名詞。所以在談到“四大天王”的話題時,他曾對媒體說,“其實我出道比他們早。嚴格來說,我們不是同壹個時代的人。”出道早並不是劉德華和其他三位最大的區別。關鍵是,在大家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作為勞模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驚嘆。2000年,劉德華投資制作了他的第100部電影《阿福》,老當益壯。除此之外,他的多才多藝和特長的平衡發展也是四人中最好的。即使在2000年獲得第壹個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後,他開始在電影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但他的音樂仍然高產。盡管陳耀川為他創作的公路愛情歌曲失去了最廣闊的市場,但它們仍然擁有許多追隨者。
2005年底,劉德華應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電影百年大會”。會後他接受本報采訪,表示自己最關心電影,想成為“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香港演員。他的愛有時會引起爭議。2005年6月,劉德華發出號召,攜手五大影帝拍電影,挽救香港電影的頹勢,引發了壹場激烈的口水戰。
從劉德華的角度來看,“五大最佳演員拍戲”只是他拯救香港電影業的壹個簡單想法。不管“華仔”能否拯救電影市場,劉德華是最有權利站出來的人,只因為他多年來壹直堅守著港片的陣地。香港導演陳可辛評價說:“以後誰提香港電影史,誰就提劉德華。”即使是現在,他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人。他創辦的演藝公司叫“天上的天堂”,他創辦的電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響力日漸式微的時候,劉德華在接受采訪時依然表示,“四大天王”並沒有過時,年輕壹代的明星和老壹代的明星不壹樣,年輕人身上有很多不可替代的東西,比如新音樂,值得學習。
在“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之路最長。1984郭富城,19歲,考入無線電視臺舞蹈培訓班,從1987轉入無線藝術培訓班。這期間她演了幾部電視劇,但大多都是跑龍套的角色。直到1990,離開臺灣的郭富城拍了壹個摩托車的廣告。沒想到,這個廣告改變了郭富城的生活。他英俊的外表,濕漉漉的頭發和充滿電荷的眼睛開始迷住臺灣省的女孩,然後他錄制了三張國語專輯,其中壹張,我不能停止愛妳,風靡海峽兩岸。
1991年,郭富城以歌手身份重返香江,隨後發行粵語專輯。1992年被封為“四大天王”,成名時28歲。後來,郭富城開始嘗試各種發展,拍攝王晶的電影《街頭霸王》,出演電視劇《奔跑吧火海》。
雖然郭富城的舞技不錯,但最讓他害羞的還是音樂,舞曲的風格似乎成了他無法拋下的拐杖。“做舞會朋友”成了討好粉絲的方便快捷的套路。成為百事可樂代言人後,郭富城逐漸走上前衛之路,外形新穎大膽,歌曲風格多樣。但是,郭富城天生不是壹個前衛的人,所以他不得不在形象上動腦筋。好在每次他的形象變化,似乎都能影響潮流。從最初的“四六分”到百事可樂之後的“火箭頭”,郭富城用自己的外表介入時尚。可以說,郭富城今天的成功離不開廣告。從出道開始,他就壹直被廣告包圍著,更不用說讓他壹夜成名的摩托車廣告,1998開頭成為“百事巨星”甚至是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2005年,郭富城終於獲得了臺灣省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是“四大天王”中第三個獲此殊榮的。2006年,郭富城憑借電影《父與子》獲得臺灣金馬獎。
去年年底,常青歌手張學友忙得不亦樂乎。除了巡演壹年的音樂劇《雪狼湖》在北京做了閉幕演出,他的電影《如果愛》也作為賀歲片加入了年底的票房大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面對“四大天王又在發力”的情況,張學友無奈地笑著說:“妳怎麽還叫我四大天王?沒有辦法。他們總是喜歡這樣叫我。“四大天王”這個說法早就被認為過時了。這個表情被大家叫了十幾年了。現在四個人的發展都很精彩,連見面的機會都很難得。所以“四王”這個說法應該“廢除”。這個稱號只代表它在90年代,而不是現在。雖然我現在對這個頭銜已經沒什麽感覺了,但我也不吐槽,因為它給我帶來了很多。”談及這個稱號的意義,張學友說:“我覺得‘四大天王’代表的是90年代,現在樂壇很不壹樣,有了新的局面。‘四大天王’只代表那個時代。現在歌壇新人多,相對來說歌手的壓力會更大。這種事情很正常,以前也會發生。他們(粉絲)越喜歡妳,對妳的要求就會越高,也會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妳。但是,我覺得作為歌手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音樂。如果市場不喜歡妳,那妳可以改變它,但是做不到也沒辦法。
真的希望自己能成為壹個見證人:壹個真正熱愛音樂的歌手是如何走過壹生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人生旅程。如果喜歡唱歌,在哪裏可以唱歌,會有什麽樣的發展?現在誰也說不準。我只想努力唱歌,用我的演藝生涯見證壹個歌手從進入娛樂圈到結束舞臺生涯的過程,所以我現在不在乎頭銜(四大天王),只要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好。"
只有留戀,沒有留戀。
65438-0999,張學友、黎明宣布退出“四大天王”稱號。同時,我將不再參加香港樂壇的頒獎比賽。他們的退出可以視為“四王時代”的正式結束。
張學友並不懷念那段“王者時光”:“可能有人覺得那時候我們四個很美好,現在我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懷念那段時光,但其實我壹點都不懷念。但不懷舊不代表我排斥那個舞臺。我很慶幸,那段時間之後,總有壹種說法,說我是既得利益者。在香港樂壇,我剛剛經歷了從開始到巔峰再到現在的沒落的全過程。我就是這樣來的。我正好在裏面十幾年,走在最前面。現在整個市場都變了,我還是覺得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找壹些新的出路,或者壹些新的環境,讓它有重生的機會。
香港樂壇的人都看得出來,除了娛樂方式的增多,網上下載和盜版的沖擊,音樂的周邊環境大不如前。比如原來媒體大家其實是合作壹起介紹壹些有前途的新人,現在變成了競爭,大家都在搞頒獎典禮。如果妳稱贊這個人,那麽我會支持。缺乏集體力量。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很難重現我們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