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歷史上有聲望的醫生很多,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醫德和醫術,或走村串戶,或坐堂應診,救死扶傷,為群眾防治疾病。民國時期,全縣先後辦有私人醫院、診所30多處。但因社會制度所限,有的辦起不久即停辦或他遷。公辦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也很慢。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時期的縣衛生院,是在戒煙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清末民初,鴉片煙在中國泛濫,蒲城縣農民種植、販賣、吸食者甚多。據荊姚張霖澍日記記載,光緒二十壹年(1895)自種鴉片收煙土71兩;二十二年(1896)收煙土33兩,打罌粟種1.6石。民國18年(1929),國民政府頒布《禁煙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煙機構。20年(1931),縣政府任命趙自超、孫子文為縣衛生助理員,負責防疫,兼管禁煙。因政府重視不夠,成效甚微。24年(1935),省立戒毒院又任命趙自超為蒲城縣戒煙所(後稱“調煙所”)所長,所址設堯山書院。趙自超對戒煙事宜壹度甚為重視,但由於縣政府對此項工作漠然置之,加之縣城內和興市鎮幾家大煙商阻撓搗亂,致使戒煙工作無法開展。28年(1939)省衛生署又派丁紹周為蒲城縣調煙所所長,開始收容煙民,服用藥物,進行戒煙。29年(1940)縣政府改調煙所為衛生院,從此,蒲城縣才有了公立醫療機構。33年(1944),縣民政科又在興鎮辦了壹個衛生所。 蒲城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 行政組織 衛生工作初歸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縣人民政府將分管教育、衛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稱“文教衛生科”,城關、興鎮、黨睦、孫鎮、罕井、廣陽6個區各設文教衛生助理員1人。1955年3月,縣專設衛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縣合並後,成立文教衛生部(4月改部為局),內設衛生股。1960年7月設衛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縣恢復原建置後,8月又並為文教衛生局。1964年8月再專設衛生局。“文化大革命”中,衛生局機構癱瘓。1968年,學“靈寶經驗”,成立醫藥衛生服務站。1970年,成立衛生管理站,10月成立衛生局革命領導小組。1976年10月,恢復衛生局至今。 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後設立縣衛生院(1960年改為縣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等,並相繼設立8個地段醫院和22個鄉鎮衛生院,以後又設立中醫院和康復醫院。1990年底,全縣***有醫療衛生院所68個,衛生工作人員3000余名(其中醫士以上人員1122名),病床932張,平均千人有醫生1.67名、病床1.38張。全縣醫療衛生事業費用137萬元,占地方財政總支出3.5%。縣、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基本形成。地方病和傳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絕跡。婦幼保健、職工保健工作取得顯著效果。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健康發展。醫學會、中醫學會等衛生科研組織和群眾性衛生組織——衛生工作者協會的活動也較為活躍。 全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引起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和聯合國衛生組織的關註。1979年10月,省衛生廳確定蒲城縣為全省衛生重點縣之壹。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縣***投資158.7萬元,衛生局自籌資金51萬元,擴建房舍、購置器械、培訓護士,使醫療衛生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三年中,全縣***購置醫療器械1529件,基本解決了各醫療單位器械的使用需要。 1982年11月29日,我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式簽訂支持初級衛生保健項目文件。規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蒲城縣和四川灌縣、廣西武鳴、浙江蕭山、天津薊縣、遼寧金縣等6縣給予60萬美元,以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1983年5月,縣衛生局副局長趙勤學隨同國家基層衛生考察組訪問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了解這些國家醫院狀況和衛生服務管理辦法。這是蒲城縣衛生界有史以來的第壹次出國考察。同年7月31日~8月4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短期顧問尼丁·克裏斯特博士壹行,對蒲城縣衛生工作進行詳細考察。參觀了縣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衛生學校以及黨睦、永豐醫院、城關鎮東街產院等單位。12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定蒲城縣為初級衛生保健示範縣。1984年元月,縣衛生局派代表參加衛生部召開的全國4個初級保健合作中心及6個衛生示範縣情況交流會;2月20日,成立初級衛生保健示範縣領導小組;6至7月,領導小組派代表參加衛生部舉辦的教育方法和服務管理學習班,為搞好衛生示範縣奠定理論基礎。1984年,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駐北京辦事處***同商定分配給蒲城縣價值52280美元的物品、器械,為衛生示範縣建設提供物質基礎。1985年8月,尼丁·克裏斯特再次來蒲城進行為期4天的技術咨詢服務,對縣醫院、防疫站、衛校、藥檢所、永豐鎮衛生院、永豐村衛生所、孫鎮地段醫院、婦幼保健所、中醫院、東街產院等10個衛生醫療單位進行考察、指導。 1987年,全縣開展創甲級村衛生所活動,有效地改變農民醫療衛生狀況。同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辦農村產院,基本解決了孕產婦的住院分娩問題。1988年和1990年,全縣衛生事業繼續發展,醫療條件進壹步改善,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進壹步改觀。
截止2012年,全縣衛生醫療機構30個,床位1695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945人,衛生防疫人員143人,鄉村醫生943人。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縣醫院綜合住院樓和中醫院醫技樓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即將投入使用。公***衛生服務進壹步加強,為城鄉居民建立健康檔案557503人(份),59500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了免費體檢;辦理孕婦免費分娩卡7526份,補助資金458萬元;為1840戶農村居民發放大病救助金786萬元。為19種特殊慢性病患者補償資金854.72萬元,為54306名0~6歲兒童免費接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免費醫療肺結核病人212例,為1329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612526人,參合率96.92%,較上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獲得補償參合人數57.14萬人次,補償費用1.16億元,享受萬元以上者765人。獲得“全省新農合制度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實施了基本藥物“三統壹”制度,鄉村兩級統配藥品1353個品規。 據有關史籍和碑石記載,古時蒲城民間就有以強身、自衛、娛樂為目的的練拳棒(武術)、練氣功、奕棋等體育活動。明代進士李應策在《邑豐陽建龍河觀記》中,對練氣功之法記述甚詳。又據壹些老年人回憶,清代和民國初期,城鄉民間體育活動就很多,除武術、氣功和棋類外,有上山登高、放風箏、蕩秋千、跳繩、踢毽子、打毛蛋、跑步、跳高、跳運、射箭、遊水、舉石鎖、掰手腕、摔跤、扔石子(擲遠)、打瓦兒(擲準)等等。民國16年(1927)以後,學校始有籃球活動,以後逐漸有了排球、足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射擊等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方針指導下,蒲城縣的體育事業飛速發展。有經常性的活動,有制度化的比賽。體育工作初期由縣文教局兼管,1958年成立蒲城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體委”),專管全縣城鄉體育工作。1962年在職工俱樂部後面建起1800多平方米、可容4000觀眾的燈光球場。1965年,在延安西路建起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體育場,設有跑道、籃球桿、排球網、單杠、雙杠等運動器材,同時建築862平方米的乒乓球大廳。1985年,城關鎮關帝村和南街小學花費16萬多元,在關帝廟後巷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旱冰場壹座,內設500平方米的遊泳池。1989年,縣政府將體育場遷至南環路,建設壹個46600多平方米設施較多的現代化體育場。為了培養體育人才,縣體委早在1965年8月就辦起了業余體校(十年“文革”中斷),當時設乒乓球、籃球、體操三個班。至80年代,業余體校先後培養能出縣比賽的田徑運動員299名,籃球運動員125名,乒乓球運動員67名,體操運動員37名,其中給軍隊和國家有關單位輸送籃球、乒乓球等運動員22名。
截止2012年,全縣有社會藝術團體43個,專業藝術團體2個,藝術培訓機構21個。建成鎮文化服務站12個,村級體育場78個,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41.1%。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市場監管進壹步加強,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縣劇團送戲下鄉200余場,影劇院歌舞演出80余場,舉辦各類文藝晚會、文藝比賽19場次,啟動了秦腔“周末壹元劇場”。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成績顯著,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開展文物遺產知識宣傳普及工作試點縣。楊虎城紀念館、王鼎紀念館和縣圖書館、文化館、各鎮文化站免費開放。全年文化產業產值1592萬元,較上年增長24.3%。 建國前,蒲城沒有專門科學技術組織。新中國建立後,於1958年12月,成立蒲城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委”)。1963年2月精簡機構時撤銷。1977年9月成立蒲城縣革命委員會地震局,1978年5月恢復蒲城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有幹部23人。
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開發中心,編制4人。其指導思想是:立足當地資源,著眼科技開發,面向鄉鎮企業,重視經濟效益,為蒲城經濟翻番服務。中心任務是:開發新產品,傳遞科技情報信息,培訓技術人才,聯系農村科技戶,搞好各種科技服務。並按照《全國科學技術管理工作試行條例》,科委成立了科技幹部科,統壹管理全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幹部,負責科技幹部的考核、選拔、晉升和培訓工作。
農業科學研究中心 1953年3月,縣農業技術指導站成立,這是蒲城縣最早的科學技術事業單位。1976年改為蒲城農業科學研究所,負責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1983年又改為農業科學研究中心,歸農牧局領導,下設辦公室和農技、土肥、植保、農桑園藝4個站與果桑等3個公司,並派出蘋果、經濟作物、旱原作物3個組分別常駐罕井、黨睦和孫鎮指導工作。
農業機械研究所 1963年成立,任務是引進、宣傳推廣農業機械,開展全縣的農機科研工作,屬農機局。
林業科學研究所 1980年成立,任務是研究林業方面的植樹、育苗及造林技術、檢驗樹木品種優劣、引進推廣良種樹木、利用場地進行科學實驗等,歸林業局。
截止2012年,全縣科技研究推廣機構11家,各類科普協會150余家,***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642人。圍繞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組織各類培訓400余場(次),發放資料10余萬份,解答疑難問題6000多個,培訓人員11萬人(次),全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實用科技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