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古人是怎麽過端午節的?

古人是怎麽過端午節的?

明天是的端午節。在古代,這壹天非常熱鬧。2008年端午節成為法定假日後,現代人對端午節的興趣也大增。那麽,古代中國人是怎麽看待端午節的呢?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嗎?始於周昭王被殺於江上的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午節、崇武節、五五節。在大家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因為楚國詩人屈原為了紀念他而往古洛河裏扔食物而形成的節日。這種說法真的是壹種誤解。五月初五成為壹個節日,這個節日早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存在了,節日內容豐富,其中壹項就是“攢蘭洗澡”。屈原《楚辭》中有“浴蘭湯,浸香花”這句話,就是他說的。古人因此稱端午節為“浴蘭節”。端午節往河裏扔食物最早與周朝第四任國王趙有關。據《史記·周本紀》:“王召南巡未歸,死於江中。他的爪牙不告,他也不好意思。”意思是周昭王南巡後再也沒有回來,死在了江上。死訊未通知諸侯,掩蓋了周昭王的死因。這大概是古代帝王死後最早的“秘喪”記錄。周昭王是怎麽死的?據《帝世紀》記載,周昭王其實是楚人南征。他乘船渡過了漢江。結果他被船夫騙了,船失事了,他沈入了河中,還有兩個美女陪著他。周昭王死後,當地人發現周昭王和兩個女人的鬼魂總是出現在江上,於是人們就在水邊設壇祭祀。東晉人王甲對這件事做了壹個推演:“晚春的最後壹天,我們在廟裏聚會。或者用鮮甜的杜蘭把它包起來沈入水中。或系五色紗袋盛食,或用金鐵器沈於水中,以嚇龍水,使其不侵此食。”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正是粽子所做的。可見,包糧最早投入江中,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因為周昭王。在江浙壹帶,慶祝端午節是為了祭祀水神,其中壹個對象就是“道神”。這個沈濤就是伍子胥,楚國人,死後成了沈濤。“迎”是吳端午節的重要內容。另壹種說法是,端午節是提供與寒食節和被晉文公燒死有關的祭品的中介。在漢代,祭祀對象是曹娥,壹個14歲的女孩,她在5月5日去河邊尋找她溺水父親的屍體。端午節在浙江上虞,所以也叫“女兒節”。至於對屈原的紀念,直到南北朝才真正確立,日期也定為農歷五月初五,發展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吳筠,阿良人,在《齊和續》壹書中說:“五月五日,屈原溺水而死。他每天都用竹筒裝米,往裏面潑水。”屈原投江的日期是有爭議的。壹般來說是五月初五,但也有說是五月十五。《隋書地理》說,屈原在五月去古羅觀日,“觀日”是滿月的第十五天。從這壹點也可以看出,端午節並不是從屈原開始的,祭祀他只是端午節的壹個附加內容。為什麽古人認為端午節生孩子「要命」?5月是原來的“計劃生育月”。事實上,端午節的出現最初是因為古代中國人辟邪的需要。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中國古代人認為五月是最不吉利的月份。他們認為這個月的夏季至日來了,陰陽相爭,陰殺,生死之界是五月。由於這種認識,古人把五月視為毒月、惡月、惡月。這個“毒觀點”應該來自於對自然災害的感性反應:五月正值盛夏,酷暑將至。此時毒蟲滋生,人易生瘡、病、傷,從而給古人留下五月不好的印象。五月不好,五月出生的孩子也不好,傳播出去會給家人帶來不幸,也就是俗話說的“人生毒藥”。為什麽會有這種認識?可能與原始的“生死觀”有直接關系。五月是古人眼中陰陽交替的時候。子女屬“陽”,父母屬“陰”。孩子出生時,陽氣會上升,自然對父母不利。五月最毒的壹天是五月初五。這壹天,邪惡當道,五毒同時出竅。所以古人認為這壹天出生的孩子也是最壞的。東漢應劭《風俗依桐》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在這壹天出生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會被殺死,這是古代“溺嬰”的習俗。孟嘗君,史書記載的“戰國四公子”之壹,名叫田文。因為他是五月初五出生的,父親田穎讓母親殺了他,但母親舍不得他,悄悄把他養大,才讓他活了下來。田穎當時就想“比胡琦大就對父母不好了。”就算是皇帝的“龍子”,如果生在五月初五,那也得另想辦法留下來。宋神宗的趙旭在五月初五得了壹個兒子,所以他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宮外寄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宋徽宗的趙霽。出於禁忌,趙霽登基後把生日改到了10月10日。然而,趙霽的命真的很“毒”,在“靖康之災”中成了徐進的俘虜。五月不適合生孩子,甚至情侶也不要同房,尤其是端午節,會帶來不幸。先秦時期就要求“君子齋戒,必處處掌摑,身欲靜而定,止言而無進。”意思是在五月,君子要潔身自好,住在深處,避酷暑,保持身體安靜;女人也是被禁止的,嬪妃也不允許進入皇宮...因此,五月初可以被視為壹個原始的“計劃生育月”。餃子始於哪個朝代?端午節在唐宋時期已成為法定節日,最早流行於南方。南方水多,歷來有將包好的食物放入水中祭祀水神的習俗。早期的餃子皮不固定在蘆葦葉上,有的用植物葉子如樹葉把黏糊糊的小米包成角狀,稱為“角小米”,是最原始的粽子;有的用竹筒盛米飯,稱為筒餃。後來粽子用竹葉包裹,但用蘆葦葉包裹粽子比較晚,但壹直流傳至今。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期得到了加強,粽子的形狀和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今天的肉餡餃子和果仁餃子就是那個時候出現的。那時候煮粽子很講究,不直接放清水裏。據西晉地方風俗記載,當時人們“用樹葉包糯米,用栗子棗灰汁煮”,即把栗子棗燒成灰,煮粽子。粽子用米最講究的是唐代,選用的是上等糯米。當年來華的日本人將粽子的做法帶回中國,日本至今仍有“大唐粽子”之稱。唐朝的人們非常重視端午節,在這壹天“公務員”會放假。端午節成為法定節日,始於唐代。唐朝的人非常喜歡放假。漢魏時期,全國法定節假日只有冬季的至日和夏季的至日。在唐代,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都可以“放假壹天”。宋朝繼承了唐朝的休假制度,比唐朝人民更享受端午節。當時人們壹般稱之為“節宗節”。據史料記載,宋代的人最會包粽子,色彩豐富。據南宋陳年間記載,宋人會在粽子中加入松子、核桃、生姜、肉桂、麝香等,粽子種類繁多,如牛角粽子、筒粽子、錐粽子、秤砣粽子、長粽子等。做飯就不壹樣了。將艾葉燒成灰,加水煮熟,使湯圓金黃,所以有“包谷包金,蒲草削玉”之說。宋代還有壹種“賭粽子”的習俗:賭誰拿了長葉子的粽子。粽子解開後,長葉贏,短葉輸,輸的要麽賠錢,要麽賠錢。宋朝的人也很講究端午節。在宋代,北京的人們壹般從五月初壹開始準備,他們會向神獻祭粽子。除了粽子,還要吃“白粽子”,嘗“端午果”,喝菖蒲酒、艾酒。之後,中國古代的人們再也沒有宋人對端午節的熱情。為什麽元朝禁止賽龍舟?明代人認為賽龍舟有“三害”,這是端午節的另壹個重要內容。就像吃粽子壹樣,這是壹個傳統的保留節目。端午節賽龍舟最初的目的是辟邪除瘴氣,稱為“鬥龍舟除癤”。當年的越國,人們在端午節舉行賽龍舟,是為了向越王勾踐致敬,勾踐就這樣練就了水軍,最終滅了吳國。端午節起源的另壹種說法是吳越的“龍子節”,人們在那裏祭龍。聞壹多曾經考證過,在龍子節的時候,人們會劃著畫成龍的獨木舟,把包好的食物扔到水裏,龍舟節。北方也有龍舟節,但壹般是在農歷二月龍重生時舉行,後移至端午節。此時北方幹燥少雨,更有端午祈雨的欲望。賽龍舟在宋代是最受歡迎的。據《東京夢記》記載,北宋皇帝有去臨水寺觀看金銘池龍舟賽的習俗。然而,在元朝,朝廷禁止賽龍舟。原來蒙古人把端午節當作宋朝的節日習俗,不利於當權者的統治。忽必烈在元世祖統治的第三十年(公元1293年),在福州路發生了壹起嚴重的端午節賽龍舟時淹死人的事件。有朝臣在上面奏樂,建議禁止這種活動,認為“沒用”。除了“傷害人們的生命”,群體事件很容易發生,因為觀看龍舟比賽的人太多了。元朝廷於是下令禁止端午節,並寫入法律條文。有趣的是,賽龍舟在明朝也是被禁止的。明朝認為賽龍舟有“三害”:“壹是破財,二是打架,三是翻船而亡。”但元明時期的禁令並沒有讓人們對賽龍舟的熱情消失,禁令壹直延續。各地不時發生因賽龍舟溺水的事件。鐵木爾(元成宗)當皇帝五年(公元1301),《江南遊記》禦史臺報道:“去年端午,姬季查等人領了不少人。朝廷不得不重申禁止“戲龍和龍”。
  • 上一篇:多囊卵泡治療方法
  • 下一篇:過度疲勞怎麽處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