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即武陵,陶潛《桃花源記》在《搜神記後記》中提到的漁父故裏應該就在這個地方。德山在對江下遊,距城二十余裏,可以說是這壹帶唯壹的山。車可以停在德山
站,也可以停在縣城河邊的另壹個站。車不壹定要過河,但車上的人可能想過河去看看城裏的壹切。地理書告訴我們,這裏是湘西的壹個大碼頭,是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交換的地方。
桐油、木料、牛皮、豬腸豬鬃、煙汞、五倍子和雅片煙,從川東、黔東、湘西各地用各種船只滿載而來,這些東西都要從這裏轉口,再運往長沙
武漢。食鹽、花紗、布匹、洋貨、煤油、藥品、面粉、食糖,以及各種輕工業日常消耗品和生活必需品,由順流而下的駁船運到江邊後,也都要從這裏轉運,然後那些大小不壹的船只
只,被運到沅水上遊各支流的碼頭去卸下大大小小的貨物。城裏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莊號。各種莊號上的莊丁,他們在這種情形下整天像磨坊裏的壹種機器,為工作來回忙碌著。郵局
包裹局,這種人進進出出的最多。做長途電話生意的,這種商販是最大的客戶。酒館和妓院的生意,也是靠這類莊家維持的。
除了這些生意興隆的商人,還有壹些住在湖田的小地主、當過縣長的小紳士、各縣的男女中學生,以及外省來的掌櫃、夥計、龜孫、狼等,他們也參與了這個市場的繁榮。城內人口十余萬,街道綿延近十裏,路人壹到城內,就會明白,湘西咽喉,果真如傳言所說,地方不小。不過,想不到這個咽喉,除了吐出貨物
和原料,還有壹些別的東西。這種吐口水的活兒,責任大,工作忙,性質雜,什麽人都有壹些。如果沒有了他們,城市會不會壹下子變成河邊的廢墟?這樣的人
和往常壹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最容易被旅行者忽略。我想說的,是真正控制著這個咽喉,主宰著沅水流域的數以萬計的船夫。
這碼頭真正值得註意和驚奇的,還在於船夫和他操縱水的工具。要認識湘西,不能不先對他們有個感性認識。要領略湘西地方民族的特色,船工是最寶貴的材料之壹。
旅行者理想中的武陵,漁船應該非常多。可到了這裏才發現,水面上到處都是船,但要找到壹艘漁船卻非常困難。浮在長江兩岸的大小船只,外行人壹眼望
去,只覺得壹樣,其實形狀繁復各異,各有各的個性,代表著每個地方的個性。對此,我們不妨多了解壹些。
印象最深的是三桅大方頭船,它是外來者,從長江到湖泊,運鹽是它的主要工作。它們大多停在這裏,不溯沅水而上。老百姓叫它 "鹽船",名不符實。船家稱它做 "大鰍魚頭",《金渡祖師記》載嶽飛在洞庭湖水上擒獲楊霄的故事,此名見於記載,名雖俗,源甚古。
這種船大多塗有油彩,所以顏色多為黑色。這種船根據季節出行,因為需要大水大風才能行動。杜甫詩中描繪的 "汪洋萬斛船,影似揚白虹",可能就是指這種水上東西。
比這種鹽船稍小的,有雙桅桿或單桅桿,船身異常優美,頭尾突然收斂,給人入眼的銳利印象,通體烏黑,稱為 "烏江子"。它的特長是不怕風浪,渡湖運糧。它
是洞庭湖上的跑馬燈。其外形結構特點是桅高、帆大、艙深、頭尖。蓋船艙的篷比船身小,因為船外有護艙,弄得船上的人跟船本身壹樣,非常整潔、秀氣。
文、武劃船都靠風,上下行都使帆,所以帆比較整齊,船上用的水手不多,只有水手會拉篷、搖櫓、撐船,不會蕩槳,--船上也不會用槳。槳在這種船上並不常用。空船時,婦女也可以
勞動掌舵。這種船也時常溯江而上,但數量很少,船的材料也很薄,似乎不適合探險。這種船在沅水流域也算是異類。
行駛在沅江流域,其表現富麗堂皇,氣象非凡,堪稱巨輪,應算 "洪江油船"。此船方頭高尾,色彩鮮艷,偶又有少許金漆裝飾,尾端有舵
樓,可以安放家眷。船下行可載桐油三四千桶,上行可載棉花兩千匹,或鹽壹票。有櫓者二十六、四十人,有三、六十、七十人,必待春水始上、下
帆船,航線往返常德、洪江。每年上下水多達三五次,其余時間大多在休息,成排成排地停泊在江邊,儼然江的主人,船的主人照例是麻陽人,而且照例姓滕,善於溝通
際,禮節分明。常與大商賈中人拜年、攀親,上船時站在船後檀木舵把邊,神態莊重中透著幾分沈穩,口含竹鞭短管,壹面下水,壹面吸煙。在身
上船的客人,喝上壹杯酒,便會向客人講述這艘油船的來歷,載過多少沅水流域的權貴、富豪,或是名妓。換句話說,這條船與當地的
"歷史 "有多大關系!船上的壹切都顯得巨大而堅實。船主的裝束在船上時看不出有什麽特別的地方,上岸時,卻是身穿長袍(足下膝蓋以上三四寸),外罩青羽綾大衣,
頭戴呢帽或小緞帽,穿小牛皮肚兜,用粗大的銀鏈紮著,裏面塞滿銀元。穿生牛皮靴子,走起路來腳步沈重。個子高,身材瘦。有壹雙大手,手上滿是黃毛和青筋。
會喝酒,會打牌,豪爽大方,吃花酒應酬時,大把銀元寶從抱著的肚皮裏掏出來,毫不吝嗇。水手壯實勇敢,眼神堅毅,好唱歌,會遊泳,能打鬥,罵野話。在水裏像條魚,
上岸傍女人像頭小野豬。白天劃船,晚上打牌,壹樣做得極有情趣。船上人雖多,但各忙各的,從不亂套。船艙總是幹凈如新。拉錨伊始,便敲鑼打鼓,在
船頭燒紙焚香,煮白肉祭神,燃放萬千鞭炮,表示人神和樂,***同助,壹路星光。在開船儀式和行船歌聲中,提醒人們兩千年前楚辭之所以發生,現在還好嗎
好好保存,今明壹體。
比洪江油船小,形制似乎更笨拙(壹般船用木頭做的,這船就像木柱做的),平頭大尾,壹看船身就很結實,有壹種打拳擊的氣概,人稱 "白河
船"。白河是酉水的別名。這種船行駛在常德至沅陵段水域、沅陵至保靖段水域。酉水灘流極險,船要經得起顛簸。船要重才能壓浪,所以船尾
像屁股,又大又圓。在船頭下遊系上大木橈壹兩根。木橈是船下灘時使用的,轉頭比舵切中實。據水上人家諺語:"三槳不如壹篙,三槳不如壹橈"。橈,讀作動。尤
水淺流急,不常用櫓,篙多用槳,故篙多特長,槳多粗肥短。船篷用粽葉做成,不塗油。船主多為永順保靖人,以姓王名鵬的占多數。酉水河床窄,灘流多,為了應付自然,弄船的人需要的膽量和本事也多。舟中常用互罵代替***與歌唱,為的是多受制於自然,多壹點壞脾氣。酉水是傳說中的古書洞
所在地,很多都是高大寬敞充滿神秘色彩的洞穴。從沅陵到酉陽止,沿著酉水流域的每個縣城總有幾個石窟。然而,如沅陵的大酉洞、二酉洞,保靖的獅子洞,酉陽的龍洞,
這些洞穴即使有書可讀也早已腐朽。時至今日,江邊最多的書應該是寶慶紙客賣的石印日歷,每條船上照例都有壹本 "皇歷"。船家忌諱多,日歷就是他們的行動
寶貝。河裏容易發生這兩件事,個人都想減少責任,所以壹切都好像是天做主,由天來處理,照本宣科,多了心安,也少了糾紛,船出了事故也有了壹些借口。
酉水流域各縣的船,在形態上不盡相同,但這些出白河的船,在常德可以看到的白河油船,外形幾乎都壹樣。
沅水中心的辰溪縣,盛產白石灰和黑煤炭,當地把運載這兩種東西的船叫做 "辰溪船",也叫
"光火子"。與上述兩種船相比,它的特點是材質脆薄,缺乏個性。船身多為淺黑色,形似土布機上的梭子,樣式不甚精巧。船在下遊裝的多是壹些不值錢的貨物,在上遊因無回程貨而常常是空船。船臟,貨多時間少,滿載航行,比較危險,乘客不歡迎,所以船民對於幹凈、時間不是很在意。這些船上的船篷不壹定完整,船帆也破破爛爛,給人壹種破爛不堪的感覺。船夫們因為遊手好閑而懶散,精神常常萎靡不振。
洞河(即瀘溪河)發源於黔城苗族鄉大小龍洞,與鳳凰苗族鄉烏巢河這兩條小河在黔城縣城交匯。向東流向瀘溪縣城,方與沅水同流,這條河裏的船叫 "洞河船",河源主流由苗族梨木地方的兩個洞穴流出,河床是石底,所以水特別清,水勢特別猛。船壹定是從撞擊聲中掙紮出來的,河身既小,船也比較輕。船舷低而
平,船頭窄。在這種船上的水手中,我們可以找到苗族人。但我們看到他時不會感到驚訝,他看到我們時也不會感到驚訝。這種人和其他水上人家差不多,唯壹
不同的是他的誠實、忠厚、憨厚、愚鈍
--原生態的人的氣質,因為生活在大山裏,比城裏人保留得更多壹些。黔城人特別聰明,文質彬彬,小手小腳,身材不高,唱起山歌來嗓子特別好,到了碼頭邊特別能沈默寡言。船太
小,很少有機會停靠在大碼頭。這樣的船停泊在江面上似乎很害羞,就像水手們上街時很害羞壹樣。
潛城把所裏作為縣城吐納貨物的水碼頭。地方雖不大,小石城卻十分整潔幹凈,而且出了幾個有近三十年歷史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段祺瑞時代的陸軍總長傅良佐將軍,就是在這個小縣城長大的。東北軍將領中,現任國軍號稱戰術權威的楊安明將軍,也是這個地方的人。
江面上,顯得很活躍、很有生氣、數量很大的,是普通的中型 "麻陽船"。這種船船頭高、船尾大,十分優雅靈便。這種船的發源地是麻陽河(即辰溪)。每條船上都有婦女、兒童和童養媳。船工負責商人委托的生意和上天分配給他們的工作,他們在這兩方面都特別能幹。沅水流域的大部分轉運業務都由這壹地區的人主導,這是人口興旺的結果,其結果是在常德城外形成了壹條新的街道--麻陽街。麻陽街也可以用 "壹切成功都需要奮鬥 "的道理來說明。相傳,這條街是壹個姓滕的水手滕老九雙拳打出來的
。如果我們有興趣專門到那條街上走壹走,就可以知道開小店的、開理發店做生意的、賣船夥的、經營無本職業的最為古老,凡是麻陽老鄉,我們就會明白,原來參加
這種打架,每個人都有份。麻陽人的精力過人,還是跟當地的物產有點關系,麻陽出產的各種桔子、糯米也很不錯,用來釀甜酒特別合適。人口增加了,船也就越來越多,於是沅水
水面的世界,很大壹部分被麻陽人占據。凡是船只停靠的地方,都有被稱為 "湘鄉 "的麻陽人,而 "湘鄉 "所得到的便利,也讓其他國家的人在船上時也被稱為 "湘鄉"。
鄉人的特點
是堅韌、快樂,水手們能吃、能煮、能喝、能打。船老大們會把自己打扮成小鄉民,如開洪江油船的大老板穿長袍馬褂,穿生牛皮盤雲長釘
靴,戴氈帽皮封耳或醫生帽,手指上套著沈甸甸的金戒指,皮抱肚裏裝著大把大把的鈔票,短煙鬥上掛著虎爪,壹頭包著壹塊塊剪下來的銀皮。見人便問仙鄉何處,
妳家貴姓。我多姓滕,名 "戴復"、"壹桂"。在省城從政三十年,比當地任何壹個船主都熟悉,都關心。他們樂於談論禮儀,批評人,談天說地時,善於引用經典格言
和地方諺語作為章句。對客人的恭維必從恭維上增加壹點收入,被客人恭維的必稱客人為 "知己",笑瞇瞇地請客人喝五糧液酒。船上的女人不僅不礙事,
而且往往是好幫手。婦女們身強力壯,大腳大手,善於生兒育女。
麻陽人此外還有壹雙令人稱道的手,在湘西近百年來是無與倫比的,在全國也是少有的藝人,就是塑像大師張秋潭的那雙手,小件的藝術品在煙盤邊的燈盞上用煙桿完成
,無壹不栩栩如生,至今還留有壹些在湘西私人手中。大件的是各縣廟宇中的天王、觀音等,辛亥以後迷信盛行,毀壞不少。
在常德,水上碼頭的船很小,浮在水面上像壹葉扁舟,輕便幹魚的數量壹樣多,是專門載客用的
"桃源槳"。木商煙販、上下做貨的莊戶、過往的公務員、放假的學生,同樣是這種小船的主顧。這種船輕便小巧,上下的速度比別的船快壹倍,下灘時
可以從旁邊的小急流中走過,從無意外。在平潭,日夜兼程,不會遇到任何障礙。因此,在沒有公路之前,這種小船是沅水流域非常有用的運輸工具。船工們不需要很辛苦,
他們的支出少,收入卻很高。載客又多廣老,同時桃源縣人的性格又特別隨和(沅水到桃源後壹馬平川,沒有多惡劣的淺灘和急流,自然影響水性對人的性情影響很大),所以
弄船人對性情的怠慢就多了起來,他們中有不少人是吸毒者,白天弄船,晚上便靠燈。有的壹家人還可能留在縣城,經營不需要本錢的職業,分工明確,都不閑著。
還可以做客
導遊,帶著來桃源洞遊玩的客人去他們想去的新奇地方。
遊歷沅水流域上下遊,停泊在常德碼頭上的應稱 "客 "的船,****,有好幾種,從芷江上遊的黔東玉屏,從麻陽河上遊的黔東銅仁,從白河上遊的東
龍潭到。玉屏船多在洪江上中轉,下遊不多。龍潭船多從沅陵換貨,下遊不多。銅仁船裝油堿順流而下,有的莊號在常德,故常直放常德。最引人註目的是船的顏色
黃亮照眼,輕巧如賽船。船首船尾窄而上翹,艙底淺,用料脆而薄,給人以視覺上的輕松愉快之感,在形式上壹展風采。得到船的人,語言清麗、典雅、樸實
包頭,有的水手還穿著及膝的衣服,裹著白色頭巾,整齊劃壹與船極為相稱。船小而重,所以行船時船舷必須束茅梁擋水。這樣的船停泊在江中,仿佛極為謙遜,有壹種做客應有的
謙遜。不過,它比其他同樣大小的船都要整潔,這種整潔是客人不能不註意的。
此外,常德澧水上還有壹種船,數量很多,有的不時移動,有的長期停泊。這種船的形狀是方頭方尾,沒有桅桿,沒有舵。艙壁用木板,窗戶用小木板,屋頂用木板。有的用作主人的金屋,有的用作逃犯的洞穴。船上有當地妓女招攬水手的客人,也有賣香煙、糖果、小吃、豬蹄和面條的生意人。除了算命占蔔,圓燈關死人,
都可以從這樣的船上找到。船家壽誕喜事,也多就借用這種水上公家舉行的方便,所以在吉日的情況下,總有壹些張燈結彩,搖鈴聲、弦樂聲、大小炮仗聲、劃船聲和歌聲,點
綴得水上熱鬧非凡。
常德這座城市本身就類似壹條旱船,女作家丁玲、法學專家戴秀贊、國學大師余嘉錫,都是在這條旱船上長大的。澧水上遊的堤壩比城內的堤壩高得多,漲水時,水到城邊,堤壩壹破
城就被水包圍了。常德沿江長街,市面上大小各種店鋪不下數千家,都與水手有直接關系。雜貨鋪專賣船用零配件,可以說都是為水手準備的。至
如油鹽、花紗、牛皮、煙絲等,也可以說是水手為之而有。此外,如茶館、酒館,還有那經營戶口的最簡單的職業,水手離不開它,它也沒有水手多。
常德城內有壹條長街,店面都很高大(和長沙的店面差不多,近乎誇張),木料也不值錢,和當地的建築有很大關系。當地湖邊、堤對岸多平田,產魚、蝦、藕,故魚垛藕垛延長街數裏。清真門多,故牛肉尤肥鮮。
常德沿沅水而上九十裏,才到桃源縣,再上二十五裏就到桃源洞了。幾千年前,武陵漁民是如何沿溪走到桃花源的,這條路線至今還沒有考古學家講好。現在想遊覽桃源古
"雅人",大多要坐公**** 車前往。在桃源縣城,能看到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老少爺們,實屬不易。但也許是歷史傳統的緣故,當地人都很和善,保留了壹點古
風。他們還懂得迎賓,做小米和雞招待客人住宿。雖然要花點錢,但並不多。但旅行者要知道,這些人送給遊客的禮物,有時不知不覺就太重了點,最好倒
不是粗心,不是好奇,不是想起宋玉指派的高唐神女、劉陳阮趙天臺遇到的仙女,想去從經驗中印證壹下的故事。不如學個老人,少些麻煩!盡管當地神仙很多,而且
不為外地讀者和遊客準備,沅水流域的木竹商卻獨受歡迎。壹些大木竹,到桃源後不久就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