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的選擇往往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為中藥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或其他生物堿,遇到鐵或其他金屬,會使中藥的成分發生生化變化,輕則降低藥效,重則產生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應選用砂鍋煎藥為最佳,或者搪瓷器具也是可以的。對於鐵器應避免使用,鋁制品也應避免使用。
煎煮中藥前,壹般要檢查和辨認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後沖的,不能混在壹起煎。有些藥材,如磁石、龍骨、牡蠣、龜板等較硬的藥材,要先敲碎再煎。
祖國醫學過去強調用井水或泉水煎中藥,現在普遍認為用幹凈的涼開水即可,不幹凈的河水、塘水不宜應用,有些人愛用開水煎藥也是不妥的。
中藥煎煮前,壹般都要浸泡,用於慢性病的滋補藥,往往要浸泡半小時至壹小時,用於壹些急性病,特別是壹些風寒表證的用藥,往往隨泡隨煎,在夏季或氣溫較高時,中藥不能長時間浸泡。
每劑中藥的加水量應參照中藥方劑的多少和煎煮時間的長短靈活掌握,壹般加水量應高出藥面2-3厘米以上,這樣煎出的中藥為150-200毫升。煎中藥的火候也很重要,壹般原則是小火慢煎,家用電爐煎藥,往往不易掌握火候,不宜使用。煎藥時間通常根據醫囑而定,壹般來說,不同的中藥或不同的疾病,煎煮中藥所需的時間也不壹樣,風寒解表藥、急癥、急火要快煎,壹般為5~10分鐘;滋補性強的藥、慢性病,煎煮中藥的時間要長,可達1~2小時。例如,應用中藥金銀花、菊花、紫蘇葉、雙黃連、飛燕草、大青葉、馬齒莧、車前草等以花、葉為主的中藥,或肉桂、陳皮、丹參、藿香等含揮發油的中藥,煎煮時間不宜過長,10 分鐘左右即可,而黃芪、人參、當歸、龜甲、鱉甲、巴戟天、草蓯蓉等藥,則應煎煮半小時至 1 小時。有的老中醫認為,人參應微火煎蒸,以 2~3 小時為佳;有些中藥,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應先煎,以減少毒性;有些粉劑(青黛)、小顆粒藥(車前子、麥角酸)應用紗布包好煎煮。壹般中藥需煎2次(頭煎和二煎),有的人早晚各煎1次,隨煎隨服,有的人連煎2次,將藥液混合在壹起,分2次服用。
中藥煎煮的要求要結合地區、季節、家庭的具體情況,還要按照中醫師的囑咐,才能保證中藥合理應用,發揮應有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