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波士頓是如何從“壹個不適合創新的地方”到趕超矽谷的?

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波士頓是如何從“壹個不適合創新的地方”到趕超矽谷的?

如果說矽谷是IT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巔峰,那麽波士頓就是今天生物醫藥的領頭羊。

波士頓從開荒到今天的生物醫學聖地,已有近400年的歷史。這裏是“茶黨”和“邦克山戰役”發生的地方,也曾是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制造業的中心。波士頓曾在工業革命時期創造了“馬薩諸塞州奇跡”,後在金融危機和矽谷的雙重打擊下走向衰落。

隨著“生物世紀”的到來,波士頓又回到了創新的巔峰。雖然矽谷在VC榜單上還是第1號,但波士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融資總額早已超過矽谷。在美國十大生物制藥集群的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榜單中,波士頓已經連續四次擊敗矽谷,排名第壹。

矽谷和波士頓壹直被認為是美國科技創新的兩顆明珠。但與矽谷的IT和科技雙驅動不同,波士頓被戲稱為“基因城”。阿斯利康、賽默飛世爾科技、諾華、輝瑞等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2000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匯聚於此,位列美國生命科學行業求職地前五名。

回顧波士頓的歷史,妳會發現波士頓的成功絕非偶然。有麻省理工、哈佛等30多所大學、40多所研究型醫院,有生命科學領域最先進的制藥、儀器公司。這裏的科技創新與城市完美融合,政府、風險投資、科研機構、大企業、創新公司各司其職,形成了孵化和滋養創新的良性生態循環體系。

波士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30。幾個來自英國波士頓的傳教士在紹姆特半島建立了這座城市。為了表達對家鄉的向往,這座城市也被命名為波士頓。經過百年開荒,波士頓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壹座智慧之城,面積232.438+0平方公裏,人口60多萬。

19世紀中期,殖民地鐵路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波士頓南灣工業的發展,鑄鐵廠、機械加工廠、造船廠、煉油廠隨處可見。甚至在整個二十世紀,造船和鐵路行業為波士頓南灣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1861年,麻省理工學院成立於波士頓的查爾斯河畔。早期,這所大學主要以應用科學和工程為主,以促進區域制造業的發展。二戰期間,麻省理工學院憑借在國防科技領域的突出貢獻,迅速崛起。先得月球的優勢,波士頓的工業也從中受益。麻省理工學院鼓勵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商業化,雷神和寶麗來等大型工業公司隨後成立,這些公司都誕生於麻省理工學院。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幫助下,波士頓的制造業發展迅速。為此,城市出現了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波士頓推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郊區化計劃,將制造業的重心擴大到1951修建的壹條半圓形高速公路。這條公路就是著名的128公路。由於公路兩側聚集了上千家科技創新企業,因此也被稱為“128創新走廊”。

半個多世紀前,128公路曾是小型電腦企業的聚集地。它曾經領先於矽谷,是世界著名的電子工業中心。受美國大蕭條影響,政府軍令不斷減少,到了70年代,美國公司大量倒閉,失業率上升。但128高速公路的工業基礎,卻幫助波士頓變得離譜,Digido、Olson、DataGeneral、王安電腦公司、阿波羅電腦等電子企業迅速崛起。波士頓用十年時間實現了從制造業到電子業的轉型,被戲稱為“東方矽谷”。在制造業大轉移的背景下,波士頓實現了制造業的逆勢增長,被稱為“馬薩諸塞州的奇跡”。

這個時期是波士頓的亮點。然而,引人註目的是,“東方矽谷”在隨後的PC浪潮中並沒有成功。波士頓的創新主要依靠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者希望繼續遵循自主創新的傳統,但這樣的戰略讓他們逐漸成為了創新孤島,互聯網浪潮和矽谷的崛起也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

2004年,紮克伯格帶著臉書離開,“東部矽谷”宣告結束。但波士頓的故事就此結束了嗎?不完全是。

21世紀,社會需求開始從關註生活質量向追求生活質量轉變。在此期間,大量化學藥專利到期,藥企在化學藥新藥發現上遇到瓶頸。他們渴望找到新的機會。高校雲集的波士頓,成了他們的聖地。憑借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資源和智力資源,波士頓在這裏崛起。這壹次,波士頓市政府牢牢抓住時代賦予他們的機遇,聯合科研單位和風險投資機構,吸引大公司,孵化創新企業,最終形成了壹個讓創新成果徜徉流通的生態,讓波士頓時隔20年再次重返科技之巔。

雖然80年代專利法規的保護使波士頓開始加大對生物技術的投入,但工業領域的真正崛起是從千禧制藥公司的到來開始的。

21世紀初,“生命科學探月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人類對遺傳學的認知更上壹層樓。作為該項目的參與者,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在遺傳學領域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再加上波士頓匯集了美國最好的教學和研究醫院,制藥公司趨之若鶩。

研究基礎和大型制藥公司的落地是波士頓生物醫藥產業崛起的前提之壹,這期間政府嗅到了機會。

2008年,馬薩諸塞州州長宣布通過《馬薩諸塞州生命科學法案》,決定州政府在10年內提供1億美元用於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這個法案在2018年又延長了5年,州政府也追加了5億美元用於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

第壹名自然是波士頓本地創新資源的孵化。障礙教育重鎮波士頓劍橋,也是目前波士頓最集中的創新區。劍橋的肯德爾廣場與麻省理工學院僅壹街之隔,這裏聚集了數百家世界級的生物醫藥公司,也是谷歌、微軟、輝瑞等巨頭的大本營。

麻省理工學院是肯德爾廣場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上世紀末,劍橋市開始了肯德爾廣場的改造計劃。政府將肯德爾廣場定位為創新苗圃,服務於大都市區,為初創企業提供技術商業化的配套服務和生態環境。支持生命也是轉型的重點。從劍橋到大都會,跨區域地鐵將肯德爾廣場和哈佛廣場緊密相連;沿著查爾斯河而建的濱河休閑街為創新者提供了舒適的環境。

2016和2017年,時任州長查理·貝克也宣布了“創新之橋”和“生命科學2.0”兩項計劃,進壹步提升肯德爾廣場周邊的創新創業氛圍。其中,“創新之橋”主要通過各種創新論壇和研討會,吸引非營利組織、企業、學術機構和政府開展創新合作;“生命科學2.0”計劃投資5億美元用於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研發和勞動力培訓。區位優勢、創業孵化空間、創新節點串聯、生活環境等多重優勢,讓肯德爾廣場被譽為“生命科學領域的華爾街”。

波士頓也是美國醫療行業的聚集地,美國十大醫院中有六家位於此。從1995開始,波士頓政府已經幫助了6家醫院申請NIH資助。州政府還將提供額外資金支持研究型醫院的發展。在大規模科研投入的背後,波士頓政府也名利雙收。這些醫院已經成為全世界疑難雜癥的研究、診斷和治療中心。另壹方面,在醫院業務收入方面,波士頓遠遠領先於美國醫院的平均收入。

不僅如此,政府政策的傾向也明顯體現在稅收上。在生命科學領域,不僅企業和投資機構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從事該行業的個人也可以獲得壹定比例的稅收減免。不是,2065438+2008年,州政府還專門出臺了領域稅抵扣法案,繼續加大對生命科學領域企業和個人的稅收優惠。

在城市建設中,政府幾乎把創業創新的氛圍滲透到了土壤中。2010波士頓推出“創新波士頓”戰略。時任市長的托馬斯·梅尼諾(Thomas Menino)提議將其改造成壹個適合孵化創新和創業的城市空間。這是美國第壹個官方創新區。

政府在市政廳設立了創新中心,為創業團體服務。65,438+0,000多平米的空間,不僅有開放的辦公區和會議室,還提供許多低成本甚至免費的服務和設施,吸引和鼓勵創新創業群體,為創業提供舒適的商業空間和商業氛圍。

為了解決沒有足夠資金購買公寓的創業群體,波士頓還為他們量身定制了低價的人才公寓。為此,市政府甚至修改了住房標準,將原來50平方米的公寓標準降低到最低28平方米。

為了留住人才,馬薩諸塞州還在2016通過了壹項競業禁止協議的申請法案,限制個人在同壹行業組織內跳槽。該法案的初衷是保護企業的人才,但也因為限制了人才的流動而備受爭議。加州直接禁止執行這壹協議。

城市建設為創新創業提供了空間,而真正讓水在這個生態中流動的,其實是聚集在劍橋和大都市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資源。

在波士頓周圍,有40多所世界頂尖大學,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塔夫茨大學和波士頓大學。還擁有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新英格蘭醫學中心等優質臨床醫療資源,以及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新材料、化學等多個領先世界的優勢學科和實驗室。這些研究機構不僅通過教育向世界輸出生物技術創新領域的人才,而且是創新的發源地,影響著全球生命科學產業。

& gt& gt& gt& gt

跨越半個世紀的轉化體系建設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1989之前,美國基本沒有大學在推動技術改造,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也沒有優勢。這些科研創新成果能走向市場,甚至影響全球,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知識產權制度改革。百度法案後,創新專利從研究人員轉移到機構。有了壹個整體,高校管理者更積極地推動技術向產業轉化,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轉化創新環境。

以哈佛大學為例。1947哈佛商學院在全球率先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但在1984之前,這門課程發展緩慢,甚至處於低谷。在專利制度改革的鼓舞下,哈佛商學院重整旗鼓,最終形成了壹套涵蓋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的“必修選修組合”課程體系。最終,比爾·蓋茨、紮克伯格等代表人物在創新創業領域的成功,將哈佛的創新創業教育推向了壹個全校性時代的高度。

2011年,哈佛大學投資2000萬美元建設創新實驗室,旨在促進阿爾斯通鎮和波士頓的學生、教職員工、企業家和社區成員參與基於團隊的創業活動。同時,實驗室還將舉辦校長挑戰獎、院長文化創業挑戰獎、院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挑戰獎等創業大賽,鼓勵學生和校友創新創業。比爾蓋茨投資的項目Vaxess Technologies是2012 Principal Challenge的半決賽項目。

實驗室由i-Lab、Launch Lab-X和Pagliuca哈佛生命實驗室三部分組成,旨在將哈佛大學的創新資源與波士頓乃至全球業界聯系起來。

其中,i-Lab面向所有全日制學生開放,為他們提供現階段所需的壹對壹業務咨詢、人力、場地資源,甚至幫助他們尋找行業專家建議。I-Lab也有12周的創業孵化項目。入選的創業者不僅可以獲得i-Lab的實驗室資源,還可以參加實驗室舉辦的圓桌會議、創業者晚宴,獲得行業專家的獨家咨詢。

Launch Lab-X以校友為中心,主要面向哈佛大學的校友和創業者,為他們提供創新創業支持。實驗室有壹個校友培訓項目,為期九個月,分為三期。除了早期自治,該計劃還將提供可持續的業務支持。

帕古麗卡哈佛生活實驗室(Pagulica Harvard Life Lab)是哈佛大學在西街的第三個創業中心,由商學院校友朱迪(Judy)和斯蒂芬·帕柳卡(Stephen Pagliuca)捐贈。這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占地65,438+05,000平方英尺,主要為早期創業公司提供創業空間。相比前兩者,Pagulica哈佛生命實驗室覆蓋面更廣,面向學生、教師、科學家、學者。

麻省理工學院對波士頓創新驅動的影響甚至更長。1990以來,學校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重點發展戰略。這壹年,學校成立了自己的創業中心,為全體師生提供壹對壹、全程指導服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形成了獨特的轉化體系。

麻省理工學院有壹個被稱為“發明家奧斯卡”的獎項——拉梅爾獎,旨在獎勵那些在職業生涯中期為改善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發明家。事實上,該獎項最初只是為了學校鼓勵發明和創新,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科學界頗具影響力的獎項評選。除了用於成果轉化的標準技術轉移辦公室,麻省理工學院還成立了壹個Gretel中心,幫助科學家改善他們的商業計劃和組建公司。

針對學生、老師和校友,學校成立了80多個創新創業組織,為創新團隊提供定制化的課程、指導和活動。此外,學校還制定了壹套創新基準原則,對創新的起點和要素進行量化,如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研究內容重疊、原創方向等。,從而讓創新更容易落地。不僅如此,學校對壹些富有想象力的發明保持著開放和尊重的態度,比如機器人公司iRobot,它實際上起源於壹個“認桿”的學校遊戲。

此外,為了幫助創新變得更容易轉化,學校聯合政府和企業建立了壹個名為“產業聯動計劃”的生態網絡。據了解,目前生態網中已接觸超過1700家企業,其中800家為世界級公司。

學校甚至企業都簽訂了合作義務,積極幫助企業聯系學校的創新項目。比如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媒體實驗室推出的“分子機器”(molecular machines)項目,得到了很多制藥公司的資助,通過基因組工程、機器學習、生物信息學等跨學科協作解決了藥物療效設計的問題。

據悉,學校平均每年會有600個合作項目,企業會購買專利或孵化有商業價值的項目。這種方式也為更多非生命科學領域的團隊加入這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 gt& gt& gt& gt

“拆除圍墻”,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創新

2004年,博德研究所在伊萊·布羅德和埃德思·布羅德的支持下成立。該研究所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及其附屬醫院聯合成立,致力於通過基因組學研究探索癌癥、精神疾病和傳染病的治療和預防方法。區別來說,哈佛大學的優勢在於化學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麻省理工的優勢在於生物工程,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的優勢在於臨床醫學。博德學院整合了發現的學術和應用的學術。上述各方優勢的結合,實現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推動了生物醫學的突破性創新。

博德學院起源於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生命科學研究人員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過程中形成的虛擬關系網絡。這種網絡可以實現知識、技術和應用的融合,促進學科的交叉、滲透和融合,帶來偉大的發明創造。但由於虛擬組織邊界的模糊性和人員的流動性,會對需要長期跟蹤研究和基礎研究的跨學科合作項目產生不利影響。同時,為了將知識溢出內化,還需要建立實體學術組織,突破高校封閉的跨學科研究,形成開放的組織創新網絡。

& gt& gt& gt& gt

研究文化:能給人類帶來什麽好處?

學校層面的推廣促進了成果的轉化,但這些科研成果之所以能對全球生命科學產生影響,其實與實驗室創新本身有關。

“我們做研究的時候,首先會思考這樣的研究能給人類帶來什麽好處。”哈佛大學微生物和免疫學系的聯合主席Arlene Sharp在接受采訪時告訴我們,研究人員在設立科研項目時更加關註社會需求。

學校周邊有很多風險投資機構和醫藥公司。這些創投機構和醫藥公司會通過“駐校計劃”和“校轉平臺”與科研人員長期保持聯系。當他們有研究需求時,他們會需要研究人員的配合。在研究人員方面,他們也習慣於改造創新文化,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基礎研究可以應用到行業中時,他們也會主動接觸行業。

波士頓是美國風險投資的發源地。馬薩諸塞州生命科學中心成立後,不僅支持初創企業的成長,還吸引了社會資本的參與。隨著政府論證的加速,波士頓生命科學的初期投入在2018年超過了80億美元。雖然不能和矽谷比,但是波士頓有很多投資公司。VC在波士頓的創新生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生命科學研發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在波士頓的創新生態中,風險投資是壹種增長劑。

波士頓是美國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許多頂級投資公司的總部設在這裏,為創新研究和轉化提供關鍵的資本支持。2019年,波士頓生命科學領域的風險投資達到47億美元,占美國生命科學領域風險投資總額的24.6%,帶來了數百億美元的GDP,創造了超過110000個就業崗位,使健康服務業成為波士頓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相比矽谷,波士頓的風險投資機構更加務實,更加註重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波士頓的風險投資機構董事大多有制藥公司高管背景,或者是有多年研究經驗的科學家。這為波士頓的風險投資機構定下了基調。高度集中的科研資源和專業投資人,使得風險投資在前期孵化階段先行。

科學家的成果轉化無非是轉移和自我轉化。前者是通過向大型藥企轉讓專利或者直接橫向合作,而如果要自我轉型,離不開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除了資金,投資機構甚至會深度參與項目的建立,成為核心團隊的壹部分。具體情況請參考Moderna。

同時,資本也是政府產業導向的有力工具,政府是重要的LP。波士頓生物技術密集集團最大的特點在於R&D能力和政策支持,風險投資機構的存在串聯起了整個生態鏈。

從歷史發展來看,大制藥公司是最早發現波士頓潛力的產業玩家。輝瑞、諾華等巨頭藥企的落戶奠定了波士頓的工業基調。這些藥企在面臨發展瓶頸時看到了未來生命科學領域的大方向,下了正確的賭註,選對了地方。政府在看到這些制藥公司紛紛落戶後,決定將生命科學作為當地發展的新戰略。

壹方面,大制藥公司是波士頓的“風氣領袖”,它們的聚集讓波士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耶路撒冷”,為這裏的大量畢業生提供就業。另壹方面,他們也吸引人才來到這裏。波士頓的很多投資者曾經是制藥公司的高管。可以說,今天波士頓的風險投資行業,其實就是大型制藥公司打下的基礎。

大型制藥公司選擇在波士頓創新並擴大它。同時,他們也在為科學家提供創新方向和成果出口。比如PD-1、CAR-T、基因治療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熱門投資賽道。通過大型制藥公司的孵化和參與,實際上已經從實驗室走向了工業。在大型制藥公司的參與和幫助下,埋藏在實驗室中的研究成果最終可以影響生命科學領域的全球趨勢。

創新源頭在波士頓,創新人才在波士頓,資本在波士頓,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也非常明顯。那麽,創新型公司選擇其他地方的原因是什麽呢?由此,波士頓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醫藥創新生態,吸引和培育了大量創新型企業落戶於此。創新公司的聚集和成功經驗,最終使得這個生態形成了最終的閉環。大量的成功經驗填充了這裏的創新基因,鼓勵更多的人和企業來到這裏,續寫波士頓的創新故事。

波士頓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為錨,整合政府、科研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大企業和創新公司,形成獨特的創新閉環。這些單元通過利益機制緊密聯系在壹起,最終形成協同創新生態系統:

政府提供長期的政策支持,營造適合創新的氛圍和城市空間;大學提供創新資源,產生人才;風險資本機構為創新提供關鍵的資本支持;大公司為創新成果價值的實現提供機會和載體;創新型公司是產業引導和成果轉化的成果,也是生態良性循環的重要標誌。

那麽,波士頓的經驗能給國內科研成果轉化帶來什麽啟示呢?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動脈橙果局分析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轉型創新之路,以及海外高校和醫院的轉型經驗,希望通過大量的案例拆解,找到能夠促進國內成果轉化的線索。事實上,這些經驗長期影響著國內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比如,近年來各大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的“教育中心”和“產業研究所”,大多可以看到類似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改造和創新。

經過幾年的推廣和探索,實際上可以看到國內科研成果的轉化成果開始顯現。但是,放眼行業,目前轉化科研成果的項目和初創企業還是星星之火。但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絕不僅僅是高校和科研成果的事。或許,除了單壹維度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探索,還需要地方政府、風險投資機構、行業內大公司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壹個讓創新良性運行的生態。這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上一篇:北京誠安堂醫藥有限公司怎麽樣?
  • 下一篇:化纖和滌綸哪個面料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