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管理組織體系
系統
1.醫院感染管理領導組織
(1)組織形式:
1)300張床位以上的醫院應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
2)3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應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
(2)成員:
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組)壹般有1的主任(組長),由分管業務的副院長兼任;副主任(副)
組
長)1 ~ 2人,分別由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或由預防保健科主任、護理部主任組成。委員會
成員由醫務處、內、外、婦兒科、感染性疾病科、實驗室主任、藥劑科主任、供應室護士長、手。
手術室護士長、總務科科長及其他有關人員兼任,人數可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和任務、壹般成員而定。
會議人數應不少於10人,小組人數不少於6人。
(3)任務和職責: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辦法》和省、市衛生管理部門。
門預防醫院感染的有關規定、醫院感染控制規劃、衛生標準和管理制度。
2)負責醫院感染發病率的監測,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對策,評估管理效果,並研究整改。
進壹步措施。
3)負責新設施衛生標準的審批。
4)負責醫院感染管理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提供相關技術咨詢。
5)負責按規定向衛生主管部門上報醫院感染發病率監測表。當疾病爆發時,立即
向上級報告。
2.醫院感染機構
(1)機制設置:
醫院感染管理科是醫院感染管理的二級機構,是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辦公室。優轉
工作
人員組成,具體負責醫院感染預案的實施。
2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可在預防保健科或護理部成立感染管理小組,由專職人員組成。
(2)人員配備:
1)醫院感染管理科應有壹名主任、副主任、專職醫生和護士、專職或兼職檢驗人員,並經過
相應的專業培訓。科室主任應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作為感染管理的博士,要求是醫學院。
公共衛生系畢業或受過專門訓練的臨床醫生;作為壹名感染管理護士,我需要從正規的護理學校畢業,並具備豐富的
有臨床經驗,受過專門訓練的護士及以上。
2)按照每人負責250張床位的比例,配備醫院感染監控護士。
3)醫院感染管理科在行政上是職能部門,在業務上是醫務部門,具有雙重性。這部分
醫務人員享受同級醫務人員的壹切待遇,如晉升、護齡、衛生津貼等。
(3)任務和職能:
1)在院長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小組)的領導下,負責擬定醫院感染控制表。
計劃,並組織實施。
2)落實各項監測制度,每月對發病情況和消毒效果進行監測、分析和報告。
3)及時調查分析醫院感染流行情況,向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小組)報告,提出改進意見。
措施。發現疫情時,必須立即向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和上壹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門。
4)協調醫院各部門的醫院感染監控,提供業務技術指導和咨詢。
5)開展醫院衛生管理專題研究,推廣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劑。
6)對全體員工進行醫院感染的在職教育,組織對監控人員的培訓,舉辦各種講座。
3.各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
是醫院感染管理機構中的三級管理機構,由科(副)主任、病房監護醫生、護士長、監護護士組成。
作文。在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導下,做好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主要任務是:
(1)做好本科室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監測工作。主治醫師應在24小時內處理醫院感染病例。
以報告卡的形式向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報告。壹旦發現疫情,必須立即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
(2)做好本科室的消毒、滅菌和隔離工作,防止外源性感染。
(3)遵守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原則,做好微生物監測。
(4)落實各項消毒、隔離和感染控制制度。
(5)實施本科室人員醫院感染在職教育。
監督和檢查
市、區衛生局組織年度檢查,包括:
1.建立各級醫院感染管理機構的相關文件、培訓證書、職稱證書等材料。
2.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運作及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日常工作,如會議紀要、各種
工作記錄、醫院感染病例監測、消毒隔離監測等信息。
3.醫院感染控制制度、年度計劃、再教育和培訓工作的書面材料,聽取工作匯報。
報告並評估效果。
第二節醫院感染監測與報告制度
系統
1.臨床醫師在其管理的患者中發現醫院感染時,應及時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登記)。
表)”,並在兩天內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或相應職能部門。出院時,應在病歷首頁註明“醫院內感染”
名稱"欄填寫醫院感染診斷。
2.專職醫院感染人員應至少每2天到病房和微生物室壹次,咨詢、收集和核實感染病例。真實的
醫院感染後填寫《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
3.醫院感染專職人員應每周到病案室檢查所有出院病歷,發現醫院感染漏報病例應及時錄入。
行登記,並反饋給遺漏部門。
4.各病區(科)加強環境衛生自查,每月定期監測七份標本(已滅菌物品,
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劑、物體表面、工作人員的手、空氣、紫外線燈)。加強特別部門
特殊項目的監控(如供應室高壓鍋的監控、血液透析室透析器和透析液的監控等。).
5.醫院感染專職護士每月對重點病房(科室)(如供應室、血液透析室、手術室、產房、愛心房等)進行巡視。
嬰兒區、外科病房、重癥監護室、治療室等。)進行微生物監測,非重點部門每季度監測壹次。
6.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每月應由專職醫院感染管理人員負責本院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
進行統計和流行病學分析,包括全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和各病房(科室)醫院感染情況
率,各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全院及各科室醫院感染病例的漏診率,醫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統計分析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藥敏試驗結果、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等項目。
7.醫院感染專職人員每月及時向各科室反饋統計分析結果,並及時向主管匯報。
院長及醫務處、護理部等相關部門。,並幫助不合格部門找出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8.在每月的醫療例會上,主管主任應匯報上月全院的醫院感染情況,並提出進壹步的建議。
要求。
9.同壹病房(科室)壹周內發生三例由同壹病原體引起的感染,病房應在24小時內及時通報。
向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或相應職能部門報告,進壹步鑒定病原體。如果確診為醫院感染。
發生疫情時,醫院感染管理科或相應職能部門應在24小時內向醫院管理委員會或小組報告。
壹樣
向上壹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時。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小組)應立即召開緊急會議進行控制。
措施。
10.醫院感染科和各病房(科室)的專職人員如監控滅菌物品、消毒物品和使用中的消毒劑。
如發現不合格,應在24小時內查找原因,並及時向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或小組)報告。
制造
確定整改措施。
監督和檢查
1.各病區(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應做好本科室醫院感染的日常監測工作。
2.感染管理職能部門負責漏報率的統計,漏報率應小於20%。
3.成立消毒隔離小組,每月不定期對醫院各臨床科室進行清洗消毒滅菌質量檢查。
4.發現醫院感染暴發時,醫院必須按規定逐級上報,漏報者將追究各級相關人員責任。
責任。
第三節壹次性醫療用品管理制度
系統
1.醫院感染管理科或相關管理部門應采購、儲存、發放和使用本單位的壹次性醫療用品。
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2 .醫療衛生單位使用的壹次性醫用耗材必須有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簽發的證明。
許可證》和“生產許可證”產品。包裝上應當註明批準文號、廠名、批號、消毒方法和滅菌方式。
毒藥的日期和有效期,並附有詳細的使用說明,介紹產品的儲存條件和使用註意事項。
3.設備部每次采購壹次性醫療用品都要進行質量驗收,確保業務員證、訂單合同、發貨。
貨位、貨款匯款賬號與生產企業壹致,核對每批產品的檢驗合格證、消毒日期、出廠日期。
出廠日期和有效期,做詳細登記並保存。
4.壹次性醫療用品的儲存環境應保持清潔幹燥,嚴防再次汙染。消毒供應室負責壹人
二級醫療用品的發放,並做詳細登記。各部門收到後應根據用途設置專櫃保管。
5.使用壹次性醫療用品前,臨床科室應做好檢查工作,凡包裝破損的產品或過期產品
法律不得使用。如對產品質量有懷疑,應停止使用,並及時報告設備科和醫院感染管理科進行監控。
它的消毒效果。
6.壹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後必須及時消毒、銷毀或焚燒進行無害化處理。受到嚴重影響
汙染應和生活垃圾分開存放,密封,直接焚燒。
監督和檢查
1.醫院感染管理科或相關管理部門每季度對設備科采購的壹次性醫療用品進行“衛生許可”。
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檢查,省級衛生許可證率必須達到100%,無不合格產品。
2.醫院感染管理科或相關管理部門每季度應對使用後的壹次性醫療用品進行檢查,是否做到。
及時消毒、銷毀或焚燒。
3.對不按制度要求采購和使用不合格壹次性醫用耗材的,按有關規定處理,造成感染者問責。
任。
4.醫院感染科和衛生防疫部門每次檢查不合格的物品,都要追查進貨渠道,調查進貨人員。
以及主管責任。
第四節消毒劑管理制度
系統
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負責消毒劑品種的審批和供應商的確定。購買消毒劑或更換消毒劑。
毒液生產商必須獲得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同意後才能實施。
2.供應商應具有省級以上醫藥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
證書”。
3.藥劑科每次采購消毒劑都要進行質量驗收,檢查每批消毒劑的檢驗合格證和批文。
文件編號、生產批號、濃度、有效期和使用說明等。,並做詳細登記。
4.醫院制劑室配制的各種消毒劑必須標明批準文號、生產批號、有效濃度和有效期,並
經質檢部門檢驗合格後,方可投入臨床使用。儲存的各種消毒劑必須達到其相應的有效濃度。
,監測結果應符合國家標準。其他部門不得擅自配制和稀釋消毒劑。
5.科室收到消毒液後,應存放在清潔、避光、避光的地方,每次開封後應立即密封,避免揮發和汙染。
染色,影響消毒效果。裝有消毒劑的容器在使用前必須消毒。使用消毒劑前必須有兩個人。
檢查上面的濃度、有效期、出廠日期、召回日期,並有簽名記錄。
6.臨床醫務人員應了解各種消毒劑的性能、作用、有效濃度、作用時間、使用方法和影響。
因素,並嚴格按照消毒滅菌物品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不得擅自處理。
改變。如有質量問題,停止使用,並及時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和制劑室報告。
7.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監督消毒劑的購置和配制,指導各種消毒劑的臨床使用。應該每個月監督壹次
測量使用中消毒劑的消毒效果。臨床上,不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的消毒劑必須立即停用。
停止使用。
監督和檢查
1.醫院感染管理科或相關管理部門每季度對藥劑科采購的消毒劑進行檢查,持有省級衛生許可證率。
必須達到100%,配制的消毒液必須經過質量檢驗,標明批準文號、生產批號、濃度和有效期。
合格產品。
2.醫院感染管理科或相關管理部門每月檢查使用中的消毒劑,是否符合醫院消毒規範。
衛生標準”,是否使用不合格的消毒劑。
3.市、區衛生防疫部門負責定期對專用消毒劑進行檢測,並將結果反饋給相關醫院。
4.不按上述制度購買、配制、使用消毒劑者為失職,按有關規定處理,造成院內感染。
根據情況嚴肅處理。
第五節醫院汙水和廢物管理系統
系統
1.醫院要有汙水處理設施,要有專人管理。
2.醫院汙水排放必須達標。
3.無機廢物要定點集中,定期外運。
4.有機廢物應該焚化。焚燒爐應由專人管理,並有工作記錄。
5.焚燒爐排放的廢氣應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監督和檢查
1.現場檢查汙水處理設施,是否有專人管理、每日消毒記錄、每日余氯和每季消毒情況。
效果是否達標。
2.有機廢物收集和焚燒過程的現場檢查。
3.焚燒爐應有專人管理,設備運行良好,工作記錄齊全。焚燒爐排放的廢氣應符合國家標準。
環境標準。
第六節醫院感染在職教育與培訓制度
系統
1.必須加強醫院感染科專業人員的在職教育,提高醫院感染科專職人員的專業素質。
每年組織壹次業務學習,每季度進行壹次專題講座,每年外出學習壹次。
2.醫院感染監控人員的培訓。經過
各臨床科室選派有實際工作經驗和威信的醫生護士擔任醫院感染監測員,醫院感染科
對他們進行定期的業務培訓。
3.對所有員工進行醫院感染再教育,
每年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知識教育,強化醫院感染預防意識。可以用訓練的方法。
學習醫院感染管理文件、書籍或講義,觀看醫院感染控制教學視頻,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
,舉辦學術報告會、醫院感染知識考試等。
4.凡在臨床科室擔任住院總醫師或即將晉升為主治醫師的,均應到醫院感染科短期學習壹周。
5.新分配到醫院的醫務人員應在崗前教育課程中接受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未經培訓不得上崗。
6.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專業培訓課程,培訓其他人員。比如醫生抗生素課,護士淘汰。
毒物消毒班,管理員醫院感染管理班,清潔工保潔培訓班等。
監督和檢查
醫院每年定期逐項檢查醫院傳染病專業人員及其他人員的在職教育記錄。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