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知道歷史上諸葛亮是怎麽害李嚴的?看過歷史書的來回答。只看過小說的人就不要來了。

誰知道歷史上諸葛亮是怎麽害李嚴的?看過歷史書的來回答。只看過小說的人就不要來了。

據《三國誌·李嚴傳》記載,大致事情是這樣的: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師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嚴監督軍糧運輸。此時,李延已改名為李平(為方便讀者,以下仍稱李延),以中都護的身份代理丞相府政務。督促監工運輸糧草自然是他的工作。可惜李燕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今年夏秋兩季,雨下得很大,口糧不能如期運到前線。於是,李嚴派人到軍中說明情況和想法,要求諸葛亮回師(叫梁回),諸葛亮也答應了(給許諾退兵)。可是當諸葛亮退兵的消息傳來,李延故作奇怪,大驚小怪的說,唉,軍糧充足,為什麽要退?劉禪還說,諸葛亮的撤退是“假撤退”,目的是誘敵深入(誘敵深入)。這當然不是事實,也會引起懷疑。諸葛亮只好把李嚴親筆寫的信都拿出來給大家看。現在李炎無話可說(耗盡感情),只能坦白低頭認罪(先道歉)。?

李炎就是這樣被廢的,明眼人都知道劇情可疑。第壹,犯罪動機不明。根據反映,李炎是想推卸責任(沒有做到的責任),怪別人(沒有進步)。前壹個有道理,後壹個有問題。李嚴的說法說得很清楚,諸葛亮退兵是“誘賊去戰。”這顯然意味著他誘敵深入,以退為進。怎麽會是“亮明不進”呢?二是作案手法差。如果李延想陷害諸葛亮,就不該這麽語無倫次,也不該留下證據和把柄。以李嚴的聰明,怎麽會想到諸葛亮日後會“寫壹部前後書”呢?第三,故事只有壹面之詞。我們知道,蜀漢沒有歷史學家,也沒有人為李炎整理過藏書。所以,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李炎到底是怎麽想的,怎麽說的。但正如北大教授田雨晴在《李嚴促廢,諸葛用人》壹文中所說,上述故事“太荒誕,太不自然”,實在不像李嚴所為。因此,田先生“相當懷疑另有文章”。?

當然,還有壹條。中國古代政治是壹種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的材料不壹定代表事情的真相,甚至掩蓋真相。比如我懷疑傅皇後的信是曹操捏造的。諸葛亮當然不會偽造李嚴的書信,但不代表李嚴的“罪行”和“證據”就只有這些書信。換句話說,李燕肯定有問題,但問題不會這麽簡單。?

不過沒關系。第壹,李燕承認了。這說明諸葛亮至少抓住了李延的把柄。第二,大臣們支持它。據裴松之《三國誌·李嚴傳》註,諸葛亮上書時,有魏延、楊儀、鄧騭、劉巴、費祎、姜維等二十余人聯署。結果李嚴被廢黜為文官,流放到梓潼(縣名,治所在四川省梓潼縣)。三年後,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已經去世,病死了。?

李嚴的廢立,對於蜀漢政權來說,無疑是壹件大事。而且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換句話說,恐怕諸葛亮早就想解決李延的問題了。這件事只是提供了壹個機會。於是我們有壹個疑問:諸葛亮為什麽要廢掉李延??

也有兩種觀點。壹種觀點認為,李嚴被廢是因為他爭權奪利,自取滅亡。另壹種觀點認為,諸葛亮玩弄政治是為了排斥異己。這是針鋒相對,必須先把情況說清楚。?

情況大致是這樣的。據《三國誌·諸葛亮傳》、《李嚴傳》記載,劉備召見諸葛亮、李嚴到永安托付其遺孤後,諸葛亮返回成都,李嚴留在永安。劉禪繼位,立諸葛亮為武鄉侯,立李嚴為杜翔侯。諸葛亮開府治事,領益州牧;李炎是假節(帶著方上的劍),光祿勛的壹個稱號(宮廷侍衛隊長)。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李嚴由傅漢將軍升為前將軍。傅漢將軍是壹個軍銜較低的“雜將軍”。前將軍是“名將”,軍銜更高。而且前將軍是關羽的崗位,可以說是給了李延足夠的面子。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李嚴由前將軍升為驃騎將軍。據《後漢書·官員史》及其註釋,在將領中,軍銜最高的是將軍,其次是驃騎將軍,再次是騎車將軍,再次是衛將軍,再次是前後左右將軍。古代的將軍、驃騎將軍為“丞相”,車馬、衛將軍以及前、後、左、右將軍為“臣”。李延從前將軍升為古將軍,地位又上升了壹步。又令其子李豐為江州太守,兼江州軍統帥。?

那麽,這有什麽錯呢??

表面上看,李炎是步步高升。但與諸葛亮相比,處處遜色。首先,諸葛亮在朝,李嚴在外。諸葛亮就在妳身邊,掌管國家大事。大事小事都是他說了算(政治大事無論大小,鹽在明處),李延卻插不上壹句話。實際上,李嚴壹直留在永安(今奉節),後來又遷到江州(今重慶),可以說已經遠離了政治中心和權力中心。這對李燕不好。遠離成都,無法參政,難以輔佐少爺,也疏遠了官方關系,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南征北戰不關他的事,推薦人才也不關他的事;上上下下都無人問津,不太可能出人頭地。用現在的話說,李炎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他後來在官場鬥爭中落敗,這是壹個潛在的原因。

這裏顯然有壹個謎團,那就是李嚴為什麽沒有入朝?是他不願意還是諸葛亮不讓?托付遺孤後,諸葛亮回到成都主持國事,李嚴離開永安鎮守邊境。從“以嚴為中護,統內外軍務,駐永安鎮”這句話來看,這應該是劉備的安排。那麽,劉備為什麽要這樣安排呢?這是臨時安排還是長期安排?如果是暫時的,為什麽以後不改呢?如果是長期,劉備的想法是什麽?不幸的是,關於這壹切,我們壹直無法得知。?

可以肯定的是,同樣愛惜性命的李延在很多方面都不如諸葛亮。比如諸葛亮有自己的行政機關和官僚體系(治理事務),而李嚴沒有;諸葛亮也是地方官(統領益州牧),和都不是燕。再加上壹個在朝,壹個在外,李炎明顯被比較了。這肯定會造成不公。於是李延就想,妳這個官命大臣可以兼任州牧,我這個副職就不能當刺史了?然而,當時蜀漢只有壹個州,即益州,所以壹個州不可能同時有州牧和刺史,是嗎?但是李燕也有壹個想法。據《三國誌·李嚴傳》、《華陽傳》記載,李嚴遷居江州後,向朝廷提出以江州為中心劃出五郡,另設霸州,自己做霸州刺史。結果“丞相諸葛亮壹口拒絕”。這當然讓李燕不高興。幾年後,李嚴向朝廷提議開府。原因也是很有道理的:在曹魏,在曹丕的遺詔下,魏文帝曹真、陳群、曹秀、司馬懿這四位輔佐曹操在魏明帝的大臣,都開了政。結果,這壹要求再次被拒絕。但諸葛亮也給了李延補償,即推薦李延之子李豐為江州刺史,提高待遇。?

這就是李嚴和諸葛亮的大致關系。在此基礎上,壹些歷史學家認為,李嚴的廢除完全是咎由自取。為什麽?因為李嚴作為壹個關心生命的大臣,並沒有看到他建言治國,也沒有看到他冒著生命危險保家衛國,而只是爭權奪利,以權謀私,不擇手段。比如他什麽時候“求五郡為霸州刺史”?大約是蜀漢王朝五年(公元227年)。當時,魏文帝曹丕已經去世,魏明帝的曹操繼承了王位。諸葛亮要調李嚴的兵到漢中,為相機北伐。李延接到命令,推三阻四,壹拖再拖,卻要求劃出五郡,建立霸州,讓他做刺史。這不是討價還價。這是什麽?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準備西出祁山,打算讓李延鎮守漢中。李延趁機大談司馬懿等人的開政之道。其實他是借用司馬懿來說自己的。這不是敲詐。這是什麽??

更有甚者,根據《三國誌·李嚴傳》,裴松之引用了諸葛亮的文集。之後,李嚴也給諸葛亮寫過信,力勸他“無愧九錫,加冕為王”,結果被拒絕了。李嚴為什麽鼓勵諸葛亮稱王?壹種可能是鼓勵別人為了自己先當官。還有壹種可能是陷孔明於不義。上壹集我們說過,諸葛亮此時的權力和地位與曹操頗為相似。曹操爵作郡侯(武平侯),任丞相,開府管事,統領州牧(冀州牧)。諸葛亮也是爵封郡侯(武鄉侯),官至丞相,執掌朝政,統領州牧(益州牧)。如果再有壹個被九Xi稱為王,那就和曹操壹模壹樣了。很明顯,不管可能性有多大,李燕都不懷好意。?

這樣看來,李炎的性格很可疑。所以,俞明霞先生的《諸葛亮傳》說,李嚴是“奸詐、自私、陰險、殘忍的小人,不重視國家大事”。這是很自然的廢黜它。

但是關於這個有兩個故事。第壹,所謂李嚴的自私(他經營家族的地方),他的濫情(這還是小恩小惠),他的追名逐利(求功名),他的不顧國事(壹件憂國憂民的事),都只是諸葛亮的壹面之詞,缺乏證據。第二,李嚴沒有起到侍郎的作用,因為他不在朝廷,所以不能努力,所以不能責怪。第三,李嚴要求做刺史,要求開政府,不能簡單說是爭權奪利。因為他這個“生活照顧部副部長”的權力、地位、待遇與“生活照顧部部長”相差甚遠。因此,尹韻公先生的文章《李嚴之廢》認為,李嚴是在“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爭取和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為此,李嚴甚至想出了壹個餿主意,勸諸葛亮“配得上九錫,加冕為王。”在殷先生看來,李嚴此舉是“故意為難諸葛亮”。結果諸葛亮“大為驚慌”,不得不立即回信。諸葛亮說,如果曹魏滅了,曹操殺了,跟妳封了,我連十錫都敢收,何況九錫(雖然十條命可以接受,但比九惡還不如)?這話說得大義凜然,但也是大忌。什麽叫“十條命都可以忍受”?曹操只收了九條命,被大家罵了個半死;如果諸葛亮真的收了十條命會怎麽樣??

也可以看出李燕著急了。在贊同諸葛亮的人看來,這是“狂攻”。但在贊同李炎的人看來,說是“維權行動”也無妨。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看出了諸葛亮“不把他的孤兒同僚當回事”,處處“排擠、打壓、冷落”他的副手,時時“掣肘”。李對當然“不示弱,不服氣,不買帳,伺機反擊”。?

可能有人會問,諸葛亮為什麽不能給李延壹些權力?尹韻公先生認為諸葛亮是壹個“權欲熏心的政治家”。他的風格是“獨攬大權,而不分散所有小權力”(即“政治上壹切都好,但壹切都鹹”)。即使他們兩人都是孤兒,也不得不束之高閣,而對李並不買賬。換句話說,李嚴的悲劇在於他不願意做壹個名義上掌管生活的大臣,而善於權謀、內心強大的諸葛亮卻“根本不願意讓別人染指最高權力”,水火不容。結果,“善於玩弄權術的諸葛亮”抓住了“李嚴送上門的過錯”,壹手把他打倒在地,再也沒有翻身。?

好吧。現在我們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按照以俞明霞先生為代表的史學界的觀點,顏良之爭的實質是李嚴為了權力和利益的猖狂進攻,諸葛亮為了大局而退讓。它奮鬥的軌跡是:攻擊,寬容;再進攻,再忍耐;直到李炎暴露了自己,帶來了自己的毀滅。相反,按照以先生為代表的史學家的觀點,晏、梁之爭的實質是諸葛亮擅權,激烈鎮壓同僚,李嚴奮起維權,據理力爭。其鬥爭的軌跡是:壓制與抗爭;再憋再打,直到李燕出師不利。?

這真的很有意思。?

俞明霞和尹韻公都是嚴謹的歷史學家,他們所依據的材料都記載在正史中。沒有開玩笑,他們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這是什麽意思?說明用性格和道德來看待歷史事件,這條路是走不通的。談事情不好。我們知道,動亂的導火索往往是小事。小事導致大事,背後必有大道理。另外,諸葛亮是壹個偉大的政治家。作為韓曙政權的首腦,他必須考慮大局和大局。所以,即使把李延看成是小人,是“壞分子”,把諸葛亮和他的鬥爭只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鬥爭,也是看不起諸葛亮的膚淺。另外,李炎是不是反派也不好說。?

那麽,諸葛亮的整體考慮是什麽??

這得追溯到劉備的永安托管。也就是說,劉備在托付孤兒的時候,為什麽要安排李延這個被尹韻公先生稱為“第二小提琴手”的人物呢?大家都知道劉備是“天下梟雄”。他壹生征戰,見多識廣,心思縝密。他的安排當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唯壹的問題是:劉備在考慮什麽??

田雨晴先生回答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田的《蜀史四題》認為,“明而嚴”的安排是為了消除隱患,鞏固政權;韓曙政權最大的憂慮和災難不是曹魏和孫吳,而是韓曙政權內部。正是這種內在矛盾,使得劉備的托管非同壹般。?

所以我們要問:是這樣嗎??

是的。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王朝或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的。第壹個群體是“地方勢力”,包括洛陽的益州官僚和益州的地方豪強,我們統稱為“益州集團”。第二類是“劉璋舊部”,包括跟隨父子入蜀的人和後來投靠劉璋的人。我們統稱之為“東周集團”。第三類是“劉備親信”,包括劉備的中堅力量(如關羽、張飛)以及後來投靠劉備的人(如馬超),我們統稱為“荊州派”。這三種力量,因為壹種先來後到的關系,形成了復雜的主客體矛盾。柳巖父子入蜀,益州集團主舊;東洲集團做客新。新舊之間,大打出手。劉備入蜀後,關系發生了變化。本來是客,是新東洲團,成了主,成了老。主客體的新舊矛盾,變成了荊州集團與益州、東州的矛盾。東州和益州的矛盾依然存在。劉備的蜀漢政權就是建立在這三重矛盾之上的,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更不好玩的是,劉備在猇亭、夷陵大敗,不免讓壹些本來就不滿的人蠢蠢欲動。據《華陽國誌》記載,劉備在永安失守後,於十壹月病死,漢家太守黃源於十二月造反(次年三月被鎮壓)。據《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劉備死後,華南諸郡其實都造反了(華南諸郡都造反)。可以說,劉備立國的基礎並不牢固;夷陵大敗,地動山搖。?

這無疑是讓劉備深感憂慮的事情,也只有諸葛亮能分擔他的憂慮。這就是劉備要“托孤丞相”的原因。那麽,李炎為什麽要當副手呢?因為另外兩種力量不可忽視。換句話說,所謂的“老人”中,也應該有代表,而李炎是最合適的。據《三國誌·李嚴傳》記載,李嚴原籍荊州(南陽)。他曾在劉表手下工作,並因其能力而出名。曹操南下,劉琮投降,李嚴卻西征劉璋。劉備入蜀,李嚴率眾投降劉備。所以劉備選擇李嚴,除了清代何超的《義門讀書書記》提出“蜀土舊臣當賞慰”;“荊土歸曹,燕歸”;除了“以民治軍,巧奪天工”這三個原因外,他恐怕是所謂“舊人”中與劉備荊州集團關系最好、最密切的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的代表性。如前所述,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的,而這三股政治勢力在劉備心中的分量是不壹樣的。從當時的政權結構不難看出,荊州集團是政權的主體,東周集團是團結的對象,益州集團是防範的對象。這並不奇怪,因為以劉備為首的荊州集團是壹股新的外來勢力。他們要想在益州立足,就不得不聯合起來,依靠比他們來得早的外來勢力。這是東洲集團。東洲團是半新半舊,又是客又是主,正好可以起到溝通新舊的作用。這樣,同屬東周集團、與荊州集團關系密切的李延就成了對劉備寄予厚望的人選。?

事實上,劉備這樣安排的用意極深。首先,它體現了處理新舊關系的基本原則。這壹原則雖然沒有明文記載,但從蜀漢政權的官員任用中不難看出,那就是“不準顛倒;以我為主,兼容三方。“因為我們要‘以我為主’,諸葛亮是對的;因為“兼容三方”,所以李炎是副手。也就是說,劉備通過人事安排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政治遺囑。這也是諸葛亮能夠廢掉另壹位大臣顧銘的政治自信,挑起“後來居上”原則的原因。?

但這只是“第壹”和“第二”。二是劉備的“帝王之心”。據《三國誌·李嚴傳》、《先人傳》、《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召李嚴到永安,拜其為大臣,是在彰武二年(公元222年),十月。第二年,也就是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諸葛亮被召至永安。從兩人到達永安的時間和“燕與諸葛亮都是遺詔”這句話來看,當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無能,可以自己拿”的時候,李延很可能在場,或者至少是知情的。這很有意思。有什麽意義?壹方面,劉備是在告訴李嚴:諸葛亮是我最信任的人,信任到可以“據為己有”的地步。不要挑釁他的立場!因為李炎作為“舊人”的代表,可能不僅維護新舊關系,還會促進舊人的改變。這是壹把雙刃劍,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所以田雨晴先生認為,諸葛亮的角色是鐘馗扮鬼,“這個鬼就是李嚴”。?

但是,在我看來,恐怕沒那麽簡單。換句話說,李炎可能不明白這壹點。李嚴大概認為劉備是在“以君之手對付臣之手”。不然為什麽安排他留在永安?無非是壹個暗示,如果諸葛亮真的取劉禪而代之,他李延可以從永安發兵勤王。這是李嚴與諸葛亮抗衡的政治自信。正因為如此,他要求開府,做霸州刺史,然後上書諸葛亮接受九錫,加冕為王,就是要看看諸葛亮有沒有“忤逆之心”。他認為這是落實劉備的政治意誌,所以他有理有據。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我們還是願意善意地相信,劉備的願望只是新老兩口子和睦,荊州、東州、益州合二為壹。?

現在看來,劉備雖然用心良苦,但願望有些落空。壹方面,諸葛亮手太緊,只肯舍名,不肯舍權。另壹方面,李彥的表現也令人失望。第壹,自尊心,很難* * *。當時民間諺語中有“難,李鱗”之說,意思是李嚴身上有鱗,不可輕易觸及(勤勞的鄉民認為不可接近)。這壹點在《太平玉蘭》、《江表傳》、《三國誌·馬可傳》中都有記載。第二,朝三暮四,挑撥離間。據《三國誌·馬可傳》記載,諸葛亮曾上書蔣琬、董允,說我以為李嚴只是不合作,沒有惹他(我以為他是個蔥白,卻是個不當犯),沒想到他還有“張蘇之事”。所謂“蘇張事件”是指對秦和張儀的“穿梭外交”。這正在破壞政權內部的穩定和團結。第三,擁兵自重。比如他想當巴州刺史,在諸葛亮看來,他是想建立壹個獨立的王國。他要求建立壹個政府,在諸葛亮看來,這個政府更加反對中央。?

這讓諸葛亮很尷尬。諸葛亮深知,作為宰相,他的工作就是鞏固新人的地位,穩定舊人的情緒,協調新舊關系,消除新舊界限。這就是他給李炎讓步的原因。但是,團結不能無原則。既然李嚴挑起了“以我為主,後來者居上”的原則,那就只能以情理為借口予以廢除,哪怕這種說法“不可信”(用田雨晴先生的話說)。?

現在可以得出結論,諸葛亮廢黜李嚴,有近因、遠因、表面化、根本性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由益州、東州和荊州組成的韓曙政權的內部矛盾。諸葛亮堅決廢黜李嚴,說到底是為了壹勞永逸地解決這個矛盾,實行蜀國法治。依法治蜀是諸葛亮解決新舊矛盾的根本之策。

  • 上一篇:有沒有服用過金思力或其他保健藥品的人能回到壹下?究竟能不能改善記憶?
  • 下一篇:女生晚上壹個人出門需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