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í tōng
3 拼音bí tōng
4 代號 5 位通的別名 6 起源 7 位通的定位 8 獲取位通的方法 9 位通的解剖 9.1 位通的層次解剖 9.2 穴區神經、血管解剖 10 位通的功效與作用 11 位通的治療方法 12 位通與比通的配伍 13 刺與灸 13.1 刺與灸 13.2 艾灸 14 位通與比通的配伍 15 參考文獻 附錄 1.1 關於鼻通的古籍 * 鼻通藥物介紹 1 拼音bí tōng
2 概述鼻通為經外奇穴,即上營鄉[1]。位於面部和鼻部的鼻骨下。位於面鼻,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溝上端,計左右兩穴[2]。主治鼻炎、鼻塞、鼻癤[2]。
上迎穴是經外奇穴(shàngyíngxiāng?EXHN8)的名稱[3][4]。出《陰海經緯》?別名鼻通、鼻穿、鼻透[5]。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靠近鼻唇溝上端處[3]。具有通鼻竅、止痛的功效。
3 拼音shàngyíngxiāng
4 代號EXHN8
5 鼻通別名
鼻通(《常用新醫法手冊》)
鼻針(《奇穴驗方》)
鼻針[5]。
6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長流冷淚,灸迎香二穴 ......
7 鼻通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迎香穴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3][6]。
位於面鼻,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溝上端,左右各數2穴[2]。
上迎香穴位於面部,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靠近鼻唇溝上端。取穴時應正坐仰臥[4]。
上迎香穴的位置缺失,近代有人將其定位在鼻骨下凹陷處,當鼻唇溝上端末梢處[5]。
經外奇穴--上迎香的位置
經外奇穴--上迎香的位置
8 鼻通穴取穴方法仰臥起坐位。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
上迎香穴位於面部,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取穴方法為正坐仰臥[4]。
正坐後仰,在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取穴[7]。
9 鼻通穴解剖在上迎香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和鼻肌。分布有眶下神經、滑車神經下支、面神經頰支和內側眥動靜脈。
9.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鼻肌→鼻軟骨[6]。
9.2 針灸區的神經和血管淺層分布眶下神經和滑車下神經;深層分布面神經頰支和面動脈分支[6]。
有篩前神經、滑車下神經、眶下神經分支和面動、靜脈[5]。
10 鼻通穴的功效與作用上迎香穴具有通鼻竅、通經絡、止痛的作用。
11 鼻通穴的主治疾病上迎香穴主治鼻炎、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腔潰瘍、鼻竇炎、鼻塞、癔肉入鼻、過敏性鼻炎、火眼金睛、迎風流淚、感冒頭痛等。
上迎香穴主治鼻淵、鼻瘡[6]。
上迎香穴治頭痛、鼻塞、鼻癔、火眼暴發、迎風流淚、鼻炎、副鼻竇炎[4]。
上迎香穴主治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萎縮性鼻炎、副鼻竇炎、鼻息肉、腐弦火眼、感冒頭痛 [5]。
鼻病:鼻塞、鼻淵、鼻瘡 [7]。
眼病:目赤腫痛,迎風流淚 [7]。
其他疾病:頭痛 [7]。
12 配比通穴配魚腰、目、攢竹、太陽,治目赤腫痛[7]。
配迎香、天府、肝俞,治目流淚[7]。
配上星、印堂、合谷,治慢性鼻炎[7]。
13 針灸 13.1 針刺與艾灸壹般斜向身體內上方 0.3~0.5 寸[4][6]。
針尖向內上方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鼻、額、眼球部位放散[7]。
沿皮膚刺入 0.5 至 1 英寸[5]。
13.2 艾灸可艾灸[4][7]。
14 鼻通穴配伍上營香配天府、肝俞,有散肝宣肺之效,主治久冷流淚。
上營香配印堂、合谷、肺俞,有宣通鼻竅的作用,主治鼻塞、鼻淵。
上營香配魚腰、目、攢竹、太陽,主治目赤腫痛[7]。
上影香配迎香、天福、肝俞,主治目赤水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