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我們不能不認真回顧壹下歷史,看看歷史上幾代先輩是如何自覺肩負起民族重任的。歷史上清楚地記載著,2009年5月4日,北京數十名青年學生作為普羅大眾中最先覺醒的人,發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使歷史的車輪驟然進入20世紀中國第壹次思想解放時期。之後“壹大”13名代表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最年輕的也只有19歲。他們中的許多人成了中國革命的骨幹。新中國成立之初,大批青年在黨的號召下前往蘇聯學習,用他們的知識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由此可見,青年往往處於歷史發展的最前沿,他們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作為確定的人和現實的人,妳有規則,有使命,有任務。妳是否意識到這壹點並不重要。這個任務是由妳的需求及其與現有世界的聯系產生的。”從老壹輩的革命家和建設者身上,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妳們的需要以及他們與現存世界的聯系”正是歷史的需要,國家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
那麽,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什麽?江澤民同誌“三個代表”思想再次提出了我國在新世紀的發展目標,即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四化”偉大事業。那麽,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什麽?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把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作為首要任務。我們怎樣才能提高生產率?由於“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我國及時制定了“科教興國”的大戰略,以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只有這樣,國富民強才不會是壹句空話。
時代在呼喚青年人堅決完成新的歷史使命。我們的大學生是有更多機會接受現代科技教育的年輕人中的壹部分,是“科教興國”戰略的受益者。在受益的同時,也要做“科教興國”的實踐者和完成者,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振興祖國科技事業、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重任,成為祖國復興的中堅力量。我們中國錯過了第壹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以計算機為標誌的信息革命浪潮中,我們也吃了大虧。比如很多行業,我們只能做信息產業下遊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平臺和品牌,外國人占了便宜。在1998期間,當我國人民正在與災難性的洪水作鬥爭時,日本人派出了醫療隊,向洪水災區提供藥品的“紅十字”服務。事後才知道,在抽血的過程中,日本人拿走了血樣中至關重要的壹部分。回國後,他們分離純化了許多我們民族特有的珍貴基因,利用有益基因制成特殊藥物,獲利豐厚,還專門申請了國際專利。這不就是我們國人科技意識不足的結果嗎?這麽多漏洞應該由誰來彌補?責任壹步步落到了我們年輕壹代的身上。如果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和外國人打交道,妳要學會競爭,努力在競爭中取勝。
經過14年的艱難談判,中國終於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強大地位支撐著經濟全球化和WTO。壹個國家擁有高技術的程度極大地影響著它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和世貿組織遊戲規則中的強弱。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經濟全球化和WTO中無疑處於強勢地位。除了資本的優勢,另壹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掌握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高科技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有了人才,就會有高科技;有了高科技,我們就能在全球化中贏得有利地位。人才不是憑空獲得的,人才的獲得主要靠教育和培訓。現在,“科教興國”已經成為全民族的意誌和共同目標,而高校是“科教興國”的主力軍,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全面人才、服務經濟建設的重大責任。當代大學生只有努力成才,才能在未來為社會服務和貢獻,這是我們成功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那麽,現在的大學生如何才能成才呢?近年來,在國內的壹些大學甚至很多行業和部門,考托福和GRE幾乎成了壹種社會時尚,也是很多年輕人的最高目標。畢竟有些人的學習目的無非就是出國。出國,拓寬知識面,並不是壹件壞事。而很多人卻是“壹去不復返”,寧願在西方國家低人壹等,也不願回國工作。據國內統計,上世紀80年代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6名選手中,1名仍在上海,1名失蹤,其余4名均在美國。當初微軟想在北京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壹下子就高薪招聘了十幾個國內該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培養人才,往往最後只能是“給別人做嫁衣”。國家如何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快速發展?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大力培養政治、業務全面發展的人。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衡量標準不僅取決於其智力因素,即知識水平,還取決於德育的各種表現形式。“德”的標準很寬泛,也很實用。但是,壹個真正被視為人才的人,至少是壹個合格的公民,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會道德。壹個人道德品質不好,與社會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難對社會做出貢獻。別忘了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掌管焚化爐的壹群希特勒追隨者中,有著耀眼醫學博士頭銜的傑出科學家。宋代司馬光在總結前人人生經驗的基礎上,特別強調了“德足以尊主,智足以護民”的人才判斷標準。據悉,前幾年北京四中有個學生會主席,學習成績好,工作能力強。高三復習期間,壹家大型跨國公司派人聯系他,提供他免費去美國波士頓某大學學習的機會,條件是畢業後為公司服務。雖然同意這個條件意味著他可以不用參加那些年殘酷的高考,直接在美國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意味著他可以為自己貧窮的家庭省下壹大筆錢,未來的職業生涯可能會壹帆風順,但他最終還是拒絕了這個邀請。這個學生不僅高考考上了名牌大學,畢業後還被分配到國家安全部門工作。可以說,他很好地實現了國家需要和個人發展的統壹,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光輝典範。
五四時期,青年學生以“救國救民”為最高使命。如今,愛國不再是救國,而是興國強國。當代生產力對科學技術的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隨著經濟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日益轉向科技創新能力的較量。壹個國家的技術已經不能靠模仿和引進來保證經濟的真正優勢。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肩負起振興祖國科技事業的歷史責任,努力使中國早日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社會責任
“成為壹名誌願者,去西部是我多年的夢想!”
“去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
“為我們的時代貢獻青春和智慧,是每個大學生的職責。”
這是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啟動以來,首都高校誌願者的壹致心聲。
“去西部會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會磨練我的意誌,培養我的性格。”6月5日晚10: 50,面對記者,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專業學生莫峰真誠地說。《絲綢之路》這首歌,曾經激起了出生在廣東清遠,今年23歲的莫鋒對西部純凈自然的向往。“我可以想象那裏的貧窮,但作為壹名大學生,參與西部地區的建設是我的職責。”今年2月以來非典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堅定了他服務西部的信念。為此,5月中旬,莫鋒還給中央有關領導寫了壹封信。在信中,他建議國家應該制定更多的政策為西部地區吸引和留住人才。他說,大學生誌願者服務西部地區的計劃讓他有機會為祖國服務。為此,他毅然放棄了與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成的聘用協議。他說:“在西部當壹名白兵,傳播知識,傳播文明,奉獻愛心,是我壹生中非常幸福的壹件事。”
面對服務甘肅貧困縣的選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華偉躊躇滿誌:“當代大學生應該更多地思考:‘我能為社會做些什麽?’而不是社會能給我們什麽。”“我是研究青少年教育的,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可以鼓勵和幫助更多的西部孩子成長成才,用他們的智慧建設自己的家園!“23歲的江西革命根據地華威,對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青年政治大學只有265,438+0歲的管峰已經不是第壹次做誌願者了。2001年在北京舉行的21大運會上,他有幸成為“彩虹誌願者”。"妳的父母支持妳去西部做誌願者嗎?"“當然,孩子旅行千裏要擔心!但作為大學生,尤其是黨員出身的大學生,當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的應該是責任和模範帶頭作用。”關鋒說,父母理解他,表示支持。
“我們這壹代年輕人比我們父輩吃苦的機會少。我的父母經常告訴我,只有經歷過苦難,我們才會知道生活的甜蜜。我想有這樣壹次為西方服務的經歷,經過這樣壹次鍛煉,可以培養我吃苦耐勞的品質。這樣,當我面對困難時,我就能從容應對。”來自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23歲的徐彩鳳真誠地表達了自己作為壹名誌願者的感受。
誌願服務建設西部!大學生誌願者服務西部計劃在高校引起強烈反響。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很多有誌青年學生報名參加了西部誌願服務計劃。
引導那些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大學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國情,得到鍛煉,增長閱歷,增長才幹,與人民群眾緊密結合,為祖國貢獻青春,是壹項具有時代特色的舉措。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趙勇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在改革開放時期並沒有吃多少苦。對他們來說,誌願去西部了解國情,磨練意誌,增進與人民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質,既是對祖國建設的貢獻,也是壹次急需的鍛煉,為他們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過去,參加共青團中央發起的扶貧接力計劃的青年誌願者,通過誌願服務經歷了各方面的培訓。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完成誌願服務後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成為了業務骨幹。可以預期,西部誌願服務計劃的實施,將培養出壹大批具有現代科學知識、基層工作經驗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優秀青年人才。
面對誌願者服務西部的計劃,誌願者們表示,他們只是在做當代大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他們說:“沒有優惠政策,我們就去!”他們有著共同的心聲:壹個有理想的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緊密聯系在壹起,努力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獻給自己的時代,他的人生才會有意義,他的青春歲月才會更加生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