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高人幫忙:壹些古代中藥方裏有"茹" 這味中藥,可現在中藥店裏沒有壹個字的中藥.請問這味藥現在叫什麽名字?

高人幫忙:壹些古代中藥方裏有"茹" 這味中藥,可現在中藥店裏沒有壹個字的中藥.請問這味藥現在叫什麽名字?

香薷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

[采制] 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幹。

[性狀] 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mm,節明顯,節間長4~7cm;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後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近圓球形,具網紋,網間隙下凹呈淺凹狀。氣清香而濃,味涼而微辛。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發汗解表,和中利濕。用於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克。

[貯藏] 置陰涼幹燥處。

英文名 HERBA MOSLAE

別名香茹、香草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幹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幹。

制法除去殘根及雜質,切段。

性狀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mm,節明顯,節間長4~7cm;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後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 ,近圓球形,具網紋,網間隙下凹呈淺凹狀。氣清香而濃,味微辛而涼。

鑒別本品葉的表面觀: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氣孔直軸式;葉肉細胞黃綠色,有的含黃色油滴,並可見細小草酸鈣方晶。非腺毛有兩種:壹種為2~8細胞,常有壹個細胞縊縮,或下部細胞較大,頂端細胞驟細似針刺狀,壁有疣狀突起或細條狀紋理;另壹種為單細胞,較短。腺鱗頭部6、8或10細胞,柄單細胞,極短;偶有頭部1~2細胞、柄1(~2)細胞的小腺毛。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和中利濕。用於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備註

(1)香薷發散風寒,有發汗解表作用,但多用於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癥,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於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樸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腫,可單獨應用,也可配白術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癥,是壹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雖能祛暑,但性溫辛散,多適用於陰暑病癥,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故在臨床用於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癥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可配黃連同用。至於暑熱引起的大汗、大熱、煩渴等癥,就不是本品的適應範圍了。

香薷的功效介紹:

中藥名稱香薷(《別錄》)

異名香菜(《本草經集註》),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療本草》),香茸(《本草圖經》),紫花香菜(《履巉巖本草》),蜜蜂草(《綱目》)。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帶花全草。

植物形態海州香薷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莖直立,通常呈棕紅色,二歧分枝或單壹,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葉對生,廣披針形至披針形,長2.3~3.5厘米,寬3~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廣楔形,邊緣具疏鋸齒,偶近全緣,上面深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下面淡綠色,密布腺點,沿主脈疏被柔毛。

輪傘花序密聚成穗狀,頂生和腋生;苞片闊倒卵形,綠色,先端驟尖,基部漸狹,全緣,兩面均具長柔毛及腺點,邊緣具長緣毛,具5條明顯的縱脈;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具長柔毛及腺點,每裂片具1條中脈;花冠唇形,淡紅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兩側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藥黃色,花絲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線狀,柱頭2歧。

小堅果4,近卵圓形,棕色,藏於宿存萼內。

花期9月。

果期10月。

生於山野。

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當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幹或陰幹。

藥材幹燥全草,全體被有白色茸毛。

莖挺立或稍呈波狀彎曲,長約30~50厘米,直徑約1~3毫米;近根部為圓柱形,上部方形,節明顯,淡紫色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

葉對生,皺縮破碎或巳脫落;潤濕展平後,完整的葉片呈披針形或長卵形,長2.5~3.5厘米,寬3~5毫米,邊緣有疏鋸齒,暗綠色或灰綠色。

莖頂帶有穗狀花序,呈淡黃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鐘狀,苞片脫落或殘存。

有濃烈香氣,味辛,微麻舌。

以質嫩、莖淡紫色、葉綠色、花穗多、香氣濃烈者為佳。

主產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產量大,品質佳,商品習稱江香薷。

各地民間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幾種:①四川、陜西、山東等地以同屬植物香薷的幹燥全草,作香薷使用。

藥材形狀與上述品種相似,惟完整的葉較大,呈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3.5~10厘米,寬1.5~3厘米;穗狀花序,花明顯地偏向壹側。

在四川稱此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本草衍義》所述香薷,即為本種,但目前在藥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參見半邊蘇條。

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參見石香葇條。

③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參見土香薷條。

④新疆地區使用的香薷,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參見萼果香薷條。

⑤西藏地區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變種的全草入藥,又稱密香薷。

化學成分海州香薷含揮發油,密花香薷含有揮發油0.3%,其中主成分為香薷二醇。

還含甾醇、酚性物質和黃酮甙等。

炮制揀去雜質,用水噴潤後,除去殘根,切段,曬幹即得。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香薷),去根留葉,細銼,暴幹,勿令犯火。

性味辛,微溫。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孟詵:溫。

③《滇南本草》:性溫,味苦辛。

④《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陽膽經,手太陰肺經,手陽陰大腸經。

功用主治-香薷的功效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

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①《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②孟詵:去熱風,卒轉筋,可煮汁頓服。

又幹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華子本草》: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④《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汗,溫胃,和中。

⑦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中溫胃;含汁漱口,去臭氣。

⑧《綱目》:主腳氣寒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

宜忌表虛者忌服。

①《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者禁用。

選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身體疼痛,肢節倦怠,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炒)、厚樸(去皮,姜汁炒)、茯神各壹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沸湯入鹽點服。

(《局方》香薷湯) ②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兩,蓼子壹兩。

上二味粗搗篩。

每服二錢匕,水壹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

(《聖濟總錄》香薷湯) ③治霍亂腹痛吐痢:生香薷(切)壹升,小蒜壹升(碎),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

上四味切,以水壹鬥,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須溫。

(《救急方》香薷湯) ④治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幹香薷壹斤,白術七兩。

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

夏取花、葉合用亦佳。

忌青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僧深集方》香薷術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壹升,日三。

(《肘後方》) ⑥傷暑(暑天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頭痛發熱,轉筋,幹嘔,四肢發冷等)。

用香薷壹斤、厚樸(姜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

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壹碗,放水中等冷定後服下。

連進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飲。

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姜汁炒)代替。

⑦水腫: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壹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壹點以小便能暢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葉壹斤,水壹鬥,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術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湯送下。

此方名深師薷術丸。

⑧心煩脅痛。

用香薷搗搗汁壹、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沖服壹錢。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香薷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又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

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病效。

《本草》言治霍亂不可缺也。

②《綱目》:世醫治暑病,以香蒲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

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藥,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辟暑,真癡人說夢也。

且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則無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經疏》:香薷,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氣,霍亂腹痛,吐下轉筋,多由暑月過食生冷,外邪與內傷相並而作,辛溫通氣,則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腫者,除濕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匯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藥。

傷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亂用之,即定煩躁;水腫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溫利水,有徹上徹下之效;甘溫和脾,有拔濁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則清氣化行而蘊熱自下;脾得之則濁氣不幹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經逢源》:香薷,先升後降,故熱服能發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散,能泄宿水,夏熱氣閉無汗,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氣。

又曰,香薷辛溫氣升,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黃連、黃芩則不吐。

⑦《本草正義》:香薷氣味清冽,質又輕揚,上之能開泄腠理,宣肺氣,達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達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導在裏之水。

《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飲冷傷其中陽,以致大氣繚亂,上吐下泄,腹痛如絞。

香薷能通陽氣,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亂之輕者耳,如果肢厥脈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紙,則是真寒直中之陰癥,非大劑姜、附、連、萸,不能挽救於什壹者,亦非香薷輕清所能勝任。

散水腫者,水溢於膚表,本宜發表以開鬼門,且肺氣開泄,清肅之令順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暢,水腫自消。

香薷達表通陽,又能利水,故治腫甚捷,此與麻黃解表亦能消腫之理無二。

《別錄》用壹散字,則所以退腫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導,其旨更顯。

昔人每謂此物為治暑要藥者,亦指暑月受涼,外寒閉其內熱,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證,則香薷通陽解表,是其專職,而又能導水利濕,更與暑月濕熱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謂暑天百病,香薷壹物能通治之也。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 上一篇:食品藥品監管投訴熱線有哪些?
  • 下一篇:黑河充電站藥品配送電話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