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驕傲。這裏是閩南文化的源頭,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馬可-波羅眼中的 "世界第壹大港"。
她有快樂。她是國際知名的花園城市,經濟總量連續十九年位居福建省第壹。
她也有憤懣。今年,泉州(古刺桐)申遺失敗,不幸成為全國首例申遺失敗的城市。
但是,如果妳走進泉州,妳不會發現這是壹座情緒波動很大的城市。這座城市和這裏的人們都散發著壹種迷人的氣質,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而其根本原因只有兩個字--知足常樂。
這種平靜來之不易。閩南人敢作敢為,連皇帝都稱他們為 "漳泉刁民"。泉州人充滿活力,有使不完的勁。他們走遍世界,世界也經過泉州。或許正因如此,泉州城謙遜低調,不屈不撓,總能給人壹絲古典與優雅的感覺。
1.刺桐古城,鯉躍龍門
有高調的實力才談得上低調。那麽泉州有這個資本嗎?答案是肯定的。
放眼全中國,能稱得上影響世界的城市並不多。泉州有幸成為其中之壹,而且是壹座極其重要的城市。泉州古稱刺桐,又名鯉城,因城池形似鯉魚而得名。
稱泉州為鯉城,實在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很長壹段歷史時期內,只能說平凡無奇。自秦朝設置閩中郡以來,泉州的土地就 "顛沛流離",不斷被劃分為不同的郡縣。即使在唐朝,泉州這個地名也曾屬於福州。
隋唐時期,泉州作為港口的地位日益突出,但實力仍不及老大哥廣州。它的歷史也不如更靠南的合浦和徐聞等地。
然而,"鯉魚跳龍門 "的泉州終於有了機會。自晉室南遷後,我國東南地區逐漸發展起來,再經隋唐的穩定發展,已是 "今日之勢出天下,江南十九州"。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出路被統治者提上了日程。
無獨有偶,在歐洲大陸的另壹端,壹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正在崛起。阿拉伯帝國由阿拔斯王朝統治,船隊不斷前往東方購買絲綢、瓷器和其他手工藝品,是中國制造的最大買家。他們在南中國海沿岸登陸,尋找最有價值的貨物來填飽商船空空如也的肚子。
源源不斷的船隊讓大多數中國港口不堪重負。中國的商品不是用來出售的,而是用來交易的。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正式確立了泉州作為官方貿易港口的地位。泉州的崛起可以說是占盡了天時地利。
東南失地的宋朝急需來自海外貿易的稅收來應付龐大的開支。此時,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和鄰近的明州(今浙江寧波)有可能成為主要的貿易港口。泉州眼睜睜地看著剛剛獲得的優勢悄然溜走。但幸運的是,泉州也利用了地理位置的優勢。
"泉州地處閩南,山勢蜿蜒而不見削,港灣曲折而不見波。
短短壹句話道出了泉州作為港口的地理優勢。泉州地處閩南,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冬季無嚴寒,是再適合不過的建港之地。
唐宋時期,中國以及阿拉伯和東南亞地區的造船技術足以應對遠洋船只,但商人們希望縮短航程。但商人們希望通過縮短航行距離來降低風險和成本,並獲得最大利潤。對這些商人來說,在臨安和明州多走三個月並不劃算。
也許有人會想,廣州壹定是最適合他們的地方。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商人們希望港口離南方越遠越好,但南宋政府卻希望 "錢袋子 "離他們越近越好。選擇泉州是兩者之間的妥協。
此外,唐宋時期,福建-琉球航線開通並日趨成熟。泉州港可同時承擔西南(東南亞-阿拉伯-非洲-西洋)、東南(臺灣-琉球)、東北(高麗-日本)三條航線。泉州的區位優勢無可比擬。
此外,福建的 "迤邐群山 "也幫了泉州壹個大忙。
山多地少,大量福建人逃離土地,下海謀生,對所謂 "務農為業 "嗤之以鼻。泉州人的鄉土意識很強,在同鄉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泉州人下海經商。在封建社會,他們這批人的起義,正是人和泉州的崛起。
此後,泉州每年為宋朝皇室提供的收入超過五分之壹。泉州遲早會超越廣州,成為元朝的 "東方第壹大港",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世界連接起來。
二、海禁鎖國,龍困淺灘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泉州之後的日子並不順利。
元朝末年的壹場兵荒馬亂,摧毀了泉州的繁華,泉州由雲端落入凡間,"淵藪芬貨遠,奇珍異寶多 "不復存在,在泉的外地客商壹哄而散。看她興起,看她宴客,看她樓塌。在世人眼中的泉州,有壹絲悲劇的色彩。
隨之而來的政策變化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開國之初,實行海禁,采用朝貢貿易政策,只允許外地人以互市的名義進貢,有商品也要由官府作價收購。此時,泉州與廣州、寧波壹起,作為僅有的三個設有市舶司的城市,迎接來往的商隊。
然而,種種繁瑣的規定,就像壹盆溫水,泉州成了水中的青蛙。
比如,各國使節只能走特定的貿易路線,南洋到廣州,日本到寧波,朝鮮到遼東,只給泉州留下了實力最弱的琉球。泉州的尷尬,就像壹流巨星突然變成了龍套。
禍不單行,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琉球壹支 "公移民 "隊伍,號稱 "朝陽通直三十六姓",他們的後代專門負責向明朝進貢等事宜。這對泉州來說不是好消息,因為 "三十六姓 "都是福州人。從此,琉球使團通過福州進入中國。市舶司也遷到了福州。
明朝的朝貢貿易往往以高額賞賜告終,其價值遠遠超過進貢的貨物數量。明朝政府壟斷了海外貿易,並以此彰顯國力,這也扼殺了中國最有活力的力量之壹。
生命會找到自己的方式。在重壓之下,民間走私仍在繼續。這些走私者要麽是生活所迫,要麽是有心難慰,總之,這股民間力量讓明朝政府頗為頭疼。其中,當然少不了泉州人的身影。
鄭芝龍,福建南安人,走私販中的梟雄。他壹生遊走於官府、洋人、商人、倭寇之間,完成了海員、海盜、官員等不同身份的轉換。從荷蘭翻譯,到擁有三萬人、近千艘船的海上霸主,鄭芝龍只用了四年時間,而當時他只有 24 歲。不過,他壹生最得意的 "作品",恐怕還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鄭成功。
鄭成功死於清政府之手。泉州,也隨他而去。
對於泉州來說,清朝的海禁非常嚴厲,幾乎斷送了它復興的機會。這壹切的矛頭都指向了盤踞在臺灣的鄭氏家族。
"禁帆入海",海面上幾乎再也看不到泉州人乘風破浪的身影。"遷界 "政策壹出,沿海居民又不得不背井離鄉。面對昔日近在咫尺的大海,鯉城在刀槍寒光中,如臨深淵。泉州港的地位壹落千丈。
從此,泉州的輝煌,畫上了休止符。
三、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泉州的經歷,就像月亮的消長。生活充滿不幸,並不影響泉州人的生活態度。寵辱不驚,才是這座城市的主旋律。"此地號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泉州人是凡人,大多是善男信女。
繁華的泉州城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他們稱泉州為 "燈城",因為這裏夜夜燈火通明。
在泉州生活的外國商人帶來了他們自己的習慣和信仰。在泉州城,清真寺裏的禮拜聲劃破寧靜,摩尼教的聖火熊熊燃燒,基督教堂裏的祈禱虔誠而平靜,佛教寺廟裏傳出梵音誦經。它們沒有打擾道觀的香火,沒有阻擋天後廟的祭拜,更沒有阻擋書院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的朗朗讀書聲。
宋元時期的泉州達到了壹種微妙的和諧。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壹個安息之地。幾乎與此同時,西方正經歷著十字軍東征--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宗教戰爭。而在泉州人的字典裏,幾乎沒有 "分裂 "和 "誤解 "這兩個詞。
多樣性是創造力的沃土。泉州人敢為人先,甚至有點 "不走尋常路"。
李贄十二歲就著書駁斥孔子的言行。壹生著述頗豐,但名為 "著書",實為 "焚書",總要說些反正統的 "奇談怪論"。泉州能出李贄這樣離經叛道的大學者恐怕不是偶然的。
李贄的反叛,是不是城市的主流?是,也不是。
她選擇了天涯海角,追求商業利益的 "反叛 "自不必說。泉州政府也是特立獨行,將政策決議以榜文的形式張貼於城中,這種公開透明,在君主專制時代實屬罕見。南宋末年,泉州甚至出現過短暫的 "城邦自治"。當時,南宋政權瀕臨崩潰。蒙古人逼近泉州,泉州的官員、商人和士紳都在討論如何處置這座繁華的城市。
說到這裏,泉州作家蔡崇達曾這樣描述他的家鄉:
"在我居住的小鎮上,每個人都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鬼神,人與鬼神相依為命。我們還相信,鬼神和現世的人有壹樣的屬性,也會餓,也會吃得太多,也會太胖,然後也會心情不好,也會悶得慌......。--蔡崇達《皮囊》"
泉州人有恃無恐,不逾矩,敬畏神明,不像那群殺伐果斷、敢作敢為的商人和水手。另壹方面,他們又善於知足,因為富足,有盼頭。不會因為平庸而焦慮,更不會把腰纏萬貫當成炫耀的資本。
當然,這是壹座連 "靈魂 "都會發胖的城市。歷史的大悲大喜,並不是人生的終點。
4.閩南之根,煙火之鄉
泉州也是最世俗的地方,聽天由命是前提,是無所不為。閩地長期與山海隔絕,這裏的生活方式讓外來者充滿新奇。
泉州的壹天,從壹碗面線糊開始。這裏熱氣騰騰,仿佛連黎明都是在蒸騰的水汽中誕生的。
泉州是壹座值得用舌尖去感受的城市。蚵仔煎的焦香裏壹直帶著海的味道;土筍凍直接用海的鹹腥呈現最重的美食誘惑;同樣來自大海,石花凍的清甜是泉州人無法割舍的味覺記憶;還有流油糕,泉州人餐桌上最質樸、最多彩的存在;四果羹的出現,總能解去忐忑的渴,總能擊中壹種叫做 "鄉愁 "的東西。
"鄉愁",是泉州人最淳樸的情感,也是泉州人最純真的情感。"鄉愁",是泉州人最淳樸的情感,也是泉州人最純真的情感。
泉州值得驕傲的事情數不勝數,但細細想來,它們不過是日常生活的壹部分。
泉州有很多古建築,這當然是她今年申遺的最大優勢。它們看似陳舊甚至破敗,但這些被歲月沖刷過的城市印記,正是泉州在人們心目中的故鄉輪廓。
茶葉和瓷器曾讓中國的名字傳遍世界。在泉州,我們可以找到它們最傑出的代表。
鐵觀音的醇厚甘甜是它回味無窮的基石。裊裊茶香撫慰國人的同時,也漂洋過海,在海外幾乎成了烏龍茶的代名詞。
初見德化白瓷人,想必會驚詫於它潔白晶瑩的光澤。溫潤的白釉背後,不知是泉州工匠多少次的失敗與嘗試。
泉州的故事沒有講完。
清朝的壓抑早已成為過去。低調的泉州,改革開放前福建省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壹,如今已成為福建省的經濟龍頭。只要有壹線曙光,泉州人就知道生活還有希望。
那壹代泉州商人和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下海謀生的前輩壹樣,堅信 "愛拼才會贏",即使那個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已不復存在,泉州人也不會放過任何壹個機會。
此時,閩南人那種務實進取的品格,在泉州人身上展現到了極致。泉州人以家鄉為榮,同時也深知自己落後太多。泉州人不躺在光榮榜上睡大覺,放下身段,敢想敢幹。民營經濟開始在泉州大展拳腳。安踏、皮克、特步、七匹狼等耳熟能詳的品牌都出自泉州。
泉州是壹座用汗水和血淚鑄就的時間之城。特殊的經歷,也讓她透著別樣的溫情氣質。
泉州城是壹個人壹生必去的城市。無論妳是為了與歷史擦肩而過,還是只想體驗泉州人的愜意與閑適。
參考文獻
1.蔡崇達:《皮囊》
2.陳功:《泉州文史資料第四輯-泉州建置沿革》
3.黃輝飛:《略論宋元時期市舶司制度及其對泉州海外貿易的影響》
4.林蔭宇、劉錫濤,《元代泉州港 "第壹大港 "聲譽考》
8. 邱建娜,《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
9:歷史維度與現實策略--從 "光明之城 "到 "東亞文化之都"》
9.宋元視野中的泉州與宗教****"
10.徐文彬:《思想家李贄的地理考--兼論明代中後期泉州的社會變遷》
11.葉朗,《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12.周忠建:《泉州港為何是東亞最重要的城市》
12.周忠建:《泉州港何以崛起於兩宋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