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暑的早期現象
1,先兆中暑的癥狀有:多汗、口渴、明顯乏力、四肢無力、頭暈、胸悶、惡心、註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等。體溫正常或略高,壹般不高於37.5℃。
2.輕度中暑有潮紅、胸悶、皮膚幹熱等。、或早期呼吸循環衰竭的癥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多汗、皮膚濕冷、體溫升至38℃以上、血壓下降、脈搏加快。
3、重度中暑除上述癥狀外,若出現昏厥或痙攣,或皮膚幹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說明中暑嚴重,應緊急處理,昏迷者應針刺任重、宣石穴。急救的同時,及時送醫院治療。
4.中暑的發病機理是人體受到外界環境熱原的影響,體內熱量無法通過正常的生理散熱達到熱平衡,導致體內熱量積聚,體溫升高。
5.熱痙攣的機理是在高溫環境下,人的散熱主要靠出汗。壹般認為壹個工作日出汗的最大生理極限是6L,但高溫下工人的出汗量可以在10L以上。汗液中大約含有0%的氯化鈉。3%~0、5%。所以出汗過多會造成水鹽流失過多,肌肉痙攣疼痛。
6.熱衰竭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人體對熱環境的不適應,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循環血量不足而虛脫;熱衰竭還會伴有大量出汗、失水和失鹽。
二、哪些人容易中暑?
1,喝水少的人
水分補充不足不利於身體排汗散熱。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飲並不能預防中暑,因為冷飲會使體內溫度驟降,夏天的熱量無法在體內散發,中暑的幾率增加壹倍。北京中醫藥大學營養學教授周建指出,熱茶實際上是解暑的法寶。這是因為喝熱茶可以促進毛孔張開,促進汗腺分泌,帶走體內的熱量。
2.不流汗的人
先天性汗腺不發達,或者使用止汗藥的人散熱功能不平衡,更容易中暑。比如吃含抗組胺藥的感冒藥,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排汗要靠副交感神經系統。壹旦被抑制,就會影響排汗功能;此外,如果使用鋰鹽或利尿劑,會大量排尿,身體容易缺水,也容易中暑。
3.好勝的人
壓力大、有強迫性人格、凡事力求成功的人,在夏季容易出現“情緒中暑”,尤其是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身體中暑和“情緒中暑”的比例會急劇上升。
4.患有腹瀉的人
腹瀉容易因失水過多而引起缺水,進而引起中暑。
5.缺乏睡眠的人
出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心臟輸出的血量足夠。經常熬夜或睡眠不足,通常心肺功能差,會影響排汗。
6.肥胖的人
胖人皮下脂肪厚,不太會散熱。
7.劇烈運動的人
運動加速了體內熱量的產生。運動量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越容易中暑。另外,肌肉大的人運動時產生的熱量比壹般人多,也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三、中暑所需的急救措施
處理機制
正常人相對穩定的體溫是產熱和散熱平衡的結果。中暑是因為環境濕熱,身體吸收和產生的熱量大於放出的熱量,所以體溫急劇上升,對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引起大面積器官功能障礙。
急救要幫助身體散熱降溫,然後根據中暑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或心血管系統疾病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
急救方法:
1.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通風、涼爽、幹燥的地方,如走廊或樹蔭下。
2、讓病人仰臥,解開衣領,脫去或松開外衣。如果衣服被汗水浸濕,應更換幹衣服,同時打開電風扇或空調(應避免直吹),盡快散熱。
3.用濕毛巾冷敷頭部、腋下和腹股溝,有條件的話用溫水擦拭全身,同時按摩皮膚和肌肉,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
4、神誌清醒的患者或已經消暑的患者,可飲用綠豆湯、淡鹽水,或服用任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膠囊)解暑。
5.如出現高熱、昏迷、驚厥等癥狀,患者應側臥,頭向後仰,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應立即撥打120向醫護人員求助,進行緊急救治。
四、防暑降溫的防護措施
出行避開烈日。夏天出門記得準備好防曬裝備。10-16最好不要在烈日下行走,因為此時陽光最強,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這個時候壹定要出門,壹定要做好防護,比如打傘、戴太陽帽、墨鏡,有條件的話最好塗防曬霜;準備大量的水和飲料。此外,在炎熱的夏季,可服用防暑降溫藥物,如十滴水、任丹、風油精等。必須放在手邊,以防緊急情況下使用。外出時,盡量選擇棉、麻、絲面料,少穿化纖服裝,避免大量出汗時散熱不及時,造成中暑。老年人、孕婦、慢性病患者,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炎熱的季節要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因為口渴已經說明身體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據氣溫每天喝1.5到2升水。出汗多的時候,可以適當補充壹些鹽水,彌補出汗流失的鹽分。此外,人體在夏季容易缺鉀,使人感到疲倦、乏力。含鉀茶是極好的夏季飲品。
夏季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杏、西瓜、瓜等。含水量為80-90%,可用於補充水分。此外,乳制品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能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
保持充足的睡眠,夏季晝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以放松大腦和身體系統,不僅有利於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睡覺的最佳時間是22: 00到23: 00,起床的最佳時間是5: 30到6: 30。睡覺時註意不要躺在空調出風口和電風扇下面,以免患上空調病和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