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口中所謂的副作用只是藥物不良反應。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在正常用藥劑量下,由於藥品質量問題或用藥不當而引起的有害反應,如藥品的副作用、毒性、過敏反應、致癌致畸作用等,有的是在藥品質量有問題或用藥不當的情況下發生的,有的是在質量檢驗合格、臨床正常用法用量的情況下可以發生的。這些不良反應有的是在藥品質量有問題或使用不當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有的是在藥品質量合格、臨床正常用法用量的情況下也會發生
據統計、生長激素臨床應用30多年來,總體使用非常安全,臨床偶見的副作用主要是頭痛、血糖異常、甲狀腺功能減退、關節水腫疼痛等,多在短期內或停藥後自行緩解。積累的數據表明,這些副作用不會對兒童造成終身傷害。此外,來自國內外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重組人生長激素藥物治療不會增加無腫瘤患者新發惡性腫瘤的風險,也沒有數據顯示會導致糖尿病、不孕不育等。
長期註射會產生依賴性?不要武斷下結論
壹般臨床醫生推薦使用生長激素的矮身材兒童,往往是由於自身不能分泌生長激素或分泌不足所致,部分性早熟患兒需要使用生長激素聯合治療。用藥需要經過專業醫生對孩子進行詳細檢查,明確診斷後,按照嚴格的適應癥進行規範治療,將外源性給予生長激素補充,劑量也是經過醫生嚴格控制,長期隨訪,監測生長情況和安全性,孩子的生長不是壹朝壹夕的事,需要堅持壹、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壹旦停藥,體內生長激素水平在3-6個月內會恢復到用藥前的狀態,相比治療期,生長速度短期內會有所下降,家長難免會產生孩子停藥不長個兒的錯覺。
胰島素和生長激素都是人體分泌的蛋白質激素,需要長期用藥是疾病治療的需要,而不是藥物依賴的需要,不能因為生長激素需要較長時間,就簡單地認為會產生藥物依賴,這是不科學的。如果停用生長激素後,孩子的生長速度在短期內減慢,那只是因為其遵循了自身原有的分泌狀態,需要繼續用藥才能達到滿意的身高。另外,有的孩子停藥後實現了追趕性生長,進入青春期後,由於自身生長激素並不缺乏,會有相對滿意的生長速度,這種情況需要因人而異,不能壹概而論。
判斷病情要有合理的醫學依據,同樣,醫生給孩子用藥也需要經過嚴格全面的臨床體檢和隨訪,結合診斷才能確定綜合的治療方案,所以對待壹種藥物要理性、辯證地看待,不能過分擔心使用生長激素藥物的副作用而產生懷疑,甚至堅決抵制、拒絕治療等。潘輝教授再次提醒:使用生長激素,壹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嚴格按照適應癥進行規範治療,孩子生長發育的時間段只有幾年,壹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就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