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印貿易快速發展
中印貿易始於1951,但長期以來,貿易規模很小,發展緩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印雙邊貿易發展迅速,年增長率超過30%。2005年,中國和印度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2006年是中印經貿關系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壹年。
2006年3月,中印高層舉行了中印經貿科技聯委會第七次會議,確定了落實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計劃的工作計劃,啟動了中印區域貿易安排聯合可行性研究,並同意建立討論印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工作機制。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印聯合聲明宣布,到2010年雙邊貿易額將達到400億美元,並提出了包括“確保雙邊關系全面發展”和“鞏固經貿往來”在內的10戰略,強調“中印全面經貿關系是兩國。
2006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2965438+4億美元增長到249億美元。目前,印度是中國第10大貿易夥伴。就總貿易密度而言,中國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根據印度學者的分析,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橡膠、陶瓷和玻璃制品;從印度進口的產品主要是鐵礦石、鉻礦、寶石和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近年來,印度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大量私營企業積極投資,計劃建設壹批公路、橋梁、鐵路、港口、電站等基礎設施。中印在承包工程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印投資合作也發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商務部核準或備案的中國對印度投資累計金額為17萬美元。投資領域主要有電子、通信、輕工等。同期,印度在華投資非金融項目256個,合同金額5.48億美元,實際投資654.38+7200萬美元。此外,中印之間商業往來頻繁,中印在資源和技術方面的合作潛力巨大。
第二,快速發展的背後
隨著兩國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中印經貿合作中的諸多問題已成為制約兩國經貿關系進壹步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中印雙邊貿易摩擦日益突出、印度保護本國落後制造業以及設置高額貿易壁壘等方面。
1.中印雙邊貿易摩擦日益突出。
從65438年到0975年,印度開始建立反傾銷法律制度;1992,印度發起反傾銷調查第壹案。近年來,印度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導致其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並成為全球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最多的世貿組織成員。據WTO統計,從1995到2006年,印度發起了457起反傾銷調查,比排名第二的美國多22.5%。保障措施15件,比排名第二的約旦和智利多36.4%。1994之前,印度沒有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從1995到2006年,印度頻繁使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對來自中國的商品進行大規模貿易救濟調查,平均每年7.6起,遠遠超過美國和歐盟。此外,印度對華反傾銷調查的涉案金額逐漸增加,對中國外貿出口的影響越來越大。
雖然印度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印度對華反傾銷案件也越來越受關註,應訴率明顯上升,但仍低於對美國和歐盟反傾銷調查的應訴率。此外,印度反傾銷法中“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規定在形式上充滿隨意性,表現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界定模糊,正常價值的確定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涉及的中國企業如何申請市場經濟地位等核心問題的規定仍不可行。“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仍是困擾中國企業的重要因素,中國企業在印度反傾銷調查中勝訴的概率很低。
2.印度保護落後的制造業
中國的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全球的“中國制造”不僅在發達國家的制造商中引起了市場恐慌,也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直接的競爭壓力。目前印度的制造業還很落後,占三大產業總產值不到30%。制成品中,高科技產品不多,制成品質量普遍較差。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商品顯示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許多印度企業聲稱中國產品將對印度中小企業造成巨大沖擊,壹些印度人甚至稱之為“中國產品侵略”。壹些制造企業要求印度政府對中國產品啟動貿易救濟調查。
3.印度有很高的貿易壁壘。
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實施了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經濟增長戰略,並大幅降低了貿易壁壘,但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目前,印度的貿易壁壘居南亞之首。印度有許多常見商品被列入禁止/限制進口清單。違禁商品包括雞、蛋、石膏、石油氣、絲綢、府綢、斜紋、燈芯絨、漁網和棉織物。受進口限制的商品還包括鹽和化肥。目前,印度的整體關稅水平仍然很高。印度的海關稅率分為四檔:5%,15%,25%,35% * * *。近年來,印度政府采取了壹些措施,逐步降低總體關稅稅率,力爭在近幾年內降低到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即平均關稅不超過20%,峰值關稅不超過30%。但除了關稅,印度進口商壹般還要支付附加稅、增值稅、預期所得稅、調節稅、基礎設施建設費、進口許可費等進口費用。比如對我國出口優勢較強的空調和冰箱征收42.5%和30%的附加稅。因此,印度目前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仍然很高,阻礙了中國商品的進壹步出口。
4.中印貿易競爭激烈。
中印貿易結構既有互補性又有競爭性,從各自對外經濟的整體結構來看,競爭性大於互補性。首先,從貿易對象國分布來看,兩國都以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為主要外貿合作對象,這種外貿夥伴結構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其次,從兩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來看,既有互補性,又有競爭性。目前,印度的反傾銷調查主要集中在化工/石化、醫藥、紡織品、鋼鐵和其他金屬、消費品等方面。就這些行業而言,中印兩國技術水平和產品結構較為接近,容易形成競爭,中國在這些行業的出口企業容易成為印度反傾銷調查的對象。
出口方面,印度傳統出口商品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50的7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而中國現在主要出口制成品。因此,在占印度出口總額20%左右的初級產品出口上,中印具有互補性,而在占印度出口總額近80%的制成品出口上,整體競爭力大於互補性。進口方面,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占印度進口總額的70% ~ 75%。這些商品壹部分來自西方發達國家,但更多的來自其他市場(如東歐、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中國出口的很多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都需要印度進口,可以互補。
三、中印經貿關系的發展前景
1.建立中印貿易區有其自然條件。
2006年7月6日,中印已重新開放連接西藏和印度錫金段的乃堆拉山口邊境貿易通道,恢復中斷40多年的兩國邊境貿易。其意義不僅在於擴大雙邊貿易,還在於幫助兩個大國建立良好的雙邊關系,從而使中印建立自由貿易區成為可能。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了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雙方將於2010年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印度也註意到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印度計劃在2015之前完成與東亞鄰國的自由貿易路線圖。由於中國和印度都是世貿組織成員,在經貿合作中可以遵循自由貿易和公平原則。同時,兩國地緣相近,具有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天然條件。
2.中國和印度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有相互依存的要求。
中國和印度都在國際分工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突破點,都加入了全球供應鏈。中國占全球7.5萬億美元出口市場的5.9%,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占全球1.7萬億美元服務出口市場的1.6%,被外界形容為“世界辦公室”。然而,中國和印度仍處於國際價值鏈的低端。中國承接低端制造業,印度承接低端服務業。美國斯坦福大學有學者預測,中國每出口1美元,只有30美分的附加值是國內生產,20美分是利潤和折舊。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研究,過去轉移到印度的每65,438+0美元的服務,印度獲得33美分的凈利潤,這是以政府稅收的形式出現的。中國和印度都已經意識到,僅僅把產品生產在制造業鏈條上進行分工,把壹些分解的服務放在服務業中,很容易把自己鎖定在國際分工的低端,使得生產高度商業化,高度標準化,不可分割,利潤空間極其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