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過敏搶救流程
(1)立即停藥,平臥,保暖,給予氧氣吸入。
(2)立即皮下註射 0.1%鹽酸腎上腺素 0.5~1 毫升,小兒酌減。如癥狀未緩解,每20~30分鐘皮下或靜脈註射0.5毫升。同時給予地塞米松 5 毫克靜脈註射,或氫化可的松 200~300 毫克加入 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註。
(3)抗組胺藥:如鹽酸異丙嗪 25 至 50 毫克或苯海拉明 40 毫克肌肉註射。
(4)針灸療法:如服用人中、內關等。
(5)非糖尿病患者用5%葡萄糖,建兩條輸液通路,經上述治療病情無好轉,血壓不恢復,需擴充血容量時,可用葡萄糖酸酐。必要時可用降壓藥,如多巴胺、阿拉明(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
(6)呼吸抑制 可選用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剎米(氯胺酮)、山梗萊堿(洛貝林)等。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或氣管切開。
(7)心臟驟停,心內註射強心劑,並進行胸外按壓。
(8) 肌肉張力減低或麻痹時,皮下註射新斯的明 0.5-1 毫克。
(9)胃腸道痙攣、嘔吐者可用654?2註入液體靜脈註射。
在搶救的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如意識狀態、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尿量及全身情況,根據病情變化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藥物過敏的幾種特殊反應類型
(1)短銻皮炎 這是我國50年代使用酒石酸銻鉀靜脈註射短期治療日本血吸蟲病時所見到的壹種輕型中毒性皮炎。其特點是發病率高,壹般在 30%~40%,有的可高達 60%~70%。潛伏期短,均在開始治療後 2~3 天內發病。全部在銻用量為 0.3 克後出疹。④夏季多見。⑤皮疹對稱分布於面部、頸部、手背及手指伸側,偶見於胸腹部,形似痱子,密集但不融合,有輕度炎癥反應,自覺微癢或灼熱感,部分病例有發熱等全身癥狀。(6)病程有自限性,即使不停藥,大部分皮疹也會在 3-5 天內消失,伴有糠皮樣脫屑。(7) 偶有復發,需再治療。沒有並發癥或後遺癥。組織化學檢查顯示,皮疹和正常皮膚的銻含量沒有差異(均約為 2.5g/dl)。組織病理學與接觸性皮炎相似,但無特異性。
(2)乳頭狀增生由長期使用左碘、溴等引起,潛伏期常為壹個月左右,對癥治療後逐漸消退,整個過程約3周。
(3)紅斑狼瘡樣反應 自60年代初發現肼苯噠嗪(hydralazine)可引起紅斑狼瘡樣反應以來、至今已知有 50 多種藥物,如青黴素、普魯卡因胺、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幽門螺桿菌、潑他酮、甲基硫脲嘧啶、利血平、米氮平和口服避孕藥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反應。臨床表現包括多關節痛、肌痛、多發性硬化、肺部癥狀、發熱、肝脾腫大和淋巴結腫大、四肢發紺和皮疹。但實驗室檢查抗雙鏈DNA抗體陰性,補體值正常;臨床癥狀輕微;很少發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侵犯;停藥後癥狀消退,與特發性紅斑狼瘡的表現不同。
(4)真菌病型反應 由於大量應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常引起機體內環境平衡紊亂和細菌菌群失調,出現真菌病例反應,表現為白色念珠菌、曲黴菌或皮癬菌感染,前兩者可為胃腸道、肺或其他內臟感染,可同時累及多個臟器。生前服用過免疫抑制劑的人在屍檢時發現嚴重的全身真菌感染並不少見。值得註意的是,壹部分患有皮癬的人,由於應用了上述藥物,癬病皮損範圍變廣,不易治療,即使治愈也容易復發,造成癬病防治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