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全市現轄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紫陽縣、嵐臯縣、旬陽縣、鎮坪縣、平利縣、白河縣10個縣(區)和省級安康生物科技產業園區。2004 年末,全市總人口為 295 萬人,人口密度為 124 人/平方公裏,其中農業人口 254 萬人。人口密度為 124 人/平方公裏,其中農業人口 254 萬,占總人口的 87%。全市現有23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1%,回族占0.79%,滿、蒙、白、侗、壯、東鄉等21個民族占0.10%。
【氣候特征】
全市土地面積3529.4萬畝,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現有耕地760萬畝。全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 15.5℃,年降雨量 800-1100 毫米。日照時數 1600-2000 小時,無霜期約 210-270 天。南北過渡帶的地理位置,使我市資源豐富,呈現南北特色,特別是生物、水電、礦產三大資源獨具特色。
【歷史沿革與城市建設】
安康市歷史悠久,人類歷史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安康夏代屬涼州,商、周時初入庸國封地,稱 "上庸",後屬楚國、秦國。秦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 312 年),在今安康市北初置漢中郡西城縣,後幾經變更,改縣為郡,從此安康市成為陜西省版圖的組成部分。漢承秦制,在安康郡置漢中郡,下轄五縣。東漢建武六年(公元 30 年),郡治遷漢中南鄭縣。公元 215 年,曹操攻占漢中,將漢中郡東部(即安康城)劃入西城郡。隸屬漢中郡的西城縣在西漢之前壹直是漢中郡的治所。從此,安康稱西城縣。自此,標誌著安康市的開始。曹魏、西晉置魏興郡,轄七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為安置巴山壹帶流民,取 "萬年豐樂,太平盛世 "之意,改安陽縣為安康縣,"安康 "始稱於此。西魏武帝三年(公元554年)置 "金州",因月河川道出糠金以金州名之。宋、元、明、清仍設錦州。明萬歷十壹年(1583 年)洪水過州,築新城改名興安州,乾隆年間(1783 年)升州為府。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陜西省人民政府安康專員公署,1979年改為安康地區行政公署,2001年撤地建市,成立安康市人民政府。
【生物資源】
秦巴山區是我國生物資源的基因庫,生物資源極為豐富,素有南北大都市之稱。全市有生物物種3300多種,栽培作物60多種,動物430多種,居全省之首。各類樹木2157種,其中連天樹、香樺、七葉樹、楸樹、楓香樹、黃楊、紅豆杉、銀杏、紅豆杉、三尖杉、香樟、楠木、檀香等為中國珍稀或特有,其中產於鎮平縣的珙桐(又稱鴿子樹)被譽為250萬年前的活化石,為世界珍稀樹種。全市****,有野生動物430種,其中鳥類296種,獸類98種,兩棲爬行類36種,魚類80余種,其中34種列為國家保護珍稀動物。有中藥材 1290 多種,其中國家掛牌收購的有 600 多種,蠶繭、黨參、茶葉、漆器、厚樸、麝香、桐油、木耳、杜仲、板栗、生姜、黃連、苧麻等傳統大宗林特產品產量居陜西之首,漆器產量享譽全國。本世紀80年代以來,安康市茶葉發展形成產業,新開發的多種名茶暢銷全國,居西北之首,"富硒茶 "已成為企業品牌和安康茶文化傳播中國的代名詞。安康也是陜西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絲綢基地,蠶繭產量占全省的80%以上,以赤黴素、皂素、小檗堿為主的藥用資源開發已形成壹定規模的產業群。
【水力資源】
安康境內河流密布,水資源十分豐富,水資源總量占全省的59.5%,人均占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全省的2.6倍。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長江第壹大支流漢江在境內流長340公裏,流域面積2.34萬平方公裏。
【礦產資源】
安康市地處秦巴山區,屬秦嶺褶皺系南側的揚子準地臺北緣,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截至目前,全市已發現礦產65種,產地700余處。經過地質工作者多年的努力,探明儲量的礦產有31種,產地65處。其中,儲量大、品質優、市場前景好、開發潛力較大的特色礦產有以下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