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所采用的方法的科學性。理論上要站得住腳,同時又能反映評價對象的客觀實際。
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這樣才能使評價指標體系在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抓住評價對象的本質,有的放矢。
同時,評價指標體系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無論采用什麽樣的定性、定量方法,建立什麽樣的模型,都必須是客觀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最本質、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對客觀現實的抽象描述越清晰、越簡潔、越符合實際,科學性就越強。
(二)系統優化原則
評價對象必須由若幹指標來衡量,這些指標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的指標橫向聯系,體現不同側面的相互制約;有的指標縱向聯系,體現不同層次的相互包容。同時,同壹層次的指標之間盡量界限分明,避免相互之間有內在聯系的若幹組、若幹層次的指標體系,體現出較強的系統性。
1、指標數量和體系結構形式以系統優化為原則,即用較少的指標(數量少、層次少)較全面系統地反映評價對象的內容,既避免指標體系過於復雜,又避免選擇單壹因素,追求評價指標體系的整體最優或滿意。
2、評價指標體系要考慮到各方面的關系,由於同壹級指標之間存在制約關系,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考慮到各方面的指標。
3.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方法應采用系統分解法和層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將總指標分解為分指標,再將分指標分解為子分指標(通常指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形成指標體系的樹狀結構,使體系的各要素及其結構都能滿足系統優化的要求。系統優化的要求。也就是說,通過指標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合理的量化關系,體現上述關系的整合,實現評價指標體系整體功能的最優化,客觀全面地評價系統的產出。
(三)普遍可比性原則
普遍可比性是指不同時期、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即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1、縱向比較。即這壹時期的同壹對象與另壹時期的同壹對象進行比較。評價指標體系要具有普遍可比性,條件是指標體系和指標的各種參數的內涵和外延保持穩定,用來計算各指標相對值的參考值(標準值)不變。
2、橫向比較。既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找到***的相同點,根據***的相同點設計評價指標體系。針對各種具體情況,采取調整權重的辦法,綜合評價對象的狀況進行比較。對於性質相同的部門或個人,往往容易獲得可比指標。
(四)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指實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指標要簡化,方法要簡便。評價指標體系應簡約適度,評價方法的計算簡便易行,即評價指標體系不能設計得過於繁瑣,在基本保證評價結果客觀性、全面性的條件下,指標體系盡量簡化,減少或刪除壹些對評價結果影響輕微的指標。
2、數據要易於獲取。評價指標所需的數據要易於收集,無論是定性評價指標還是定量評價指標,其信息來源渠道必須可靠、易於獲取。否則,評價工作難度大或成本太高。
3、整體操作要規範。評價指標及其相應的計算方法、數據要規範化、標準化。
4、要嚴格控制數據的準確性。評價過程中可以實行質量控制,即對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加以控制。
(五)目標導向原則
考核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評定等次和優劣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激勵被考核對象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績效考核是管理工作控制的重要環節,利用 "黑箱"...>>
問題二:信用評價體系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信用評價體系設計的原則包括:系統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適用性原則、註重信用風險評估原則。
問題三:系統總體設計的含義是什麽? 系統設計工作應自上而下進行。首先設計整體結構,然後逐層設計,直至設計出各個模塊。總體設計主要是指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整個系統(子系統)的劃分、機械設備(包括軟硬設備)的配置、數據的存儲規則以及整個系統要實現的規劃等方面進行合理的安排。
壹、系統設計的任務
1.系統設計的概念
系統設計又稱物理設計,是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第二階段,系統設計通常可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第壹階段是總體設計,任務是設計出系統的框架和概貌,並向使用單位和有關部門的領導作出詳細的匯報和認可,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階段的DD詳細設計,這兩部分工作是相互聯系、需要交叉進行的,本章將這兩部分內容結合起來進行介紹。
系統設計是開發人員進行的工作,他們將系統設計階段得到的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轉換成目標系統的物理模型,這壹階段的工作成果DD系統設計規範是下壹階段系統實現工作的基礎。
2.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
系統設計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具體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1)總體設計
總體設計包括系統模塊結構設計和計算機物理系統配置設計。
系統模塊結構設計
系統模塊結構設計的任務是劃分子系統,然後確定子系統的模塊結構,繪制模塊結構圖。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考慮以下問題:
如何將系統劃分為若幹子系統;
每個子系統如何劃分為若幹模塊;
如何確定子系統和模塊之間需要傳輸的數據及其調用關系;
如何評估和改進模塊結構的質量。
計算機物理系統配置方案設計
在總體設計的同時,還要進行計算機物理系統具體配置方案的設計,解決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配置、通信網絡系統的配置、機房設備的配置等問題。計算機物理系統具體配置方案需經使用單位和牽頭部門同意後方可實施。
管理信息系統發展的大量經驗教訓表明,計算機軟硬件設備的選擇不能只看廣告或資料介紹,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最好對本單位應使用過的軟硬件設備的運行情況和優缺點進行了解,並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然後進行論證,最後寫出計算機物理系統配置方案報告。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單位都是先買電腦,再決定開發。這種不科學、盲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因為,計算機更新換代非常快,即在開發初期和在開發中後期系統實施階段購買計算機設備,價格會相差很大。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應該在系統的總體設計階段再具體設計計算機物理系統的配置方案。
(2)詳細設計
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第二步是詳細設計,主要是確定流程設計內各個模塊的詳細執行流程,包括局部數據組織、控制流程、每壹步的具體處理要求等,壹般來說,處理模塊的詳細設計難度已經較小,關鍵是用合適的方式描述各個模塊的執行過程。各模塊的執行過程,常用流程圖、問題分析圖、IPO圖和流程設計語言;除處理流程設計外,還有代碼設計、界面設計、數據庫設計、輸入輸出設計等。
(3)編制系統設計說明書
系統設計階段的成果是系統設計說明書,主要由模塊結構圖、模塊說明書等詳細設計內容組成.... >>
問題四:壹、什麽是評價指標體系,有什麽作用? 指標體系是指細化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教育價值的壹個綜合指標體系,分為:核心指標和特殊指標兩部分,其中核心指標***分為三級:壹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即具體指標項;1、壹級指標:a.教育特色;b.技術特色;c.媒體特色;d.輔助材料;2、二級指標:(1)、教育性特點 (1)、教育性特點:a.內容的正確性;b.內容的適用性;c.教學目標;d.教學過程 (2)、技術性特點:a.操作的可靠性;b.技術的易用性;c.操作的簡便性; (3)、媒體性特點:a.版面設計;b.信息的呈現方式; (4)、輔助材料:a.完整性;b.易讀性;c.可讀性;d.可操作性; (5)、規範性 3、三級指標標準化 3、三級子方案: (1) 教育特征 a. 教學內容的正確性 (a) 內容正確,無科學性錯誤; (b) 語言、文字和符號規範,無語法、拼寫、標點和用法錯誤; (c) 內容的表述符合統壹標準; (d) 內容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 b.教學內容的適用性 (a) 教學內容適用於用戶; (b) 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合理; (c) 教學材料典型; (e) 教學內容的表述充分、易懂; c. 教學目標 (a) 教學目標明確; d. 教學過程 (a) 教學內容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 e. 教學方法和手段 (a) 教學方法和手段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 f. 教學過程 (a) 教學過程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 g. 教學過程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a)內容組織結構合理; (b)內容能體現先進的教學思想和學習理論; (c)教學幫助信息清晰易懂; (d)軟件內容檢索查詢方便; (e)授權內容打印方便。(2) 技術特點 a. 運行可靠性 (a) 軟件運行可靠、穩定; (b) 對運行環境要求合理; (c) 軟件容錯性好 b. 技術易用性 (a) 易於安裝和裝卸; (b) 易於啟動,響應速度快; (c) 軟件運行無其他技術上的特殊要求 c. 技術易用性 (a) 易於安裝和裝卸; (b) 易於啟動,響應速度快; (c) 軟件運行無其他技術上的特殊要求。操作方便性 (a) 操作簡單,不要求用戶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技能; (b) 在整個軟件中操作具有規範性和壹致性; (c) 幫助信息可隨時調用,不影響系統工作; (d) 能夠隨機進入和退出相關界面; (e) 提示或錯誤信息友好、清晰、完整、易懂; (3) 媒體功能 a.版面設計 (a) 版面設計簡潔、美觀;(b) 整體風格協調、統壹;(c) 色彩搭配觀感舒適。 a. 信息呈現 (a) 內容集中、文字易讀、字體大小合適;(b) 有明確的導航策略;(c) 信息組織方式符合人的聯想;(d) 沒有濫用圖形圖像和動畫。(4) 輔助材料 a. 完整性 (a) 提供了使用說明、操作說明; (b) 提供了安裝和運行軟件的詳細說明 (c) 說明了軟件的使用對象和所需的能力水平 b. 規範性 (a) 材料的文字表述易於理解且有效 (b) 印刷材料清晰可讀 (c) 印刷文本無語法、拼寫、標點和用法錯誤。
問題五:如何評價大學生考核評價體系設計制度參差不齊,用處不大。有些專業課程安排很不合理。又要妳上課,又要考試,還納入獎學金評定。
問題六:如何設計績效考核體系 這個妳參考行業內做的好的,比如Nomestar,他們的考核體系妳看看
部門績效體系設計:吸收平衡計分卡、KPI指標體系的分解方法,以企業戰略為分解檔次,結合職能管理不易的特點,量化分解部門履行職責、重點工作和基礎建設的指標。
個人績效指標體系設計:采用KPI方法對部門績效進行分解,形成結果指標;同時結合企業戰略和文化要求形成激勵指標,並根據企業特點設計結果指標和激勵指標的權重。
問題七:如何判斷評價指標體系的合理性 評價指標體系是指由表征評價對象各方面特征及其相互聯系的多個指標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
合理性的判斷可采取以下方法:
壹是根據建立運用統計指標體系分析研究問題的目的、構建統計指標體系的原則來衡量構建的統計指標體系是否合理、科學;
二是要考慮計算選取的統計指標缺乏高度相關性(即.沒有明顯的重復);
三是所選統計指標的含義要明確,計算方法要清晰,數據要可得;
四是各層次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要清晰、準確。換句話說,只能用定性的方法來判斷。
為了使指標體系科學化、規範化,在構建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指標應具有壹定的邏輯關系,既要從不同側面反映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的主要特征和現狀,又要反映生態、經濟、社會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
(2)典型性原則。務必保證評價指標具有壹定的典型代表性,盡可能準確地反映特定區域--高西溝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變化的綜合特征,甚至在減少指標數量的情況下,便於數據計算,提高結果的可靠性。
(3)動態性原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互動發展,需要通過壹定時間尺度的指標來反映。因此,指標的選取應充分考慮西北典型區生態脫貧路徑研究的動態變化特點,應收集若幹年的變化值。
(4)簡明科學性原則。各指標體系的設計和評價指標的選取必須遵循科學性原則,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高西溝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點和狀況,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各指標之間的真實關系。
(5)可比性、可操作性、可量化原則。在指標的選取上,特別註意總體範圍的壹致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為區域決策和科學管理服務的,所選取的指標的計算量度和計算方法必須壹致和統壹,指標盡量簡單明了、微觀,便於收集,指標應具有較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此外,指標的選取還應考慮是否可以量化處理,以便於數學計算和分析。
(6)綜合性原則。生態、經濟、社會的互動 "共贏 "是生態經濟建設的最終目標,也是綜合評價的重點。在相應的評價層次上,綜合考慮影響環境、經濟、社會系統的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