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照射輻射病主要是由放射性核素內汙染引起的。放射性核素被吸收進入血液後,隨血液循環散布到各組織器官,對機體造成損害。該病通常是由於攝入的放射性汙染飲食經胃腸道進入人體、經呼吸道侵入人體以及正常皮膚和傷口引起的。
如何預防內照射
(壹)做好職業衛生培訓,認真學習貫徹放射衛生法規、法令,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二)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註意放射防護。
(三)對放射性工作場所要進行實時監測和預報。
(四)編制應急預案,確保應急設備齊全、有效,並有專人負責。
如何處理內照射
(壹)減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
1.脫離與放射性核素的接觸
2.皮膚和傷口去汙
可參照《人體體表放射性核素汙染去汙處理規範》(WSlT 186-1999)進行處理:
(1)人體體表放射性核素汙染去汙處理應遵循的原則:①應盡量去汙幹凈,但應避免去汙處理過度而損傷皮膚,以免促進人體對放射性核素的吸收。應盡量避免受汙染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擴散。(iii)對體表可能受到的汙染應及時測量,並盡可能確定汙染放射性核素的種類,及早采取去汙措施。(iv) 對人體體表創傷部位放射性核素汙染的處理應優先於對健康體表汙染的處理。⑤ 禁止使用促進放射性核素吸收的有機溶劑、濃度較大的酸堿溶劑和有刺激性的溶劑。
(2)健康體表放射性核素汙染的處理:①對可能汙染的體表進行仔細測量和記錄,確定放射性核素汙染的種類、核素和水平。用溫水加中性肥皂或洗滌劑沖洗或用軟毛刷子刷洗被汙染的皮膚,並按以下順序進行:先汙染輕的部位後汙染重的部位,從身體上部到下部,特別註意皮膚皺褶和空腔部位的清洗,反復2~3次。初步清洗後,對殘留汙染的部位,宜針對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汙染采取特殊的染色劑清洗。如稀土元素、鈈和超鈈元素汙染,可用 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酸性溶液(pH=3~5)或稀鹽酸溶液(pH=1);鈾汙染宜用 1.4% 碳酸氫鈉等滲溶液;難以去除的不明放射性核素汙染可使用 5% 次氯酸鈉溶液、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皂。DTPA)皂或 6.5%高錳酸鉀溶液刷洗或浸泡後,再用新配制的 5%亞硫酸氫鈉溶液(10%~20%鹽酸羥胺溶液)刷洗脫色。④眼睛或口腔汙染時,應用生理鹽水或 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鼻腔汙染時,可剪去鼻毛,然後用棉簽擦拭,必要時可向鼻咽部噴灑血管收縮劑,並用生理鹽水漱口。⑤剪去汙染的頭發,用濕紗布或對皮膚無刺激性的膠布覆蓋仍無法清除的局部汙染,以保護皮膚,避免汙染擴散。(6)為便於放射性核素汙染的洗消,可使用用於放射性核素外汙染洗消的 "體表洗消洗消包"。
(3)放射性核素汙染體表創面的處理:①盡快用蒸餾水或大量清水沖洗創面;以生理鹽水為佳,但切勿因等待等滲溶液而延誤。對於稀土元素、鈈或超鈈元素汙染的創面,宜用pH值等於3~5的弱酸性Ca-DTPA溶液沖洗。(ii) 必要時可在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進行傷口清創,以清除汙染物和異物。對於位於穿刺傷口深部的汙染物,可進行多維探查以確定其位置,以便清除。對於撕裂傷,應對傷口進行清創,每次進入傷口都應更換刀片,並測量汙染程度,以避免手術器械造成汙染擴散。對於嚴重的傷口汙染,應保留尿液樣本以進行放射性核素分析或全身測量。④ 對於鈈元素、超鈈元素和稀土元素及其他汙染,術中應使用 Ca-DTPA 1g 和 2% 利多卡因 10 ml 加入 100 ml 生理鹽水中進行沖洗;應保留所有取出的組織、紗布和初始沖洗液,以便取樣分析;對於鍶汙染的傷口,可在創傷部位撒上麥增鉀鹽;對於含有可轉移放射性核素的嚴重傷口汙染,可靜脈註射螯合劑。
要認真記錄體表汙染的測量值和去汙效果;對於嚴重的傷口汙染,尤其是含有劇毒放射性核素的汙染,需要長期隨訪觀察。
3.減少呼吸道吸收
用棉簽擦去鼻腔內的汙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部噴血管收縮劑,然後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鼻咽部。
4.減少胃腸道吸收
先口服漱口、催吐、洗胃,放射性核素人體3~4小時後可服用鎮靜劑或瀉藥。對某些放射性核素選用特殊的吸收阻滯劑。如137銫服鐵氰化鉀(普魯士藍);90鍶服褐藻黃質鈉;放射性碘汙染時服用穩定碘,成人壹次100mg(相當於碘化鉀130mg),在攝入放射性碘後立即服用保護效果最佳,最遲應在放射性碘進入人體6小時內服用。對於錒系核素和鑭系核素汙染口服適量氫氧化鋁凝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