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宜昌的歷史等

宜昌的歷史等

民俗文化

歷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發祥地。這裏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屈原好的使者——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這片神奇的土地,記錄了無數古往今來的歷史名人。古城周圍山川形勝天下稱奇,歷朝歷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詩人、學者先後來過宜昌。他們無不陶醉於此,留連於斯。自唐宋以來,這裏因地理位置偏遠,又成為朝廷作安置處罰官史的地方,遭貶而來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壹些不明不白被貶謫的文人學士。他們各自的經歷和苦吟而出的無數詩文,又給這裏留下壹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貶官文化史”。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神滅論》的作者範縝,仕齊任宜都(宜昌古稱)太守。在任期間,壹方面廢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壹方面鼓勵民眾勤於農事,安居樂業。政績斐然,為民稱頌。1600年前,東晉人袁崧在這裏考察山川形貌,寫下了對古代文壇頗有影響的《宜都記》,被現代學者錢鐘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我國最早獨立成篇的山水記。至唐代,大詩人李白成長於四川,雖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還是三次歷三峽之險,而且縱情吟唱三峽之美。“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離蜀出峽,曾在夷陵(宜昌古稱)小住。住了多久?《郢門(即荊門)秋懷》壹詩說:“郢門壹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說是歷史上最先對江水出峽、險夷交替景象的生動描繪。除了李白,杜甫與三峽更有壹段詩緣。他在夔州壹住就將近兩年,寫出了《白帝城最高樓》、《八陣圖》、《詠懷古跡》、《登高》、《秋興》等詩作400余首,可算是創作上的大豐收,他在夔州居住過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遺址尚存。公元768年春,杜甫離夔州東下,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禦長史津亭留宴》壹詩以記其事。他還遊覽了附近的山川,所寫《虎牙行》壹詩,生動地描述了虎牙(在宜昌境內)的險峻形勢。唐元和十三年(818),詩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升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與弟白行簡壹同赴任。恰巧另壹位詩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鎮,由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徙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出峽東下。三人於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於夷陵(宜昌古稱),便乘舟同遊江上。他們在上牢溪上岸尋幽時,發現巖壁間有壹奇洞,便入洞飲酒敘懷,通宵不寐。言末盡意,又各賦古調詩二十韻。為記其事,白居易特作《三遊洞序》,詩與文均抄寫在洞壁上。今詩已失傳,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遊洞序》碑。三遊洞即由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遊覽勝地。同時期的唐代“茶聖”、著名學者陸羽,不僅是我國最早的茶葉專家,而且也善詩文,平生著述不下五十卷。他考察栽培茶樹及水質情況,走遍了全國山川。峽州(宜昌古稱)本茶葉故鄉之壹,峽江兩岸當然也留下他的足跡。他將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計二十種,而鑒別西陵峽口蛤蟆泉水為第四品,故蛤蟆泉號稱天下第四泉。又鑒別香溪水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稱。在他的專著《茶經》中還記載有: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對峽州茶葉也評價甚高:“山南,以峽州上”。至宋景祐三年,壹代文宗歐陽修坐貶夷陵縣令。他在此任縣令時,體察民情,教民建瓦屋,增城柵,辟南北之街,作市門市區。還用他那支妙筆,為我們記述了北宋時期古城的市貌風情。“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畫圖誇”便出自歐陽修之手。他在任約壹年時間,留下了《與尹師魯書》、《峽州至喜亭記》、《祭桓候文》、《黃楊樹子公賦》、《夷陵九詠》等詩五十余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歷史的重要資料。三遊洞巖壁上,還保留歐陽修親筆題刻壹處。為紀念這位文學大師,明代在夷陵城(今宜昌城)東修建了“六壹堂”,現有跡可導。近年,宜昌文化部門在三遊洞附近山頭,修建了仿古建築“至喜亭”,並在亭中豎立了新鐫刻的《峽州至喜亭記》碑。到宋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與兒子蘇軾、蘇轍,從故鄉眉州(今四川眉山縣)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受任。途經三峽,對峽中風物多有吟誦。到夷陵(宜昌古稱)後,“三蘇”同遊了三遊洞,在洞中各賦詩壹首寫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稱作“後三遊”。蘇軾過三峽,還留存《入峽》、《出峽》、《至喜堂》、《黃陵廟》、《峽州甘泉》等詩篇。此外,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被貶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間,曾於紹聖二年、靖國元年三次到峽州(宜昌)遊覽三遊洞,並題名洞壁,書寫了《三遊洞序》。惜所書《三遊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還殘留他的手跡壹處。黃庭堅還在四川萬縣留下了寶貴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記》,有關於三峽風流的記述,也描繪了三遊洞的奇觀。到了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中年曾至川陜壹帶,經歷了壹段時間的軍旅生活。在這裏,他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初發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記》中,對夷陵古城名勝作了生動的描繪。孝宗乾道六年(1170)入蜀時道經三峽,寫了不少詩文。在三遊洞遊覽時,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覺得很甜美,便寫了壹首七律詩記述這件事,在詩中贊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於是便留下了“陸遊泉”這個名勝。明清時代,宜昌古城內讀書之風甚濃,隨著社會穩定,加之讀書人中湧現出劉壹儒、王篆、趙勉、顧嘉衡、王世恩等壹批學業有成的人物。城內相繼興建起爾雅書院、墨池書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為鄂西學子們向往的地方。宜昌城內現殘存欲傾的青灰色磚木結構建築物,大多是這壹時期所建。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雖然大多只剩斷壁殘墻,但當年的飛檐翹角,仍古樸典雅依稀可辯。時人把每棟這樣的宅院門庭稱之為“朝門”。壹座朝門宅院內有五、六道門坎,各家門梁柱上的雕畫十分講究,門口兩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鋪著整齊的青石板,使整個街巷顯得十分幽深、恬靜。從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築特色。

  • 上一篇:新人在婚禮上崇拜的禮儀。
  • 下一篇:幼兒園兒童的知識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