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平凡的崗位--吊車司機;夠單調的工作--把貨物從碼頭吊上車、船,或從
車、船吊到碼頭。30個春秋就這樣悄然離去。然而,人們說,30年來,從這個
平凡的作業平臺上他堅持流淌出來的,不是單調的音符,而是壹曲曲美妙的樂章。
他是青島港的起重機司機,壹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橋吊專家,壹個壹年內兩次刷新
世界集裝箱裝卸新紀錄的人--許振超。
"幹活不能光用勁,還要動腦子;幹壹行,就要愛壹行,精壹行"。
1974年,許振超初中畢業,成為青島港的壹名碼頭工人。他操作的是當時最先進的
起重機械--門機。徐振超刻苦鉆研,七天就學會了,是工人中第壹個獨立操作的
。
然而,會開容易開好難。師傅開門時,鉤頭升降平穩,鋼絲繩走 "壹條線";
到了徐振超手上,鉤頭穩不住,鋼絲繩直晃動。特別是礦石裝車作業,壹鉤貨下來,灑在車廂外的比灑進車廂裏的還多。看到工人們忙著用鐵鍬清理,許振超十分愧疚。
還有,裝礦石的火車裝得多,工人要花很大力氣才能撿得多;裝得少,損失的噸數,貨主不幹。
為了盡快掌握這門技術,每次作業完畢,別人休息了,許振超還留在車上,練習停鉤、
穩鉤。四五個月後,他打開機門,鋼絲繩往上壹排,壹鉤礦石揚起,穩穩落下,
不多不少,剛好裝滿壹車皮。這壹手 "壹鉤準 "的絕技,很快被大家傳開了。
有壹次,許振超在幹散糧裝車作業時,發現糧食顆粒小,比較容易灑落。他便在工作之余,
吊上滿滿壹桶水,練習走鉤頭,直到練到鉤頭行進過程中水不灑出為止。然後去裝散裝糧食,壹抓
兩下,從船艙到車上,平穩順暢,壹氣呵成,這就是他的傑作--"壹鉤清"。許振超幹起活來幹凈利索
這樣,裝卸人的二次勞動就大大減少了,誰都願意跟他幹。
1984年,青島港成立集裝箱公司,許振超成為第壹批橋吊司機。徐振超也在
。橋吊作業有高低速減速帶,減速過早裝卸效率下降,減速過晚又影響貨物的安
全。於是,他拿來試驗臺反復試驗,終於成功地將減速帶調整到了最佳位置。
以前壹臺橋式起重機
壹小時起吊14、15箱,改造後可起吊近20箱,使作業效率提高了1/4。
有壹次,壹場大霧使整個碼頭裝卸作業被迫停止,直到中午大霧仍未消散。貨輪船長
急忙找到許振超,要求立即卸箱。本來,船上裝的全是冷藏集裝箱,不料
供電故障,如不卸貨,壹旦箱內溫度升高貨物變質,損失就是幾百萬元。
壹臺橋吊有十幾層那麽高,而集裝箱吊裝有四個鎖孔,每個不過壹塊肥皂大
小。司機在40多米高的橋式起重機上,要讓重達十幾噸的吊具的四個爪子準確無誤地插入集裝箱的鎖孔裏,在好天氣裏操作都不那麽容易,更何況是大霧天氣。
藝高人膽大。許振超壹口答應下來。他在船上、岸上各安排了兩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
機,通過對講機隨時報告集裝箱的位置,他登上橋吊,小心翼翼地操作著。隨著船上、岸上清晰的
報數聲,每壹個箱子都被鉤到位,順利卸下。徐振超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嫻熟的
技能,突破了霧天作業的禁區,為客戶挽回了巨額損失。
1991 年,徐振超擔任橋吊隊隊長。在工作中,他發現60%的橋吊故障是吊具故障
而故障的主要原因是吊具在起落速度過快時與集裝箱發生碰撞。他建議,
這種操作不僅橋吊容易出故障,對貨物也不安全,壹定要做到穩妥操作。
司機們聽得炸了窩。"集裝箱是鐵,船是鐵,拖車也是鐵,這集裝箱裝卸就
是鐵碰鐵,怎麽能不響呢?"說出口理很難,沒說出口理更難:橋吊班組實行
是計件工資,多吊壹箱多掙壹箱的錢。搞無聲操作,輕拿輕放,豈不是明顯降低了速度
度,減少了收入?
許振超沒有多解釋,自己練起手來。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與吊具垂直升降
之間的角度,操作時眼睛對著集裝箱邊緣掃視,瞄準船箱位置壹點,手握操縱桿速度跟
入垂線尋找。瞄準眼睛,就能準確定位,又輕又穩。然後,他寫出專題作業,親自
培訓骨幹,在全隊推廣,以事實服人。就這樣,"無聲作業 "成了許振超的得意之作,成了青島港的獨特創造。
1997年11月,老港區要運輸壹批化學有毒危險品。這種貨種壹旦發生碰撞,很可能
引發惡性事故。為了確保安全,碼頭、鐵路沿線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隊員,穿上防化服全
行戒嚴。船靠岸後,在許振超的指揮下,練了壹手 "無聲操作 "的橋吊司機全部精
心操作,壹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被無聲地卸下,又無聲地裝上火車。船東代表感慨地說
"妳們的操作簡直是'行雲流水',太了不起了!"
"我們當不了科學家,但我們可以當能工巧匠"。
當了隊長的許振超,除了開好自己的橋吊,還想幹更多的事。
有壹次,隊裏的壹臺橋吊控制系統出了故障,請國外廠家的工程師來修。專家幹了
12天,壹下子掙了4.3萬元。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許振超。他想,如果自己能修好,這筆錢
不就省了嗎?
然而,橋式起重機的結構非常復雜,涉及電力牽引、自動控制等六大學科,是學起重機械
專業的大學生至少要兩三年才能處理壹般故障。許振超只有初中文化,但為了
攻克這門技術,他像著了魔壹樣癡心鉆研,終於發現所有的技術難點都集中在壹塊控制系統的
策略模板上,而這恰恰是國外廠家為保護尖端技術--不僅不提供電路模板圖紙,甚至連
最基本的數據都不提供。
最基本的數據也沒有。
許振超不信邪。每天下班後,他就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壹頭紮進自己的小屋。
壹本書大小的模板,壹面密密麻麻鑲嵌著上千個電子元件,另壹面則是弧形的印制電路
路,這樣的模板在橋式起重機壹**** 20塊。為了分辨細如發絲、若隱若現的線條,許振超特地在
門上加了壹個玻璃支架,將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是100瓦的燈泡,通過強光使模板上的
隱形線條顯現出來,然後壹畫成圖。光是識別 2000 多個焊點就夠麻煩的了,
更麻煩的是要弄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系。壹個點前後左右可能有四條線,每條線又
延伸出兩條線,兩條再變成四條,多達20、30條線,每個點、每條線,徐震
超都要用萬用表試了壹遍又壹遍,壹條線往往要測試上百個電子元件,直到最後測試出壹條通
路來。這樣的細活,特別累眼睛,看累了,許振超就到冰箱裏拿出冰塊,壓縮壹
會。然後再做,每晚堅持做3個小時以上。
就這樣,許振超花了4年時間,壹****,倒排了12個電路模板,畫了兩尺多厚的電
路圖紙,終於攻克了技術難關。這套模板圖後來成了橋吊司機的技術手冊,成了綠
島港集裝箱橋吊排除故障、提高效率的 "利器"。有壹次,橋吊上的壹個核心模板壞了,徐振
超跑到電器店花8元錢買了壹個運控,換回來後橋吊就正常運轉了。
以前,換壹塊模板要花3萬元!
2000年,隊裏的6臺輪胎吊發動機到了大修的時候。許振超找到公司領導主動向
請求,把這個項目交給他組織技術骨幹完成,壹來鍛煉隊伍,二來節省開支。面對復雜的
維修工藝,他和課題組壹起邊實踐、邊研究,加班加點,提前完成了輪胎吊發動機的
大修。近年來,他主持的維修項目為青島港節約資金800多萬元。
許振超的維修技術是出了名的,公司獎勵他壹臺傳呼機,許振超的傳呼機壹天24小時
都開著,只要橋吊有故障,隨叫隨到,盡快修復。
掌握了橋吊維修技術,徐振超仍不滿足。因為運行中的橋吊壹旦出現突發故障,如果
不能及時排除,對裝卸效率和船東的利益都會造成嚴重影響。許振超提出了壹個新目標--
"15分鐘排除故障"。他從解剖每壹個操作單元入手,不斷摸索,最終實現了心中有數,及時排除故障。目前,橋吊隊從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師現場排除,已縮短到15分鐘
以內。
"現代化生產說到底最需要團隊協作。就我壹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個
釘。"
2001年,青島市和青島港集團實施外貿集裝箱西移戰略,開工建設前灣集裝箱碼頭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直到 11 月下旬,橋吊安裝仍沒有大的進展。關鍵時刻,青島
島港集團總裁常德傳現場下達任命:許振超擔任橋吊安裝總指揮,年底前完成橋吊安裝。
接過任務,許振超做了兩件事:壹是打電話告訴愛人,從現在到年底壹個多月不能
回去,讓她放心;二是買了10箱方便面,往現場壹扔。
前灣碼頭還是壹片荒地,工地辦公室就設在工地上的壹個集裝箱裏。
天氣零下十幾攝氏度
,集裝箱裏外壹樣冷。每天早上盆裏的水都凍成壹堆冰,穿上工作鞋先要跺
幾分鐘。吃飯要到三裏外,錯過點只能幹啃方便面、涼饅頭;睡覺就在集裝箱的壹角
鋪上硬紙殼外加壹件大衣。許振超壹發燒,幾天不退,身體就像斷了架子,走路都是飄的。
但晚上給家裏打電話還是那句話:"工程進展順利,我沒事"。
他的妻子徐錦文和女兒小雪放心不下,特意坐輪渡到碼頭看望許振超。只見他雙眼布滿血絲
,嘴角開裂。荒涼的前灣碼頭空蕩蕩的,只有兩個鐵皮集裝箱。其中壹個是許
振超的辦公室和臥室,裏面有三件 "家當":壹個電水壺、壹件軍大衣和壹塊紙板
殼。他的妻子含著淚說:"妳的身體怎麽受得了這樣的苦?"許振超笑著說:"做自己心裏喜歡
的事,就不覺得苦。"
經過40多天的艱苦奮戰,重1300噸、長150米、高75米的超大型橋吊終於矗立在前
灣寬闊的碼頭上。徐振超和他的工友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徐振超的風濕病加重了,左腿經常無力,走
不上路面。直到現在,每天晚上睡覺時,都要穿上厚厚的毛襪。
隨著港口西進戰略的順利推進,徐振超心中的壹個念頭越來越強烈:提高裝卸效率
率,創造集裝箱裝卸船的世界紀錄!
2003年4月27日,青島港新碼頭燈火通明,徐振超和工友們在 "地中海阿萊西
亞 "輪上開始了向世界裝卸紀錄的沖刺。20:20,320米長的船舷邊,8臺橋吊壹字排開,幾乎同時開啟,船上的8個集裝箱被橋吊裝載完畢。與此同時,船上的八個集裝箱被橋吊輕輕抓起,放到拖車上,載著集裝箱的大拖車駛過碼頭
。安裝在橋吊上的大鐘記錄下了這壹激動人心的時刻。4月28日淩晨2:47
分,經過6小時27分鐘的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許振超和他的朋友們
創造了每小時70.3個自然箱、每船339個自然箱的世界紀錄。5個月後,他
帶領團隊將每小時339個自然箱的紀錄提高到每小時381個自然箱。
青島港集裝箱 "10小時完成船舶保班 "這壹品牌,讓這壹紀錄擦得更加金光閃閃,"振
超效率 "聞名國際航運界!
而許振超總是謙虛地說:"裝卸效率是集體協作的結晶,現代化生產說到底最需要
團隊協作。光靠我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幾十年來,許振超創造了許多
絕活,也帶出了壹支會絕活、能創新的隊伍。如今,班組裏湧現出了許多像他壹樣的
裝卸專家,多名技術主管成功主持改造了多臺橋吊的電控,橋吊班組的維修班也有了起色
橋吊鋼絲繩的更換,大大縮短了更換鋼絲的時間--這個時間也為全國沿海港口最短。
更讓許振超和他的橋吊班興奮的是,"振超效率 "產生了巨大的名牌效應,青島港
在世界航運市場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壹年來,國內外許多世界著名的航運公司,主動尋求與青島港合作,紛紛上航線、增航班、增箱量,僅短短8個月,青島港就凈增
13條國際航線,實現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20萬標準箱,實現了24.3%的高速增長
。
200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20萬標準箱,實現24.3%的高速增長
。
當筆者在繁忙的青島港碼頭采訪許振超時,這位樸實的 "老碼頭 "指著海面上
熙熙攘攘的貨輪,說了壹句很樸實的話:"貨走得快,走得好,我們心裏才踏實。"
許振超的 "傑作"
新華網青島4月12日電(記者劉海民、林紅梅)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無法相信
許振超的 "無聲操作 "會如此神奇。在徐振超的 "無聲操作 "下,壹個個鐵制的大型集裝箱 "呱呱墜地"。大型集裝箱裝進鐵船或鐵車上,居然做到
以鐵碰鐵,沒有壹點聲響,外國船員表示 "匪夷所思",但中國碼頭工人許振超卻出神入化
般地做到了。
這是許振超的壹項 "絕活",其實,他之所以創造出這種操作方法,是因為它能最大
程度地減少集裝箱、船舶的磨損,特別是降低橋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實踐證明,
而且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有壹年,青島港老港區有壹批通過青島港卸貨的新疆阿拉山口出的化工有毒
危險品,這種貨物特別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發惡性事故。當時,鐵道部有關領導
和船東、貨主紛紛趕到碼頭。為了確保安全,碼頭、鐵路沿線都派出了武警和消防隊員。
沈著冷靜的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在關鍵時刻拿出了 "絕活"。只用了壹個半小時,4
0個集裝箱就無聲無息地從船上卸下,裝上火車。面對這輕松如 "行雲流水 "般的操作,緊張了許久的船東、貨主們爆發出陣陣歡呼。
許振超是壹位勇於創新的探索者,他的理解很簡單:我可以不是科學家,但可以有壹身
"絕活"。這些 "本領 "可以讓我成為時代和港灣需要的能工巧匠。
抱著這樣的信念,許振超的 "技術口袋 "裏 "大作 "越來越多。
"壹鉤 "是許振超上世紀70年代初創作開門器時的作品。集裝箱上有四個鎖孔,從幾十米高的橋式起重機上往下看,很難分辨,更不用說利用吊具在空中擺動放下,壹旦鎖孔對準
眼就能牢牢抓住集裝箱。但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就是做到了。許振超練就了
"壹鉤準 "的絕招,就是鉤頭提溜順,鋼絲繩走 "壹線"。他的大徒弟張先新操作起來
得心應手,輕松自如,壹鉤壹個準。他笑著說:"我是練了1年才練成的"。
"壹鉤網 "是許振超的又壹發明。在青島港開吊車的司機都知道 "四穩 "的口訣
:吊鉤在機艙內起動時要穩,旋轉時要穩,落鉤時要穩,變幅時要穩。
但要協調好這四個方面並不容易。尤其是落鉤,操作不好就會造成貨物灑落。怎樣才能讓貨物不
灑出來呢?許振超開始實踐,練了半年後,實現了吊具壹鉤下去,壹點不漏,他把這項技
術命名為 "壹鉤網"。抓糧時,吊具壹抓就有10噸重。要把這 10 噸糧食
準確地抓進 12.5 米長、2.7 米寬的車廂裏,並不容易。因為起重機的抓鬥寬3.4
米,比車廂還寬。徐振超反復練習,琢磨抓鬥口到底有多大,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尺寸
英寸。鐵路運糧,對裝車的標準要求很嚴格,糧食要在車廂裏打個尖,高出車廂80
厘米,碼頭工人叫起來 "龍骨"。打這個 "龍骨 "有難度,坡度要適當,坡面要平整,上面要鋪上
油氈,以免存糧下雨。許振超用他的 "壹鉤網 "解決了這些難題。
許振超發明的 "二停鉤 "現在被橋吊司機廣泛使用。他統計發現,橋
吊作業中最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環節是箱體帶墜。為了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他
要求橋吊隊的每個司機在起吊箱體時都要做到 "秒停鉤",即在箱體剛離地而快速落地的壹
個
瞬間,放慢速度,先觀察後落地,這樣雖然每次操作時間多了幾秒鐘,但杜絕了
隱患,最終提高了橋吊操作的安全性,在橋吊司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徐振超的另壹個特長叫 "無故障操作"。結合青島港的實際,許振超提出了
核心班倒班作業 "壹二三 "工作法。"壹 "是 "壹個目標":橋式起重 機呈現無故障運行;"二 "是 "兩個體系":所有保班作業,壹是技術主管晝夜值班制度,二是
呈現突發故障15分鐘排除制度;三是 "三個事先"。"三事先":對橋吊,技術主管在保班作業前要
先檢修壹次,事先掌握船舶技術資料、作業箱量,事先動員。實現了橋吊無故障運行的目標。之後,他們又在全國沿海港口率先實現了 "核心班輪
保全班100%"的目標。
工人們都說,許振超能想、會想,他創造的那些 "傑作 "的推廣,為青島港鑄就了新的優勢
,也帶動了工人們創新的興趣和熱情。
中國碼頭工人許振超團隊創造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林紅梅、劉海民)以中國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公司
徐振超為隊長的橋吊隊創造了碼頭每小時裝卸381自然箱的效率,近日被交通運輸部
認定為世界
最新紀錄。最新紀錄。
據交通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經交通部反復核實,並與世界權威機構溝通,確認2003年9月30日,許振超橋吊隊在接卸 "地中海阿萊西亞 "輪時,創造了每小時381個自然箱的集裝箱裝卸效率,創下了世界
新紀錄。
每小時 381 個自然箱的集裝箱裝卸效率創造了世界最高集裝箱裝卸效率的新紀錄。
2003年10月,世界著名航運雜誌《港口與碼頭》以特刊形式報道了許振超團隊創造的381箱世界紀錄。世界知名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公司致函青島港表示祝賀。
此外,2002年3月4日,徐振超帶領的橋吊隊在英國鐵行 "托米
輪 "貨物裝卸中,以每小時裝卸299.7個自然箱的效率,刷新了我國大
陸集裝箱裝卸最高紀錄。
2003年4月27日晚,許振超團隊在 "地中海熟悉號"
輪的貨物裝卸作業中,以每小時339個自然箱的單船效率,首次刷新了世界集裝箱裝卸最高紀錄
。 此前的紀錄
是香港現代貨箱碼頭於2001年2月1日創造的,單船效率為每小時336
個自然箱。
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以橋吊隊隊長許振超的名字將這壹世界效率
命名為 "振超效率"。青島港始建於1892年,是中國超億噸大港,2003年建成
集裝箱吞吐量居中國港口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