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豬丹毒怎麽治療 圖片

豬丹毒怎麽治療 圖片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豬的壹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病程多為急性敗血型或亞急性的疹塊型,轉為慢性的多發生關節炎、心內膜炎。主要侵害架子豬。

壹、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發生於豬,其它動物、人也可感染,稱為類丹毒,良性經過。壹年四季均可發生,炎熱多雨季節多發。病豬、帶菌豬是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經消化道,損傷皮膚,吸血昆蟲傳播。

二、臨床癥狀:潛伏期短的1天,長的7天。

急性型:常見,精神不振、體溫42—43℃不退,以突然爆發,死亡高。不食、嘔吐,結膜充血,糞便幹硬,附有粘液,小豬後期下痢。耳、頸、背皮膚潮紅、發紫。臨死前腋下、股內、腹內有不規則鮮紅色斑塊,指壓退色後而融合壹起。常於3—4天死亡。

亞急性型(疹塊型):病較輕,1—2天在身體不同部位,尤其胸側、背部、頸部至全身出現界限明顯,圓形、四邊形,有熱感的疹塊,俗稱“打火印”,指壓退色。疹塊突出皮膚2—3毫米,大小約1至數厘米,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幹枯後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嘔吐、體溫高,也有不少病豬在發病過程中,癥狀惡化而轉變為敗血型而死。病程約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亞急性型轉變而來,也有原發性,常見關節炎,關節腫大、變形、疼痛、跛行、僵直。潰瘍性或椰菜樣疣狀贅生性心內膜炎。心律不齊、呼吸困難、貧血。病程數周至數月。

三、病理變化

急性型豬丹毒腸粘膜發生炎性水腫,胃底、幽門部嚴重,小腸、十二指腸、回腸粘膜上有小出血點,體表皮膚出現紅斑,淋巴結腫大、充血,脾腫大呈櫻桃紅色或紫紅色,質松軟,包膜緊張,邊緣純圓,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濾胞的結構模糊。腎臟表面、切面可見針尖狀出血點,腫大。心包積水,心肌炎癥變化,肝充血,紅棕色。肺充血腫大。

疹塊型:以皮膚疹塊為特殊變化。

慢性型:潰瘍性心內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贅生物,瓣膜變厚,肺充血,腎梗塞,關節腫大,變形。

四、診斷

可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屍體檢查進行綜合診斷,豬丹毒病應註意與其他疾病特別是與豬瘟、豬肺疫、豬流行性感冒、豬弓形蟲病、李氏桿菌病作區別診斷。

必要時進行化驗室診斷,常用方法:采血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動物試驗、全血平板凝集試驗等。

五、防制

1、加強飼養管理、農貿市場、屠宰廠、交通運輸檢疫工作,對購入新豬隔離觀察21天,對圈、用具定期消毒。發生疫情隔離治療、消毒。未發病豬用青黴素註射,每日二次,3—4天為止,加強免疫。

2、預防免疫,種公、母豬每年春秋兩次進行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苗免疫。育肥豬60日齡時進行壹次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苗或豬三聯苗免疫壹次即可。

3、治療

對發病豬搶時間治療。

①青黴素每千克體重1萬單位靜註或四環素每千克體重5000—10000單位或康迪註射液0.1—0.2ml/千克體重,1日 2次。

②氨芐青黴素靜註或用鏈黴素或復方磺胺嘧啶鈉或潔黴素、泰樂菌素等治療。

  • 上一篇: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廢止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第二批)
  • 下一篇:卡西諾散簡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