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本治療方案
肝癌治療的目標,壹為根治;二為延長生存期;三為減輕痛苦。從治療角度結合國情,有幾個因素與治療息息相關;①肝功能代償情況;②腫瘤累及半肝還是全肝;③腫瘤大於還是小於5cm;④門靜脈主幹有無癌栓。對小肝癌而言,應爭取在較小的腫瘤時用治療,對大肝癌而言,應爭取在門靜脈主幹發生癌栓時作出診斷與治療。
對小於5cm的小肝癌,如肝功能代償,應力爭切除,左葉者可酌情作局部切除、肝段或亞肝段切除;右葉或肝門區部,有肝硬化者宜局部切除,無肝硬化者可酌情作局部切除或肝葉切除;對不能切除的小肝癌,術中可作患側肝動脈結紮(HAL)、肝動脈插管灌註藥物(HAI),酌情合並或不合並局部治療,如冷凍、激光、微波、無水乙醇瘤內註射(術後繼續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術中未作HAL者亦可術後作經皮穿刺肝動脈栓塞治療(TAE)。小肝癌伴肝功能失代償者宜作超聲導引無水乙醇註射,少數可謹慎試TAE。
大肝癌肝功能代償者,單側爭取作根治性切除,無法根治性切除者可選擇縮小後切除方案,術中或HAL+HAI,或作冷凍、激光、微波、無水乙醇,或酌情並用;如術前估計無切除可能,亦可進行TAE(反得多次)。經過姑息性外科和TAE後,以後還可酌情合並局部放射治療、放射免疫治療、生物反應調節劑(BRM)、中醫藥調理等。如肝瘤縮小到有切除可能時,則爭取二期切除。對大肝癌累及雙側肝者,亦可作姑息性外科(主要為HAL+HAI),或作TAE,以後合並放射免疫治療、BRM或中醫藥。大肝癌肝硬化功能失妳償乾極少數尚可謹慎試TAE,多數只宜用BRM、中藥或試用少量口服化療藥。
有門靜脈主幹癌栓者,小肝癌可試超聲導引無水乙醇註射,大者可試TAE,然後合並使用BRM和中醫藥治療。
有黃疸、腹水者通常只宜用BRM和中醫藥治療,但個別因肝門區單個腫瘤壓迫引起梗阻性黃疸而無腹水者,如肝功能代償,可試TAE或手術作HAL+HAI,極個別甚或因此縮小而獲得切除。
對根治性切除後亞臨床期復發或單個肺轉移竈,均宜積極行再切除,如不能或不適切除,可作各種局部治療。
對癌癥疼痛可采取相應止痛藥與中醫藥調理措施,以減輕病人痛苦。
臨床上由於絕大多數病人無手術指征,而有賴於藥物治療,中藥與化療是藥物治療的兩大支柱,而中醫藥的療效不遜於全身化療,並有特點。故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癌,效果最好,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癌是我國的獨創,是最常用的方法。
《中國腫瘤》邀請有關專家制訂的肝癌中西醫結合規範化方案如下:
T1N0M0,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或局部註射藥物以及長期中藥。
T2N0M0,手術,或放射或局部註射治療,結合長期中藥或免疫治療。
T3N0M0可視情況,予手術,或放療或介入治療並長期服中藥;其中,如為單個癌腫,直徑>8cm,可介入治療,再予放療或手術切除,並長期服中藥;如單個≥10cm,則先行介入治療,再放療,並服中藥。
T4N0M0則以中藥為主,或試放療或介入治療。
T1如肝門淋巴腫大,可予放射。
M1患者,亦可予手術、放療、介入治療或全身化療,並中藥,或單予中藥。
肝癌不論T、N、M屬何種情況,如肝功能異常,或肝硬化嚴重則均以中藥治療為主。如有黃疸、腹水、則亦以中藥為主,待黃疸、腹水控制後,再決定給予其他治療。
目前除根治性切除有可能根治肝癌外,尚無其他特效治療方法。近年來,研究表明,在尋找新的方法的同時,如能將舊的方法綜合應用得當,可收到意想不到之效,即1+1>2,如綜合當,則可能1+1<2甚或1+1=0。綜合治療與序貫治療原則上應使各種療法取長補短,或各自針對不同環節,或彌補另壹方法的副反應等,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情況而靈活掌握,以達到最大限度殺滅腫瘤,又最大限度保存機體(尤其是肝功能、免疫功能及造血功能)。在總體設計上還要註意攻補兼顧,既註重消滅腫瘤的辦法(如手術、放療、化療、導向治療等)又註重支持與調動機體抗病能力的辦法(如BRM、中藥扶正等)。
二、中醫治療
目前臨床確診的腫瘤,80%以上是中晚期,僅有少數病人適宜手術切除。而腫瘤為全身病變的局部表現,不僅手術切除後的病人需用中醫藥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則更需要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藥已成為治療肝癌的最基本、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湯釗猷教授指出中醫藥治療肝癌,其療效不遜於化療。
(壹)辨證分型治療
第三次全國中醫腫瘤學術會議資料(1988年11月)介紹"肝癌證治的基本點為祛邪不傷正,扶正以達邪,辨病選方遣藥須全面考慮。具體應用疏肝健脾、養陰益氣、清熱解毒、化痰軟堅、理氣活血等治則,能使部分肝癌患者基本消失,病情穩定,病竈縮小,同時還延長了生存期,使壹半以上患者1年生存率達28.98%,2年以上生存率達13.51%,少數病人生存期達到了3~6年以上。
唐代孫思邈指出:"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虛生百病。"推出化積鱉甲煎丸,以參、芪、膠、桂、姜及柴胡、黃芩,扶正固本,平調寒熱;鱉甲、蜂房、地虱、蜣螂,攻堅破積,以除虛熱;大黃、桃仁、丹皮、赤硝、芍藥、淩霄以活血化瘀;射幹、葶藶子、厚樸、半夏、石韋、瞿麥以理氣化濕。根據這壹組方原則,補虛以扶正,軟堅以攻積。基於筆者關於癌癥患者之虛以陽虛為主的認識,故宜在化積鱉甲煎丸基礎上酌加溫陽藥物,如炮附子、鹿茸、仙靈脾等藥組成肝癌基本方。再根據臨術具體病情分型論治,以輔助基本方之加減。
陳義文等老壹輩專家從化積鱉甲煎丸中化裁出內消腫瘤丸基本方,應用於腫瘤臨床,並隨證加減。我們與此相比只強調了溫陽扶正。
1.肝郁脾虛型(單純或無硬化型肝癌)
證見胸腹脹滿,食後脹悶更甚,胃納差,惡心,乏力,舌苔黃膩,脈弦細。用肝癌基本方輔以柴胡疏肝飲合參苓白術散或疏肝潰堅湯,疏肝解郁,溫陽健脾化濕。
2.肝熱血瘀型(即炎癥型肝癌)
證見發熱煩渴,脅下刺痛,黃疸加深,轉氨酶增高,齒齦出血,甚則便血,舌苔黃膩而幹,脈弦數。先用龍膽瀉肝湯、救肝敗毒散、黃連解毒湯等以清熱解毒。待熱退後,再以肝癌基本方加減應用。
3.肝腎陰虛型(即硬化型肝癌)
證見陰虛內熱,低熱不退,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動則出汗,胃納不佳,口幹津少,舌苔少,脈細無力。此為肝癌肝腎陽虛,發展至又明顯出現陰虛的時期。治療宜肝癌基本方輔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或青蒿鱉甲湯等。可酌減溫陽燥烈之藥物或劑量,酌加滋陰佐以清虛熱的藥物,以達到溫陽益氣、滋陰清熱。
肝區疼痛加川楝子、延胡索、黃郁金;惡心嘔吐者加陳皮、竹菇、半夏;黃疸加深加茵陳、桅子、郁金;腹脹加厚樸、大黃、大腹皮;便血或黑便加血余炭、茜草、仙鶴草、三七等。
我們以肝癌基本方為主,按以上分型論治,治療原發性肝癌,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輔以靜脈用華蟾素註射液、參麥註射液或參附註射液,療效更加明顯。
(二)肝癌辨證的現代研究
肝癌的癥狀,特別是中期後,變化甚多。傳統辨證,以其癌腫在肝,辨之為肝氣郁滯;以其為有形之塊,辨其為血瘀,以其有癌熱,辨其或為表證或為裏熱。治療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諸法,辨證不壹,治療各異,療效亦差。
於爾辛教授為主的專家組,根據1000多例原發性肝癌的臨床分析,發現肝癌的癥狀,依次為上腹疼痛、上腹捫及腫塊、上腹脹滿、乏力、胃納減退、惡心嘔吐、發熱腹瀉。據中醫分析,腹脹、乏力、胃納減退、惡心嘔吐、腹瀉都屬於"脾胃"證候。其中,肝區疼痛、上腹腫塊、發熱,壹般辨證判別差異較大,但均不作"脾胃"辨。筆者考查中醫文獻,發現後3種癥狀,亦應視作"脾胃"證候。如李東垣說:"脾病,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似痛也,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指出疼痛、腹塊確可因脾病而致。李東垣又說:"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以及"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可見發熱亦可因"脾胃"病而致。因此,筆者認為:雖然從西醫學診斷來看,癌原發在肝內而為肝癌,從中醫辨證來看,則屬?quot;脾胃"病,既不是肝病,也不是"血瘀"病。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被認為是壹種肝癌的前期病變,筆者發現,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有脾虛的表現。20世紀70年代,曾大規模地進行過甲胎蛋白普查以發現肝癌。當時,有壹部分檢測對象,甲胎蛋白已升高,但當時的影像診斷中未能發現肝區占位。這部分對象,在隨訪中,可以發現兩年內肝癌出現率在10%以上。我們用健脾法治療壹部分對象,該部分以後肝癌出現率可以顯著下降,在2.7%左右。
這樣,可以推斷在肝癌形成前,已有較長時期的"脾胃"病存在。由於"脾虛",可以引起氣滯,也可進壹步引起血瘀。又由於脾虛,可以引起濕阻,阻而化熱,成為濕熱。脾胃既病,又可形成胃熱。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步癌變。因此,從西醫診斷為肝癌,而從中醫辨證,病雖在肝,而其本在"脾"。
抓住"脾胃"病這個核心進行治療,就可能是治療肝癌的"本"。肝癌的整體治療,就可按這壹思路進行。調整了脾胃,也就調整了整體,不僅可以改善癥狀,也應該可以提高療效。
據上述思路和方法,筆者對228例大肝癌進行了治療,放射總量>20Gy組157例,按不同中醫辨證分析。即健脾理氣治療者92例,1年生存率為86.67%±3.58%,3年生存率為55.25%±6.96%,5年生存率為42.97%±11.98%,中位53.4個月。而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治療者65例,1年生存率為46.77%±6.34%,3年生存率為26.06%±6.85%,5年生存率為14.48%±7.19%,中位生存期為11.1個月。兩組差別十分明顯。各個癌腫者可以按照中醫觀點進行分析,明確他們各自的病"本"所在,辨證論治,作為整體治療。
脾虛則宜健脾,健脾宜溫陽健脾方才切中病機,故我們認為於爾辛教授辨肝癌根本病機為"脾虛"與癌腫病根本病機為"陽氣虛"並不矛盾,健脾理氣之法再註重加用溫陽之劑療效更好。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對荷瘤脾虛鼠的實驗觀察總結如下:消化道癌腫是我國的常見癌腫。消化道癌腫中,最常見的"證"是脾虛。
我們仿北京師大曾報告的方法,用大黃、芒硝等形成脾虛模型。荷瘤後,用健脾法治療。然後探索某些療效機制。
(1)脾虛鼠荷瘤以後,腫瘤的發展情況有這些特點:從移植到腫塊出現的"潛伏期"短,腫瘤發展快,宿主全身情況差,宿主的生存期短。無論是小鼠、大鼠或裸鼠;也不論是移植HAC、BERH-2或者人體肝細胞肝癌,都有上述情況。
(2)用健脾藥治療後,則"潛伏期"長,腫瘤發展慢,宿主全身情況好,宿主生存期長。與臨床所見相似。與未經治療者比,差異十分明顯。
(3)健脾藥對癌細胞周期有影響。使S期比例降低,細胞增殖指數降低。在病理上也有壹定改變。
(4)對免疫調節作用。使已下降的T細胞功能恢復並提高,使已激活的T抑制細胞功能下降,使NK細胞活性提高,在誘導LAK細胞時,降低rIL-2的用量而使LAK的活性提高。
(5)對脾虛荷瘤宿主的改變了的白蛋白/球蛋白、肝糖原、血液粘度等有恢復作用,有著整體的調節作用。
(6)與放療、化療合用,使對癌腫的控制最好,免疫功能恢復,宿主生存期最長,宿主全身情況恢復。
(7)以二乙基亞硝胺誘癌時,健脾藥物對誘癌過程有阻斷作用。還發現對誘癌中癌基因N-RAS的過量表達,能使之接近正常。
(8)還發現,脾虛小鼠,只有用健脾藥才能使之正常,並得以上結果。而清熱解毒藥,則使宿主更受損害,免疫功能更受抑制。
臨床實踐表明,偏用清熱解毒、破氣破血與瀉下之品,易誘發出血及肝昏迷。
總之,健脾理氣中藥對脾虛小鼠肝癌模型可提高免疫水平、保護肝功能、改善體內代謝水平,對肝癌細胞也有壹定影響;與放療、化療同用增效,並有助於阻斷癌變過程。這些實驗結果均與臨床結果相仿。從實驗角度證實了肝癌根本病機為脾虛,或者脾陽虛。並宜用健脾藥物,不能應用清熱解毒藥物治療。
(三)肝癌患者舌象與病機關系的研討
20世紀60年代,童國泉等發現原發性肝癌舌診特征-肝癭線,以後有關舌診的研究報道逐漸增多。唐辰龍等分析了100例肝癌舌質與臨床的聯系時發現,舌質正常者多見於肝癌早期,肝功能相對穩定,腫瘤範圍較小,合並肝硬化程度較輕,生存期較長,預後較好;紅瘀舌正相反。李乃民對肝癌患者舌象與病情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以舌邊兩側青紫和絳紫舌居多,並結合舌之瘀斑瘀點,條紋線隆起物及靜脈紆曲色變的多少和輕重,壹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癌的病變程度。青紫舌或絳紫舌者,肝臟腫瘤多數大於5cm,且易在肝內播散,手術切除率和和切除後AFP轉陰率低,易在短期內再發腫瘤常致死亡;舌質淡紅或僅舌邊紅赤者,肝瘤多數小於5cm,壹般無肝內播散,手術切除及術後AFP轉陰率高,術後再發時間長,且二次或三次手術機會亦多,其預後也較好。劉浩江等對103例原發性肝癌的舌象觀察表明,舌質以紅絳為多,淡白次之,淡紅更次之,深紅較少,舌苔以白膩為多,黃膩次之,薄白更次之,薄黃較少。有學者指出青紫舌的病理因素可能與門靜脈瘀血,血漿粘度增高或微循環瘀滯等有關。從中醫角度來講,則是寒與血瘀的表現。肝癌早期,舌象表現為舌質淡白或淡紅,舌苔表現為薄白或白膩。寒與血瘀表現不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寒與血瘀則逐漸從舌象上表現出來。
舌質青紫或紫絳,舌苔黃膩或薄黃。病情的發展與青紫舌表現程度呈正相關系。同樣經我們的治療,病情好轉,青紫舌現象亦減輕。對青紫舌等的表現,中醫認為是寒與血瘀,寒是根本,寒在此為陽氣虛,陽虛則寒,陽虛則氣不行,氣不行則血瘀,所以我們應用肝癌基本方加用溫陽藥物,治療肝癌是正確的,並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療效。我們在應用中觀察到,應用肝癌基本方加用溫陽藥物的患者,其青紫舌現象較輕,病情減輕;如停用溫陽藥物或應用清熱解毒類藥物,患者青紫舌現象加重,病情加重;反之,好轉。觀察舌象的變化,成為我們臨床指導用藥的壹項重要指標(比如根據舌象變化,可調整我們溫陽及活血藥物的種類及劑量),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四)專方驗方
1.肝癌按"癥瘕積聚"論治 以疏肝活血類藥物為主組方,主要適用於氣滯血瘀,腫塊明顯者。浙江省中醫院以柴胡、茯苓、赤芍、白芍、茜草、當歸、郁金、香附、蚤休、黃芩、莪術、瓜蔞、生鱉甲、虎杖、雲南白藥等組方,治療19例肝癌,生存12年者5例,2~4年者2例,4~5年者1例,5年以上者6例,平均生存時間為17.4個月。
2.柴胡12g,陳皮10g,杭菊9g,當歸9g,丹參10g,八月紮20g,紅花6g,茯苓12g,半枝蓮25g,三棱20g,虎杖30g,丹皮10g,蒲公英20g,龍葵20g,茵陳20g。氣虛加黨參、女貞子;陰虛加旱蓮草、生鱉甲、生龜甲、生地;肝痛加川楝子、乳香、沒藥;黃疸加梔子;腹脹加木香、厚樸;痞塊加白英;腹水加牽牛子、澤瀉、豬苓、半邊蓮、商陸。
3.莪術20g,九香蟲20g,柴胡10g,山慈菇20g,皂角刺10g,蚤休15g,枳殼12g,劉寄奴15g,生牡蠣20g,鱉甲15g,木香10g,陳皮10g,丹參15g,黨參15g,肌膚黃疸重用茵陳蒿、板藍根;肝區痛劇者加乳香、沒藥、元胡、郁金、白屈菜、川楝子、蘇木、徐長卿;機體衰竭者加白芍、生地、當歸、鱉甲、丹皮、山藥、生黃芪、旱蓮草、女貞子。
4.夏枯草30g,石見穿15g,莪術30g,丹參30g,潞黨參15g,馬鞭草15g,蚤休30g,三棱15g,虎杖15g,土鱉蟲15g。
加減:腹水加澤瀉、豬苓、車前子;肝區疼痛加元胡、降香、川楝子;低熱加地骨皮、銀柴胡、青蒿;高熱加寒水石、滑石、水牛角、生石膏。
(五)中成藥
1.腹復樂 由湖南中醫藥研究院潘敏求主任研制,主要成份是黨參、鱉甲、蚤休、沈香等多種中藥,有化瘀散結、理氣健脾、清熱解毒功能。對控制肝癌腫物、改善臨床癥狀取得良好療效,有效率達74.55%。
2.蟾龍粉 蟾酥10g,蜈蚣、兒茶各50g,白英、龍葵、山豆根、丹參、三七各500g。***為細末,每次1g口服,每日3次,用於肝癌熱結者。
3.復方木雞沖劑 由雲芝提取物、廣豆根等組成,對甲胎蛋白持續低度陽性者有轉陰作用,從而提示對肝癌有壹定預防作用,並用於慢性乙肝及早中期原發性肝癌。該藥的成分中含有核桃皮,對提高細胞免疫功能作用明顯。
4.斑蝥制劑 關於斑蝥對肝癌的治療作用研究頗多、斑蝥劑型也較多,如斑蝥素片、羥基斑蝥胺片、復方斑蝥片、復方斑蝥素膠囊、斑蝥素註射液、羥基斑蝥胺註射液等。有些劑型屬於中藥西制,有效成分已被提純,廣泛應用於臨床。
5.金龍膠囊 由鮮動物中藥研制的專門抗癌制劑,讓鮮藥在抗癌中發揮作用。這是李健生教授在中藥應用中的壹大特色。中藥鮮用在加工、炮制、保存、制劑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療效上也顯示了良好的作用。
6.蓮花片 主要成份是蚤休、半枝蓮、山慈菇、莪術、三七等。每片0.5g,每次6~8片,可連服數月至壹年。該藥在各地應用較久,適用於肝熱血瘀而正氣未衰的肝癌患者。
7.醒腦靜註射液 由郁金、冰片、桅子等成分組成。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醒神退熱,涼血活血,行氣止痛。對發熱、中樞神經系統疾患、肝昏迷、肝性腦病、中毒性腦病有壹定作用。該藥在肝癌患者治療中應用機會較多,例如癌性發熱、肝昏迷、凝血機制紊亂引起的出血、肝功能異常等均可試用本品,而且在腫瘤急診搶救中常可發揮作用。該藥有2/ml支、5ml/支、10ml/支等3種規格,可供肌內及靜脈給藥。壹般多用本品20ml加入5%葡萄糖註射液500ml中靜滴,每日1~2次。尚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
8.蟾酥註射液 每次6ml,每日1次,靜脈註射。連用5天休息2天為壹周期,4個周期為壹療程。適用於膈下積聚之肝癌腫塊型。
9.鴉膽子註射液 每次4ml,每日1次,肌內註射,30天為壹療程。適用於肝癌黃疸者。
(六)針灸及穴位註射
主穴:百合、雙側胃區(頭部皮針)、內關、三陰交。配穴:肝俞、腎俞、命門、阿是穴。將針刺入皮膚"得氣"後,將針輪流撚轉3次後即退針。穴位註射:取足三裏、大椎、阿是穴,將20%~50%胎盤註射液2~4ml註入,每次可註射總量為10~16ml,每日或隔日壹次,15次為壹療程,休息3~5天,再開始下壹療程,並配合中醫辨證治療。
取穴曲池、下巨虛,兩側交替。每次每穴註射維生素K34ml,針刺深約2~3cm,略作提插,得氣註藥,危重者每日2~3次,於每天上午6~9時陽陰經開穴時間作穴位註射,並配合其他治療,用於肝癌並發上消化道出血。
(七)外敷藥物治療
1.癌痛散 山柰、乳香、沒藥、大黃、梔子、白芷、黃芩各20g,小茴香、公丁香、赤芍、木香、黃柏各15g,蓖麻仁20粒。***研細末,加雞蛋清適量,和勻成糊狀,敷於散門穴,6~12小時換藥壹次,配合內服中藥湯劑。適用於肝癌疼痛者。
2.消腫止痛膏藥 龍膽草、鉛丹、冰片、公丁香、雄黃、細辛各15g,生南星20g,制乳沒、幹蟾皮、密陀僧各30g,大黃、姜黃各50g,煆寒水石60g。各為細末,和勻。用時酌取藥粉調入凡士林內,攤於紗布上,貼敷肝塊部位,隔日壹換。如局部出現丘疹或水皰則停止使用,待皮膚正常後再用。適用於腫塊疼痛者。
3.大黃、姜黃、黃柏、皮硝、芙蓉葉各50g,天花粉100g,雄黃30g,生南星、乳香、沒藥、冰片各20g。***研細末,和勻水調成厚糊狀,攤於油紙上,外敷肝區疼痛處,隔日壹次。
其他外治藥方還有許多,可參考有關書籍。
三、手術治療
(壹)外科在肝癌治療中的作用
手術治療是目前對早期肝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早期肝癌手術切除後,1年生存率達80%以上,5年生存率達50%以上。如在術後輔以中藥、化療或免疫治療,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另外,通過手術進行各種肝癌局部治療(如肝動脈結紮、術中肝動脈栓塞、術中瘤內無水乙醇或其他細胞毒藥物註射、液氮冷凍治療、高功率激光氣化、微波治療等),還可通過手術為術後綜合治療創造條件(如肝動脈插管供術後化療灌註、肝動脈內導向治療或栓塞治療,術中銀夾定位供術後準確局部放射治療等);對亞臨床期復發與轉移可予再切除。對綜合治療後縮小的肝癌行二期切除。肝癌並發癥包括急診的處理,有時也需手術配合。
(二)肝癌外科若幹概念的更新
1.傳統概念認為肝癌切除宜作規則性切除,但小肝癌的治療實踐表明,在伴肝硬化的情況下局部切除不僅明顯提高切除率,且明顯降低手術死亡率,並取得與肝葉切除相仿甚至更好的遠期療效。
2.過去認為根治性切除後,壹旦肝內復發不宜再手術,而近年來實踐提示,亞臨床期復發是再切除的良好對象,宜積極再切除。
3.傳統概念認為,切後壹旦有肺轉移即屬晚期,而目前認為單個肺轉移竈為再手術的良好形象。
4.傳統做法對不能切除肝癌視為"不治",即使腫瘤縮小亦不求進壹步切除,目前認為只要肝功能尚可,技術上有切除可能者,宜積極進行二期手術切除,其療效與小肝癌接近,即還有獲得根治的希望。
5.過去認為肝癌壹旦有黃疸即為手術禁忌,近年來發現肝門區肝癌壓迫導致梗阻性黃疸者,如余肝較好,應采取積極治療(如肝動脈結紮、插管化療、局部外放射等),常可使黃疸消退,甚或因腫瘤明顯縮小而獲得切除。
(三)手術適應證
1.全身情況及心、肺、腎功能良好,能耐受手術者;
2.無明顯黃疸、腹水或遠處轉移;
3.肝功能代償好(A/G不倒置,膽紅質在正常範圍內,凝血酶原時間為正常值的50%以上,SGPT無顯著異常);
4.腫瘤有切除可能或尚有進行切除以外的姑息性外科治療的可能。
(四)手術禁忌證
1.全身情況差,心、肺、腎功能差、不能耐受手術者。
2.有明顯黃疸、腹水或遠處轉移;
3.肝功能代償差;
4.腫瘤切除可能不大,腫瘤侵及肝門區及下腔靜脈。
(五)手術方式的選擇
手術切除方式通常有左外肝葉、左半肝、右半肝、右三葉、中肝葉切除等。手術方式的選擇應取決於腫瘤的大小、部位、數目、有無肝硬變與輕重程度、肝功能代償及全身情況。手術切除應力求較小的手術範圍、最小的手術危險性而又能獲得較好的遠期效果。左葉肝癌可作左外葉、方葉甚或左半肝切除;而右肝癌多難耐受肝葉切除,故在周邊者可作楔形切除,位中央表面者可作梭形切除,右葉深部者可切開肝實質再作局部切除;位於肝門區者大多只能沿腫瘤包膜剜出。肝門區肝癌不太大者目前大多已能切除。早年有時采用血流阻斷低溫灌註無血切肝術,這種方法復雜故已少用,亦有用常溫無血切肝術者。應控制肝上與肝下方的下腔靜脈並進行肝門阻斷。另外,隨著科學的發展,肝移植術亦成為壹種重要的手術方式。
(六)非手術切除的外科治療
在有手術指征而探查的病例中,約60%~70%證實無法切除,在普查發現的較早期的肝癌病例中,也有30%~40%無法切除。近年來采用的非手術切除的外科治療,有助於改善這壹部分病人的預後。在手術探查中對這部分病人在術中可采用以下治療:
1.肝動脈插管灌註藥物(HAI) 該法可使肝臟局部有較高的藥物濃度。通常靜脈應用無效者經動脈灌註多有壹定效果。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對此有所改進:
(1)通過解剖肝門明視下插管至患側肝動脈支,並以美藍核實導管放置正確位置;
(2)註意導管通暢的維護,通常可保持通暢3~6個月,個別達數年;
(3)改進灌註藥物,經臨床觀察,提示DDP為首選藥物,通常每天10mg,連用10天為壹療程,每3周可重復,至總量500mg。
(4)其他亦有用MMC、ADM、MTX等的,近年來還經肝動脈導管灌註導向治療藥物,如131I-鐵蛋白抗體。
2.肝動脈結紮(HAL) 肝癌90%的血供來自肝動脈,因此,結紮或栓塞肝動脈,可導致大量肝癌細胞壞死,而正常肝組織可以耐受,且6周後側支循環可以開通。其主要並發癥為腫瘤大量壞死時引起腎功能衰竭,死亡率為10%。近年來,采用間隙阻斷或采用可重新復通的栓塞劑,可以避免這類並發癥。腫瘤超過全肝的70%,肝硬化嚴重者,不宜采用這種治療方法。
3.化療栓塞 剖腹探查時,如腫瘤不能切除,可經肝動脈註入類似絲裂黴素的緩釋藥物,而後再以明膠海綿將肝動脈栓塞。此法即可起到緩慢釋放化療藥物於局部,達到化療抗癌作用,又可起到肝動脈栓塞阻斷積血流供應的目的,對改善預後有壹定益處。
4.肝癌竈內註射無水酒精 經過肝臟CT或B超檢查以及剖腹後認為不能切除的癌腫,特別是多發的小於3cm的癌腫,采用於癌竈內註射無水乙醇的方法,也是很好的姑息療法。
通過上述治療後,壹部分病人可見腫瘤縮小,如有切除可能,仍應不失時機切除之。
(七)手術與中醫藥配合
1.術前應給予當歸地黃湯加減,以滋陰補血,如肝功能異常者(SGPT、GGT顯著增高)可酌情延長術前準備時間,並應用包括中藥與護肝治療。術前不宜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破氣破血的中藥,大劑量化療亦宜避免,以避免出血或誘發肝昏迷。
2.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時,中藥宜予溫陽益氣,健脾止血。常用當歸地黃湯合桂附地黃湯加減:當歸12g,生地15g,山藥12g,山萸肉12g,澤瀉6g,桂枝9g,炮附子10g,枸杞子15g,丹皮9g,茜草6g,仙鶴草9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術後早期給予生脈散合調胃承氣湯加減(人參、當歸、麥冬、五味子、制大黃、枳殼、薏苡仁、仙鶴草等)。吳孟超在手術第1天經胃管註入調胃承氣湯,術後50小時即排氣排便。如術後脈數、苔黃、口幹渴,可用生脈散。低熱者用青蒿鱉甲湯和膈下逐瘀湯,並用抗生素,恢復後予以六君子湯加味,可使肝右葉切除者病情較平穩。
於爾辛、郁仁存等撰文,認為術前、術後並用中醫中藥治療,可望提高手術切除率,促進術後康復,提高5年生存率;壹般術前可用補中益氣湯等健脾益氣藥,以增強機體應激能力,術後可用小柴胡湯等,以促進機體及肝功能的恢復,此外還可根據病人不同情況,采用適當的多種方法綜合治療,以提高遠期療效。
3.術後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