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是壹種慢性淺表性胃黏膜炎癥,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胃鏡檢查慢性胃炎總數的50%至85%。發病高峰年齡為31至50歲,男性多於女性。

淺表性胃炎的病因

淺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感染: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壹。HP的發病機制可能主要是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使H+逆向擴散,最終引起胃黏膜炎癥。

其他細菌、病毒及毒素:多見於急性胃炎後,胃黏膜病變經長時間或反復發作,逐漸演變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有慢性感染病竈,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在長期吞咽後,可反復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

(2)吸煙

煙草的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松弛,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血管收縮,胃酸分泌增加,從而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慢性炎癥病變。根據Eward的研究結果,每天吸煙超過20支的人中,有40%會出現胃黏膜炎癥。

(3)藥物、刺激性食物

某些藥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類固醇、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損傷。長期飲酒、濃茶、咖啡、辛辣粗糙食物,以及過饑或過飽等不規律飲食,均可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

(4)其他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門脈高壓時,胃長期處於淤血缺氧狀態,導致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胃酸分泌減少,細菌大量繁殖,易引起胃黏膜炎癥損傷。慢性腎功能衰竭時,胃腸道排出尿素較多,細菌或腸水解酶產生碳酸銨和氨,對胃黏膜產生刺激性損傷,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纖維胃鏡檢查發現或證實膽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5)心身因素

由於心理不健康,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抑郁,可引起全身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還會導致胃黏膜血管舒縮功能障礙,造成胃黏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黏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癥反應。

淺表性胃炎的癥狀

1、上腹痛

最常見的癥狀是上腹痛,上腹痛約占癥狀的85%。淺表性胃炎患者上腹痛多數無規律,與飲食無關(有的患者空腹舒服,飯後不舒服),壹般為彌漫性慢性上腹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因進食生冷、堅硬、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出現癥狀,少數與氣候變化有關。這種上腹痛用解痙藥和抗酸藥不易緩解。

2、腹脹

腹脹,約占70%。常由胃內瀦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引起,所以壹般這種病人吃得很少,吃壹點就會覺得很飽。

3、噯氣

噯氣,約有50%的患者有此癥狀,患者胃內氣體增多,經食管排出,使上腹飽脹感暫時得到緩解。

4、反復出血

反復出血也是淺表性胃炎的常見表現之壹。出血的原因是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基礎上發生的胃黏膜急性炎癥改變。

5、貧血

貧血是淺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陽性體征。體檢可有上腹壓痛,少數患者可有消瘦、貧血。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

淺表性胃炎的檢查

胃鏡檢查

壹般來說,淺表性胃炎的胃鏡檢查表現為:壹是發紅,如麻疹患兒的皮膚(或紅白相間的顏色),在小彎部的垂直部位,為縱皺襞頂部的線狀發紅;其次,粘液分泌增多,粘液在粘膜上不易剝離和脫落。咽下後粘膜表面常呈紅色或水泡狀,咽下或反流的粘液中常含有氣泡,並隨蠕動而流動,不難鑒別;再次是表現為水腫,粘膜蒼白,小凹明顯且反光強烈;最後是水泡,由於腺窩上方表皮剝脫而發生水泡並常伴有出血,可分為三型:

①丘疹樣隆起,中央凹陷處布滿暗褐色血絲或白色苔蘚,周圍發紅。如天花病變,多見於胃上部竇道皺襞。

②扁平型幾乎與粘膜水平壹致,表面不光滑,布滿褐色或白色分泌物。

③凹陷型最常見,低於正常粘膜。表面粗糙或有分泌物甚至出血,範圍或大或小,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形狀常不規則。或局限或彌漫。

胃酸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稍低。

胃蛋白酶原由宿主細胞分泌,可在胃液、血液和尿液中測定。蛋白酶的水平基本上與胃酸平行。但主細胞的數量多於壁細胞,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胃酸分泌往往低於胃蛋白酶原分泌。

X線鋇餐造影:多數慢性淺表性胃炎無異常。

淺表性胃炎的治療

僅有體格檢查胃鏡報告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而本身無任何癥狀者,無需治療。

有食欲減退、上腹不適、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癥狀者需要對癥治療。

①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常用藥物有膠體次枸櫞酸鉍(CBS)、硫酸鋁、思密達、馬佐林-S、氫氧化鋁凝膠、胃膜和蓋胃散等。

②調整胃腸道蠕動功能的藥物上腹飽脹用胃復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脹或反流現象以服用胃動力藥為主,如胃泌素、嗎丁啉或西沙必利(普瑞維酸)等。

③抗生素如胃鏡檢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陽性,應服用抗生素,克拉黴素、羥芐青黴素、慶大黴素、呋喃唑酮、鏈黴素、卡那黴素、四環素、誌賀黴素等,均有清除HP的作用,壹般可選擇兩種,常與胃黏膜保護劑和抑酸劑聯合應用。

④抑酸劑 常用藥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氫鈉(小蘇打)、氫氧化鎂、胃舒平、氫氧化鋁凝膠、蓋胃散等。

⑤上腹痛劇烈者,可口服阿托品、丙磺舒、顛茄片或654-2(25-10mg),以減少胃酸分泌,緩解腹痛癥狀。由於這類藥物有口幹、心悸、排尿困難等副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慎用或禁用。

淺表性胃炎的飲食

1、忌食各種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濃咖啡、生蒜芥末等對胃黏膜有損傷的食物,同時避免進食過硬、過酸、過熱、過冷、過燙及過分粗糙的食物,對胃腸黏圌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癥。消化道發炎。可以選用易消化的食物,註意少用煎、炸等烹調方法。食物應以清淡、軟爛為宜。

2、增加營養,註意選擇營養價值高的蛋白質食物和富含維生素的軟食,如牛奶、豆腐、胡蘿蔔及壹些發酵食品,食物要細嚼慢咽。

3、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可以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於消化腺的分泌,更有利於消化,不要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減輕腸胃負擔。如果三餐主食量少,可以在兩餐之間定時加餐。最好是幹稀搭配,除了少量主食外,還有蛋白質食物。

4、不宜吃煙、酒及辛辣名刺激性食物,因為吸煙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誘發胃病。應少飲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5、註意食用酸堿平衡的食物,忌濃茶、咖啡、辛辣、可樂、粗糙堅硬食物的攝入,忌食酸、魔芋、寬菜、動物脂肪。

6、註意食用名具有營養的食物,如瘦肉、雞、魚、肝、腎等內臟,以及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紅棗等。

淺表性胃炎的預防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預防主要應從生活、飲食上註意,積極避免和擺脫各種致病因素。

(1)對於急性胃炎,應及早徹底治療,防止病情發展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2)忌用或少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利辛普利、甲苯磺丁脲、激素等。如果必須應用其中壹些藥物,則應慎重。如果不得不應用壹些藥物,壹定要在飯後服用,或同時服用抗酸藥和胃黏膜保護藥,以防損傷胃黏膜。

(3)積極治療口腔、鼻腔、咽部慢性感染竈,以防感染竈局部細菌或其毒素長期吞咽,引起胃黏膜炎癥。

(4)飲食宜清淡、營養豐富、定時定量,切忌過飽、暴飲暴食。同時,避免濃茶、咖啡、調味品、粗糙堅硬食物的攝入,戒煙戒酒,以防損傷胃黏膜。

(5)避免精神緊張、抑郁和過度疲勞,宜生活有節律,勞逸結合,情緒樂觀,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強化胃腸運動功能。

(6)積極治療慢性胃炎可導致全身性疾病的發生,如肝、膽、胰、心、腎疾病及內分泌病變等。

  • 上一篇:網紅“近視神藥”阿托品滴眼液暫停網售,背後真相曝光!神藥真“神”嗎?
  • 下一篇:合理用藥咨詢服務及藥物信息的管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