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當前全社會關註的焦點。簡要介紹了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的基本情況,分析了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預警預報機制,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體系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完善檢測設備,增強檢測能力,確保我國食品安全。關鍵詞:食品安全;對策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強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l我國食品安全現狀1.1食品安全的內涵學術界對食品安全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確統壹的定義。美國學者瓊斯提出,食品安全應分為絕對安全和相對安全。其中,絕對安全是指保證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物而危害健康或造成傷害的承諾。相對安全性定義為壹種食品或成分在合理食用和正常食用的條件下,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實際確定性[1]。1996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對食品安全的定義是“保證食品按照其最初的用途制備,食用時不會損害消費者的健康”。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國際社會對“食品安全”基本形成了以下認識:是指食品(食品)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和消費活動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導致消費者死亡或危及消費者及其後代的隱患。我國法律對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規定如下: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人體必需的營養要求,具有相應的色、香、味、形等感官特征[2]。1.2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雖然我國不斷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但“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產業鏈依然岌岌可危。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如廣東“毒大米”案、“瘦肉精”豬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蘇丹紅壹號事件”等頻繁出現在媒體上,進入公眾視野。此外,在食品中添加違禁物質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存在嚴重汙染問題。中國的農產品生產多以農戶為主體。由於農村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在單純追求高產、低成本的趨勢下,農藥、違禁藥物的違規使用較為普遍。二是加工領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多,規模小。目前100多萬食品企業中,約70%是不足10人的家族式企業,大部分缺乏生產合格食品的必要條件[3]。而規模相對較大的食品企業,由於體制等各種原因,在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市場運作等方面相對滯後,產品質量不容樂觀。三是食品流通領域秩序混亂。我國食品企業多為個體工商戶,缺乏必要的食品儲運設施、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使得造假者有機可乘,甚至壹些無良企業為謀取私利故意銷售過期或變質食品[4]。1.3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中國食品安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法律監督體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立法包括產品質量法、農業法、商檢法等近20部法律,40余部行政法規,150余部部規章和數千項食品標準,初步形成了由國家、部門、行業和地方制定發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章體系。但是,由於我國實行分段立法,法律法規的規定比較分散,個別法律法規的調整範圍較窄,有些法律法規比較原則、寬泛,缺乏明確、準確的界定和限制,留下了執法空白;同樣的食品安全問題,按照不同的法律法規處理,結果大相徑庭。二是食品安全監管缺乏威懾力。目前我國對違反食品衛生法規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懲罰力度不夠,缺乏應有的威懾力。比如《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的,責令停止生產經營,銷毀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的食品,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壹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顯然,與西方發達國家極其嚴厲的處罰甚至破產的違法成本相比,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威懾力微乎其微。正因為如此,我國制假售假之風屢禁不止,劣質產品充斥市場。三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能不清,監管不力。由於食品安全監管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多個相關部門,涉及面廣。目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包括農業部、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但各部門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甚至部分相互掣肘,導致食品安全監管不力,監管資源分散,沒有形成合力,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此外,越權執法、違法執法、被動執法、裁決不作為等嚴重影響了監督管理的執法效果。四是食品安全標準技術含量低、不壹致、不完善。據統計,我國現有食品標準約3500項,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標準2600多項,基本形成了由基礎標準、產品標準、行為標準、檢驗方法標準組成的較為完整的食品監督管理標準體系,但這些標準並沒有真正充分發揮作用。原因是標準分散在多個部門,使得食品安全標準既有交叉又有空白。第二,標準不匹配,不僅是標準個體之間,從生產到流通的過程中也是如此。三是標準技術含量低,特別是與現行國際標準差距較大。國家標準只有40%等同或相當於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只有14.63%[5],覆蓋面遠遠不夠。2國外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經驗[6 ~ 9] 2.1建立適合國內特點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實施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是壹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行業、領域和環節。要建立分工合理、制度嚴密、管理協調發展的管理體系,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通行的國際規則下,已經建立了壹套適合自身特點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例如,在美國,有三個主要機構負責食品安全管理。壹個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主要負責美國的食品安全和除肉類和禽類產品以外的進口食品;第二個是農業部(USDA),主要負責肉、禽及相關產品和蛋品加工產品的監管;第三個是國家環保局(FPA),主要監管飲用水和農藥。此外,為加強各機構間的協調與合作,美國先後成立了“食物傳染病發生與應對協調小組”和總統食品安全委員會。2.2重視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是世界各國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保證。為此,世界各國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建設,高度重視加強立法和嚴格執法,加強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第壹,加強立法。例如,美國有《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和《食品質量保護法》等綜合性法律,也有《聯邦肉類檢驗法》和《家禽產品檢驗法》等非常具體和專門的法律,這些法律幾乎涵蓋所有食品。二是嚴格執法。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食品安全違法者不僅要對受害者承擔民事賠償,還要受到刑事制裁。通過這些嚴格的措施,確保了相關法律和標準得到嚴格遵守。三是加強信貸管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食品。
上一篇:求壹篇“行業調查報告”下一篇:美國政府撥款15億美元應對阿片類藥物危機,這反映出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