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國近代史上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史上的科學家?

梁守卓(1916年4月13 ~ 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與發動機技術專家,我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壹,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 (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的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組,從此走上了“航空救國”之路。1938去MIT讀航空工程;1939麻省理工碩士;65438-0945,成為杭州浙大航空系教授。1949浙江大學航空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卓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6月5日,1960,165438,中國仿制的第壹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成功發射,由此拉開了中國導彈工業的序幕。通過航天事業起步階段的壹系列技術難關。1956梁守卓(40歲),中國第壹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成立,梁守卓成為第壹批科技工作者,正式為“兩彈壹星”工程奠基。主持並組織成功研制了C801超音速固體反艦導彈、c101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東風壹號、東風二號導彈、鷹擊八號導彈等亞音速、超音速、小固體三大系列岸艦導彈、艦艦導彈、空艦導彈。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始人協會創始成員,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榮獲國家科委壹等功、部壹等功。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榮獲中國航天事業50年最高榮譽獎。

中國的壹系列導彈都是從梁守鑾開始的。他不是兩彈壹星的成員,但他是兩彈壹星的創始人。沖破重重困難,為航天事業的起步奠定了基礎。他壹生榮立兩次壹等功,純金功勛閃閃發光,可見他對導彈和航天的巨大貢獻。

沈源(1916 . 4 . 28-2004 . 5 . 30)出生於福建福州,空氣動力學家、航空工程師,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的開拓者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高級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民國二十九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民國三十四年)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工業學院,沈淵任院長。從65438年到0952年,中國合並了八所大學的航空系,組建了北京航空航天學院。沈源參與創建並擔任副校長、院長、名譽院長,為航天科技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空氣動力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的籌建、辦學方針的確定、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師資和實驗條件的建設、科研和教學的組織領導、計算機在航天領域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參與國家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制定,預見到航天工業和火箭導彈工業對人才需求的緊迫性,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創建了火箭導彈壹整套新專業。這些專業他帶領北航全體師生設計建造了國內第壹座中型超音速風洞,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輕型客機、探空火箭、無人飛機等型號的研制,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沈淵早年在福州華英中學任教。他教過的學生中有陳景潤,他後來成了著名的數學家。他是陳景潤第壹個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興趣的老師。60年來,他壹直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從我國航天事業的實際和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獲得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榮譽獎、航空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榮譽獎、“高校科技工作40年顯著成績”榮譽證書、65438至0993年度“世界傑出知識分子”榮譽稱號及金質胸章。北航高等技術學院也叫“申遠名譽學院”。北航的最高榮譽獎叫“申遠獎章”。

侯(1890年8月9日~ 1974年8月26日),福建閩侯(今福州)人,科學家、化學家。曾留學美國,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後於1921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博士學位。當選為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學會成員。他壹生獲得了20多項榮譽。在國際化學界享有盛譽,英國皇家學會聘請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聘請他為名譽會員。中國重化工業的先驅。現代化學工業中中國化學科普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高士奇(1905 11—1988 12 19),原名高世貞,福建閩縣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奇,決定放棄事業和金錢。1927獲得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畢業於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所。在中國急需科普的時候,他為中國寫了400多篇科普論文。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中國將壹顆國際行星命名為高士奇星。科學家和化學家。細菌學家和病毒學家,中國化學科普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高盧(1877 ~ 1947)是中國的天文學家。字淑卿,號秦書。福建福州長樂。1905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獲工學博士學位。1909跟隨孫中山入團。1911回國服務中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之壹。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田璇中文打字機,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展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淵先生在壹篇紀念高盧的文章中建議,將中國第壹座假天文館命名為“高盧假天文館”,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天文學上不朽的偉大人物。他為祖國的現代天文學事業,特別是科普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中國把壹顆國際巨星命名為高盧之星。中國的天文學大師。高盧集中了西方觀測圖像的學術成果,對當時中國的科普和他的天文知識起到了啟蒙作用。

張鈺哲(1902 . 2 . 16-1986 . 7 . 21),福州閩侯人,(1923),192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學校的葉克石天文臺做緯度測定。【然後在葉克石天文臺觀察學習。1929年因論文《雙星軌道中極軸方位的分布》獲得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張鈺哲回國報效祖國。在國際天文學界享有盛名,為了紀念他,國際天文學界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於6月23日發現的壹顆新星,1976命名為“張鈺哲星”。可見他在國際天文學界的地位是崇高的。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國近現代天文學家,其科學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學、太空飛行和中國天文學史,是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林佶(1897~1951),1897 65438+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壹個書香世家。1918考入北平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65438-0924年,被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主修法醫學,後在柏林大學法醫學研究所學習兩年。1928畢業,醫學博士。成立了法醫學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成立“法醫學研究會”。醫學院成立了法醫學和法醫研究所,增設了病理學、物證學、人證學和實驗室,增加了儀器設備,為培養法醫人才、受理案件和法醫研究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他主編了法醫學教材,為新中國培養了第壹批法醫實驗室人員。他為醫學本科生或即將從事司、檢、法工作的學生編輯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醫學教材。如醫生簡明法醫學、法官用法醫學講座、犯罪偵察、犯罪心理學等。主要論文40余篇,分別發表在《中國醫學雜誌》、《北平醫學雜誌》、《法醫學月刊》等。中國近現代法醫學和法醫學的奠基人。

薩本東(1902-1949 65438+10月31),字亞東,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首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24,斯坦福大學工程學士畢業,後進入馬薩諸塞州伍斯特理工學院。同年,我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隨即轉到物理專業。1927,畢業於伍斯特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受聘為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助理,西屋電氣制造公司工程師。9月,1935,應邀在美國俄亥俄大學電氣工程系擔任客座教授。論文《並矢代數應用於三相電路》發表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雜誌》上,在國際電工理論界引起強烈反響,被認為開辟了電氣工程的新研究領域。獲得美國“1937理論與研究最佳榮譽獎”。用英文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和電氣工程的傑作。開創了我國科學家撰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采用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棄高薪回國服務中國。他以非凡的知識、智慧和高尚的修養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獲得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第壹枚榮譽獎章。中國是物理學的先驅,是中國物理學家的集大成者,是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共同創始人。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壹任院士。1912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造船工程,後轉化學。1916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留校擔任助教;1917考入哈佛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研究生;1919獲得博士學位;1920回國任教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65438-0946任中央衛生實驗所北平分院院長、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壹生發表了163篇研究論文和3部專著。他開拓的領域主要有: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與氨基酸代謝等。此外,還涉及性激素、抗生育等。美國學者j·裏爾登-安德森(J Reardon-Anderson)稱贊他是“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論說:“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發表他的第壹個研究時,中國還沒有任何種類的化學研究。在國際上,他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化學學會、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學會的成員,荷蘭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雜誌的顧問成員,前德國自然科學院的榮譽成員,阿拉巴馬科學院的院士,西格瑪Xi學會的成員。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營養咨詢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熱能需求委員會委員(1949-1950)。他的名字被收錄在《國際世界醫學名人錄》、《美國科學家》(第9版)、《中國名人錄》和《科學傳記詞典》中。他首創的“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血液化學的革命。吳憲為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學術界贏得了崇高威望,在中國科學界也贏得了壹席之地。生物化學領域的巨人。

蔣炳然,(1883 ~ 1966),原名佑聰,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氣象學的開拓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者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現代氣象學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始人之壹。它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天文學界進入國際合作的壹個創舉。是中國地震和地磁研究的先驅。1908奧羅拉大學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獲得比利時雙布魯大學農業氣象學博士學位。他是最早派往中國學習農業的留學生之壹。1912 11.回國後,蔣炳然受中央天文臺臺長高露之邀,在北京中央天文臺擔任技術和氣象兩個部門的主管,並兼任航空局氣象部門的代理主管。他還在參謀本部航校(北京南苑航校)、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氣象學。7月,1913,氣象部門正式開始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開始。正如江炳然所說,“氣象學這個術語也開啟了中國的新紀元”。為中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洋研究的創始人。他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成員和意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主席。

陳,男,1927,出生於北京,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煉油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65438年至0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研究組專業組長。65438-0982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催化裂化技術研究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與高校合作,開發“六五”國家重點項目“周年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系委員(院士)。陳為我國石化行業培養了壹批高層次人才。陳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攻堅克難,急國家之所急;銳意創新,銳意進取,體現了壹個知識分子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使命感。陳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精誠報國、敢為人先、敢於攀登、淡泊名利、甘當天梯的崇高精神。陳的典型事跡為不忘初心、科技報國樹立了典範。新時代的奮鬥者,要像陳壹樣,以誠待人,以無私事,以平和名,以淡然對位,以知足利,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信念、責任和奮鬥的力量。它為中國創造了石油煉制和煤化工領域的多項世界第壹。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壹等獎。中國工程設計碩士。時代楷模”榮譽獎。最美奮鬥者獎。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1942年5月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波莫納大學化學系。1945年12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化學博士學位。1946年,他在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擔任助理研究員。1947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1947年8月任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家。當他在美國時,他連續獲得四枚金牌。回國後,他將石油科學帶到中國,從事“頁巖油催化裂化和氮中毒機理研究”、“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在應用基礎理論方面取得進展和突破。“頁巖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從頁巖油中制取高品質油(包括機油)的途徑。矽酸鋁裂化催化劑的研究為石油和催化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國是石化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壹個迷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科學巨人,他是真正改變了其中壹個國家的人,填補了中國石油科學各方面的空白。

張振環(1915 10 10月21—1994 3月23日)出生於福建福州閩侯縣,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為少將。榮獲獨立自由二級勛章和解放二級勛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獎章(壹級)。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1982年,“銀河”計算機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計算機的空白,為民族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組織指揮了我國第壹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和第壹次原子彈空中爆炸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組合試驗,為我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指揮了中國第壹顆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爆炸試驗。為爭取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組織領導了遠洋測量船隊的組建和洲際導彈、潛射導彈、通信衛星的研制試驗。負責國防科技發展的戰略研究和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工程和武器戰術技術的論證。張振環還編輯了《中國氣功·大典》。他還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主席和中國人體科學協會主席。他全面負責組織指揮了百億億次計算機的研制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超級計算機的國家之壹。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體系、工程和武器戰術的論證工作,為加強國防科技決策科學化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壹級紅星功勛獎章。

王守官,1923年6月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近代天體物理學奠基人之壹,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王守官是中國近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壹。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的觀測和研究。它為提高中國授時信號的精度和促進天體測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負責成功研制多種射電天文設備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守官奉命接受國家急需的“提高時間信號精度”的緊急任務,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這壹任務,也為奠定時間、緯度等基礎天體測量研究的基礎創造了條件。當時引進的光電衛星儀、超人差分棱鏡等等星盤技術,也對我國後來的光電星盤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自1966以來,王守官負責成功研制了米波16天線射電幹涉儀、分米波復合射電幹涉儀、米波合成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射電天文觀測設備,並在相應的觀測研究中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20世紀90年代,王守官與蘇共同提出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為“九五”期間的大科學工程。為紀念中國,6月1993 65438+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向王守官發出小行星命名書:謹將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1的小行星命名為王守官星。

陳克忠先生,福建岷縣人,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三年(1898)十月二十五日。1924年獲得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獲得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學會正式成立,陳克忠當選為理事之壹,並被提拔為《中國化學學會會刊》主編之壹。中國化學會是中國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自然科學學會之壹。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化學發展翻開了新的壹頁。1926年9月,陳克忠從美國回來,在理學院化學系教有機化學。陳克忠極力主張在學校建立研究氛圍。他先是申請開設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期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家編譯博物館成立,陳克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職編輯。從1932建立國家編譯館到1948,陳克忠長期在國家編譯館工作,期間主管國家編譯館十二年。國家編譯館工作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其對科學術語翻譯統壹的領導和推動。隨著各學科文獻翻譯的增多,許多有識之士早就認識到譯名統壹的重要性:“譯名難。在科學中,有許多新的名稱。如果名詞不確定,科學將沒有任何支持。”(科學導論,1915)早期譯名的統壹主要是由個別學者或學術團體進行的。國家編譯館成立後,在譯名的編纂、統壹和推廣方面具有壹定的針對性。編譯館制定了詳細的翻譯計劃,設置了翻譯委員會的各個學科,並與各種民間社團、協會密切合作,不同程度地完成自然。統壹出版的術語有20多種,如化學命名原則、藥學術語、天文學術語、物理學術語、礦物學術語、細菌免疫學術語、數學術語、社會學術語、經濟學術語等。這些著作在翻譯和傳播外國先進科學知識、發展中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當時出版的許多科學譯著壹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學領域統壹翻譯的巨人,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翻譯編輯。中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賦予新漢語不可估量的價值,讓有漢語的學者站在世界競爭之巔。

李炎(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史家,中西數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李炎是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1912考入唐山路礦學校(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茅以升是同學。他在收集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數學史進行了大量研究,著作頗豐,是這壹研究的開創者之壹。通過國內外函授教育完成了土木工程、數學等專科課程;與此同時,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也開始了。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善本和手稿圖書館的資料,在1915-1917期間,也就是李炎剛剛開始從事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不久,就與著名數學史家D.E .史密斯多次交流,並起草了壹份以《中國數學史》為題的提綱。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寫作計劃最終未能實現。此後,1917出版了《中國數學史殘誌》,1919出版了《中國數學起源與發展考證》。* * *圍繞壹生發表論文100余篇,專著10余部。可以說,李炎是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20世紀20-30年代,李炎編了1-4集《算術史》(商務印書館,1933,1935,1947)。《算術史論》的最終編纂前後歷時30余年,堪稱其畢生之作。包括分數理論、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點歸約、大求導、縱橫圖、帕斯卡三角形(賈仙三角形)研究、方程理論、級數理論。算術史上新資料的發現,以及明代算術的記載和清代算術著作的匯集。明清傳入的西方算術與中國數學家對對數、三角、割線和圓錐曲線的研究。《微積分初編》(1936)、《中國數學大綱》(1958)、《中國古代數學史料》、《近代幾何初編》。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的領軍人物之壹,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原校長。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並非常重視與數學和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鏡、三維微加工技術、芯片生化實驗研究、光譜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65438-0949開始獨立講授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還牽頭參加了國家部委委托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電化學培訓班和研討會。田昭武提出了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征電流”概念和“不均勻液膜”模型,創造了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時阻抗的選相和輝光調制技術。設計推廣了新壹代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國內首臺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有結合生產實踐的研究成果】。截至2014、11年底,田昭武先後獲得國際、國家發明專利35項,其中作為第壹發明人的專利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項。

王世貞(1965438+2065438年3月7日+2006年5月27日),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專家,我國核醫學奠基人。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歷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放射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核醫學中心主任、放射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核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自1940s以來,王世貞對甲狀腺素做了大量系統的研究工作。1950和1951年,他首次發表了兩種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壹種具有甲狀腺素樣活性,另壹種具有抗甲狀腺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壹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的工作開辟了壹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他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壹種具有甲狀腺素樣活性,另壹種具有抗甲狀腺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壹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的工作開創了壹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在軍委衛生部的領導下,他創辦了中國第壹個同位素應用培訓班,第壹批核醫學骨幹從這裏走向全國。在國內建立了同位素標記合成、液體閃爍測量、放射免疫分析、醫學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射免疫分析等技術;在甲狀腺激素(TH)的系統研究中,他解決了壹些關於TH作用機制的困惑,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在核素示蹤技術的研究上取得了壹個又壹個突破。20世紀70年代末,他提出在實驗核醫學領域使用穩定核素作為生物醫學和藥學研究的示蹤原子。他為中國培訓了第壹批放射性標記的化合物工人。特別是在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標記化合物實驗室主任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合成和生產了1959 * * *多種,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許多基礎和臨床學科的科研發展。他建立了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中心(彼得PET)。在我國,已經建立了同位素標記合成、液體閃爍測量、放射免疫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的醫學應用和放射免疫分析等技術。核醫學是壹門利用核技術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科學。對於普通人來說,了解PET、SPECT、釘功儀、腎圖儀、放射性測量儀、放療用伽瑪刀、後裝治療機、模擬定位機、直線加速器等設備,就不難理解核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地位。由他開創的中國核醫學綜合實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亞洲核醫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 上一篇:初三上冊化學復習資料
  • 下一篇:寵物升級,27到125需要多少內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