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是皮影戲的鼻祖,誰是皮影戲的戲神?

誰是皮影戲的鼻祖,誰是皮影戲的戲神?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國的冀東灤州,有壹個大尕本兒頭長得出奇的醜,滿臉麻子,壹只胳膊長,壹只胳膊短,家裏很窮,還有壹個70多歲的老母親照顧他,所以他後來直到40多歲還娶不上媳婦。

不過,大嘎本爾頭人雖然窮,但心地善良,他是個孝子,而且他還壹心向佛,見廟就磕頭,逢佛就燒香。有壹年,南海觀音來到東方勸人行善,來到冀東灤河邊,見來觀音知道大嘎本兒頭是個好人,有意救他,便化作壹個白發老婦來到大嘎本兒頭面前,問道:"年輕人,不想過好日子嗎?"達嘎本爾格說:"我的老奶奶,我能不想嗎?可我壹個又笨又黑的大個子,沒本事,怎麽能過上好日子呢?"老太太說:"妳不是唱得好嗎?就演皮條客吧!勸人向善,這不是很好嗎?""我該怎麽做呢?""用驢皮雕個人形,染上顏色,用線吊起來,唱唱彈彈,教人學好,就能把妳媽養得很好!""我長得醜,又怕見人。再說,我唱給男人聽還不錯,要是唱給女人聽,我那老嗓門會讓人笑死的。""那就別怕,搭個臺子,前面放個窗戶,四面用布圍起來,讓人只能從外面看到人影,卻看不到妳,唱女人的時候,可以捏捏嗓子,嗓子就不會有事了。"說著說著,觀音現出原形,達嘎本額爾圖這才知道見到菩薩了,趕忙拜了下去。從此,達嘎本額爾圖開始唱驢皮影戲,慢慢地,皮影戲由壹個人連唱帶演,發展到多人,也有分工,扮演者由原來的繩索吊成細絲和細秫稭棍棒打成棍棒,還配上了樂器。

這就是傳說中灤州皮影的由來,據說直到後來,在壹些民間皮影藝人的箱子裏還有壹個比壹般皮影高出半個頭的大尕本兒作為皮影箱子的祖師爺壓著呢!

而在河南商城等壹些地方,人們把唐太宗的壹個小兒子李世民奉為戲神,又稱 "老郎神"。

藝人們每次出箱、封箱、開戲前都要以壹個方面大耳的五六歲小孩的形象 "老郎神 "為上場或前景。然後洗手凈面,焚香燒紙,行三拜九叩之禮,這是怎麽回事呢?原來,在唐王登基時,宮廷朝賀,文武將帥要排練唱戲,妃嬪也要剪紙弄皮影戲。因女子不易露面,便以掛紗、點燭來代替皮影。唐王看了皮影戲後說非常雅觀,可以給世人敬神的願望。從此,皮影戲傳入民間,就叫 "還願戲"。

可是,後來,小王子因為看戲入迷,有壹天睡在戲箱裏被悶死了,唐王悲痛欲絕,就把他封為皮影戲的老郎神,藝人拜戲神,就是老郎神。

當然,這只是壹個傳說故事,事實上,人們往往把歷史上為皮影戲的創新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藝人尊為祖師爺或創始人,如明代的黃素芝、清代的謝長春等。

還在明朝萬歷年間,河北灤州城北的安各莊出生了壹個嬰兒,父母給他取名黃素芝。

黃素芝出生在壹個書香門第,從他記事起,家裏就擺滿了琴棋書畫,墻上掛著 "要想通古今,必須讀五經 "的條幅。家裏老人對他的教導,也離不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說法。

因此,黃素芝很小的時候,就把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勸學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誌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年黃素芝,資質聰慧,才華橫溢,老師課堂上的課程不夠他學,於是,壹有時間,他就看壹些小說之類的雜書。他的肚子裏,也裝滿了許多故事。晚飯後,他和小夥伴們壹起玩耍,總會讓他講幾個故事。

黃素芝的另壹個愛好是看皮影戲。那時,三裏五村,無論哪裏的皮影戲,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且是天天必到,伴到最後。於是,很快他也成了村裏有名的 "皮影膏藥"。

兩人因為興趣和愛好成了好朋友。每天放學回家後,兩人壹起翻皮影卷,鉸皮影人。

晚上,華燈初上,兩人擠在窗前吹拉彈唱,邀請滿院子的孩子來看。經過多年的學習,他們成了詩歌、繪畫和皮影戲的大師。

黃素芝從小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後來,經過州試、府試,進入府學深造,成為秀才,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這也是古代讀書人入仕的第壹道門檻。如果再通過科舉考試,考取舉人進士,就可以做高官或光宗耀祖了。然而,黃素芝運氣不好,幾次科考,最後都是壹敗塗地。

1579年,黃素芝再次參加科舉考試落榜。這讓他心灰意冷,郁悶異常,他想:"也許這就是命吧,天意弄人!算了,他走他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經此壹役,黃蘇支奪取金牌、光宗耀祖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不過,他也覺得從此呆在家裏擼鋤頭吧,不僅白費了壹肚子墨水,還讓人笑話。思來想去,他終於決定,那就遠走高飛吧!

黃素芝聽說,壹出山海關,就是肥沃的黑土地。那裏民風淳樸,物產豐富。心想,憑自己滿腹經綸和才華,在外面闖蕩幾年,不僅混口飯吃不成問題,說不定還能發家致富或衣錦還鄉!

於是,黃素芝帶著幾件簡單的行裝,開始了他的黔東之行。他曉行夜宿,歷盡艱險。有時山高路遠,有時波濤洶湧,所以他害怕。

每當這時,黃素芝都會在心裏暗暗鼓勵自己,西天取經的唐僧,歷經無數生死磨難,只為到達達摩處,活了17年,完成了西天取經的壯舉。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吧!

於是,他又開始了挑戰命運、與死神搏鬥的關東之行。

"雞聲茅店月,板橋霜滿天"。黃素芝就這樣憑著自己的毅力繼續前行。然而,離山海關不遠了,從家裏帶來的銀子也所剩無幾。要把這種沒有目標的旅行堅持下去,首先就要解決壹路盤纏。出發前,他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準備。於是,開始了沿途賣藝的旅行生涯。每到壹個州府或大的村鎮,他就給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或小學生講課。

有時在風月無邊的傍晚,或在打谷場、街中心,他給鄉親們唱幾段皮影戲,很受群眾歡迎,常被留住小住。有時十天八天,有時壹兩個月。

如果偶爾遇到有學堂的地方,他就會待得更久壹些。因為,考場的失意和長途跋涉的辛苦,需要他多休養幾天。此外,書院都建在人文薈萃的地方,或在山水田園之中。

書院內不僅藏書豐富,而且廊柱林立,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而且,在書院裏,不僅可以在講學論道之余,賞春花、延秋月、健身心、登蜀霄,還可以遊山水、觀勝景,增長知識,啟迪心智,激勵鬥誌。

黃素芝在與人民群眾的接觸中,逐漸對東北的民風民俗、文學藝術、民族宗教和人文歷史等方面的情況,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為他今後融入社會、發展自己,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俗話說 "山中無歷日,嚴寒不知年",黃素芝就這樣走走停停,不知走過了多少崇山峻嶺,跨過了多少激流險灘,最後終於來到了沈陽,並在城裏謀得了壹份學校教師的工作,為了養家糊口,走完了這壹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不時想起家鄉的皮影戲,他從小就迷上了皮影戲,於是在業余時間當起了皮影戲演員,開始唱皮影戲。

後來,他看到這裏的老百姓也很愛看皮影戲,對此很感興趣,於是便設館授徒,組建皮影班,唱皮影,慢慢地成了當地有名的梨園大師。

然而,黃素芝在表演實踐過程中,深深感到過去的傳統皮影,由於造型粗獷、情節簡單,而且南腔北調、語言混雜,在許多方面與當地人的審美習慣不相吻合,於是他決定對皮影進行全面改造。於是,他壹方面開館授徒,壹方面對皮影進行改革創新。

俗話說,描春色易,畫哀段難。雖然黃素芝深知傳統皮影最大的缺點是造型粗糙、雕刻簡單、線條不完整,難以表現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人們深沈的情感。

但皮影戲的劇目多達數百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軼事傳說,涉及各行各業的人物。其中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商賈貴族、兵農工商、巫婆神漢、僧尼劍客、神仙鬼怪。

從人們的思想情感中,喜怒哀樂,七情六欲,迎面而來。此外,還有山川河流、雲霧雨露、飛禽走獸、蟲魚家具等。總之,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千奇百怪,無奇不有。

所以,如果真要對傳統皮影進行全面改造,是非常困難的。就拿皮影的雕刻材料來說,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成了黃素芝改革的攔路虎,使他屢屢失敗。

後來,有個姓裴的學生,看到自己的先生整天在那裏剪紙人,屢試屢敗,都敗在不易耐久上。於是就異想天開,用羊皮刮凈毛發和血跡,照著剪紙樣本剪,剪成了,果然經久耐用。

這件事讓黃素芝茅塞頓開。他覺得要改造傳統皮影,單靠幾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於是,他邀請家鄉好友曹振忠等人,來到沈陽,參加他的演出創作班子。他們壹面演出,壹面改編。

他們細化了分工,皮影戲中的角色分為生、小、須、大、醜、妖等;改革了皮影的雕刻材料,從紙板到羊皮,再改成驢皮。

縮小了皮影人的尺寸,皮影人的尺寸由原來的60厘米縮小到30厘米左右,用細滑的高粱稭稈操縱,灤州人俗稱 "箭桿兒",所以後來壹直在皮影戲行當中出類拔萃的人被稱為 "箭桿王"!"

在唱腔上,黃素芝在皮影中吸收了兄弟劇種的優美唱腔,並在當地完美地保留了下來:公忠刻以正貌,惡刻以醜形,陽刻的臉代表君子和堅貞不屈的烈士;濃眉環眼,而陰刻的、松弛的臉象征惡人和惡霸;咧著嘴、眼窩外加白圈的代表湧進的人或詼諧滑稽的人。

經過如此豐富的創新,從而形成了典型的灤州皮影 "通天鼻、眉線高、眉彎再造、細長鳳眼相連、櫻桃小嘴、尖下巴、五分臉、七分裝 "的審美效果。

皮影長卷內容辭藻高雅,通俗健康,借史諷今,針砭時弊,達到救世救人、啟迪民智、寓教於樂的目的。

在曲藝演唱中,黃素芝吸收了灤州方言俚語和地道的灤縣老鐵兒話,以及民歌小販的聲音都滲透其中,因此形成了濃郁的地域特色,真正意義上的灤州皮影因此誕生,黃素芝也被公認為灤州皮影的創始人。

後來,隨著壹代又壹代藝人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它逐漸演變成了流行於東北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大型民間藝術劇種。

謝長春生於清朝同治年間,天資聰穎,10歲開始學習稻香皮影戲。12 歲那年,他跟隨師父三堂叔北上寧夏,到大王府演出。這次和以往壹樣,三同叔在前臺挑剪子唱戲,謝長春在後臺敲鑼打鼓。

壹天晚上,謝長春敲鑼時困了,打起了瞌睡,鑼聲與節拍不符,音樂走了調。

這讓壹向嚴於律己的三通叔非常生氣,他隨手拿起板子打了謝長春幾下,罵道:"妳不知輕重,給大王唱戲還敢打盹!"

散戲後,三堂叔又把謝長春狠狠地訓斥了壹頓,並責罰了壹頓。此後,自尊心極強的謝長春下定決心,壹定要在演技上超過師傅,早日 "出師",自立門戶。

由於謝長春聰明過人,天賦異稟,對道情皮影藝術有著超人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只要聽師傅唱壹遍,就能把劇本、唱詞、皮影采剪的所有動作和風格都背得滾瓜爛熟。所以不出兩年,他就能把師傅唱的所有劇目牢記於心。

壹天晚上,王爺親自點了壹出王家最喜歡的《石井瑭拜刀》。按照以往的慣例,後臺的謝長春和兄弟們搭好戲臺準備好人影,然後到前臺請師傅開戲。可是,這天晚上,謝長春他們把臺子都搭好收拾好後,大王已經到了,卻還不見師傅呢。

"快去請師傅開戲!"師傅和師兄弟們都焦急地說。

"來不及叫了,讓我來唱!"謝長春自信地說。

"妳呀,妳要知道,在王府裏唱不好,是會被打死的!"師傅和師兄弟們都勸道。

"我能唱好,妳們就給我打氣吧。"

謝長春說著,在前臺上稍作準備,清了清嗓子,開口唱起了這出傳統歷史劇。他的嗓音洪亮圓潤,剛柔相濟,字正腔圓,聲情並茂,皮影挑剪生動活潑,唱到動情處潸然淚下。

再加上後臺的人生怕出錯,都使出渾身解數,使鼓樂配合默契自然,所以解長春的表演吸引了包括大皇子在內的所有觀眾,贏得了陣陣掌聲,讓大皇子邊看邊不停地稱贊:"想不到這小解比老解唱得還要好哩!"

再後來,洋煙抽夠了,老解爺等了半天也不見徒弟們來請,最後等他來時,鑼鼓響了,戲已經開演半天了!

老太爺快步來到戲臺前,耳聞目睹了侄子謝長春的唱腔和皮影挑剪,覺得他的技藝已遠遠超過了自己。他感嘆地說:"這真是神來之筆啊!"

隨後,沒過多久,謝老爺子就把戲班的前臺交給了還年輕的謝長春,自己則收藝回鄉養老。就這樣,10多歲的謝長春在寧夏大王爺府 "出師 "了。

寧夏大王子被謝長春的演技深深吸引,多次邀請他到府中演出,還送給他壹副皮影戲箱、壹副水晶石眼鏡和壹件貂皮大衣,這是對他唱戲的最高獎賞。

同治初年,謝長春來到陜西定邊,加入當地戲班,繼續演唱皮影戲。在陜期間,他接觸了許多民間劇團和藝人,藝術造詣有了很大提高。他結識了許多藝術家,汲取了當地的藝術營養。

同時,他還把黃村皮影戲的許多優秀表演技藝引入當地,使兩地皮影藝術在許多方面融為壹體。加上他精湛的挑剪、唱腔技藝,很快被藝人奉為大師。

謝長春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壹邊帶著皮影戲班到各地演唱,壹邊致力於道情演唱和皮影藝術的創新。

他先後對皮影戲的樂器和唱腔進行了改革,將胡琴由二弦改為四弦,增加了小嗩吶、水梆子等樂器;在唱腔上,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歌的特點,創造了壹些新的技巧和唱法,使皮影戲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皮影戲的藝術感染力更加強烈。

同時,謝長春還根據歷史故事和其他劇目改編、移植了不少皮影戲,如《忠孝圖》、《日影塔》、《蛟龍駒》、《苦節》、《善惡圖》、《九華山》等,這些優秀劇目壹直是後來隴東道情皮影戲的保留劇目。

此外,謝長春還十分重視徒弟的培養,他吸收了壹批徒弟傳授技藝,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荊乃良、杜敏華、韓德芳、魏國成,被稱為謝氏 "四大弟子"。

在他的教導和影響下,人才輩出,隴東稻香皮影進入繁榮時期,極大地推動了皮影戲的發展。

  • 上一篇:活動設計策劃方案
  • 下一篇:2023自檢自查報告通用5篇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