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66歲的馬未都,00後的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對於30歲以上的人來說,多少有些了解。1955年,馬未都出生在北京,從小在部隊長大,父親是壹名很有成就的軍人。作為壹名文化學者,馬未都還是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和現任館長。
1981年,馬未都在《青年報》發表長篇小說《今夜月圓》。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小說發表後,馬未都被調任《青年文學》編輯。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馬未都與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工作室,創作了《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有影響的電視劇。
2008年,馬未都榮登 "2008第三屆作家富豪榜 "第5位,同年被評為全國十佳收藏家。馬未都聲名鵲起,壹切都順風順水,但在1998年,馬未都卻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磨難。
馬未都的父親當時72歲,身體很硬朗,突然感覺有些不舒服。特別是在座位上坐下後,感覺肚子鼓起來壹大塊,用手按也能感覺到,裏面好像有壹個很硬的硬塊。另外,身體突然感覺消瘦了許多,明明正常飯量,沒少吃東西,也沒有格外勞累,卻莫名其妙瘦了十幾斤。這對於壹個72歲的老人來說可不是什麽好兆頭,馬未都趕緊帶著父親去醫院檢查。
這壹檢查,竟然是患了癌癥,醫生建議直接手術切除,72歲的老人,身體硬朗,應該還能承受手術的創傷。可誰知,在手術臺上,醫生發現腫瘤太大,而且周圍粘連不清,根本無法完整安全地切除,風險太大,於是,只能草草縫合上,手術宣告失敗。
醫生告訴馬未都,已經到了無法手術的地步,今後該吃吃,該喝喝了!馬未都聽後心如刀絞,卻又無可奈何。
馬未都為了不讓父親傷心,只能騙父親說手術很成功,不用擔心,以後會慢慢好起來的。可是,父親發現他胃裏的腫瘤還在,摸上去和手術前沒什麽兩樣,再聯系他現在的癥狀,他心裏就明白了。
後來,病情發展迅速,馬雲不得不住進了醫院,在ICU病房裏,馬雲相當痛苦。身上能插管子的地方,全都插上了管子,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壹個威武的軍人,被折磨得不成樣子。
馬未都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看到父親這種活不了、死不了的痛苦,他忍不住偷偷抹眼淚。馬未都的父親也是個善良堅強的人,被病魔折磨得實在受不了,便對馬未都作了囑咐。馬未都先交代了後事以及家族的傳承,然後鄭重地對兒子說:"兒子,我現在太痛苦了,再這樣治療下去根本沒有意義,與其這樣痛苦地活著,還不如瀟灑地走,我這壹生無怨無悔,妳們要好好珍惜。"
小馬說得很堅決,醫生也說,耽誤的只是幾個月的生命,人生是很痛苦的,如果選擇放棄治療,也是很人性化的做法。於是,經過反復斟酌,馬雲終於在父親睡著後拔掉了氧氣管。
父親去世後,馬未都痛哭流涕,但去留從來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父親走後,馬未都特意為父親選好了墓地,下葬當晚,馬未都還為父親寫了墓誌銘,字裏行間十分感人。
馬未都說,父親馬丹林是山東榮成保島人。他早年離開家鄉參軍,經歷了抗日和解放兩次戰爭,壹生耿直樂觀;母親胡小英是山東利津人,出生於北京,1950年參軍,在上海相識。1954 年春結婚,次年在北京生下兩男壹女,均已娶妻生子。養育之恩,父母兒孫當永記於心。與馬未都和賈靜雯的選擇如出壹轍。父親病重痛苦時,賈靜雯看不下去,拔掉了父親的呼吸機。她的做法曾引起爭議,但她毫不諱言地說:"我不後悔。
當親人去世時,誰能比他們更痛苦?只有他們才最清楚自己能用什麽方式給親人最後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