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都希望醫生開好藥,使病好得快些,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究竟怎樣才算是好藥,還真難以下個準確的定義。嚴格說來,藥品只有合格不合格、真藥和假藥之分,而無“好”和“不好”的說法。多數專家認為,如果非要給“好藥”下壹個科學定義,那至少要符合以下八個字:有效、安全、量小、可控。而有效和安全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兩條標準。
有效是所有藥品最基本的要求,當然有效的程度不盡相同,有的治本,有的治標,但無論如何要能對癥,至少要減輕病人的痛苦,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藥了!安全是指毒副作用盡可能小,否則舊病治好了,又出來新病,甚至病沒治好,身體反而受損;量小是指患者使用的藥品,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劑量越小越好;可控是指藥品的各項質量指標可以控制,也就是說能夠對藥品進行質量分析,以便對其功效作出客觀評價。
當然,“好藥”還應該是藥源充足,服用方便,價格不高等等。所以,在臨床實踐中要找出十全十美、完全滿意的藥並不容易。
需要強調的是,少數病人對好藥的認識存在誤區,不僅影響治病,還可能勞民傷財。比如,有人認為新藥、貴藥就是好藥,其實不然。新藥只是在原來普遍使用的藥品基礎上,對它的活性成分或化學結構作了壹些改動,使應用範圍更廣,選擇空間更大,但其基本作用並無改變,故新藥更多的是代表藥物發現及發展的順序,而不能決定藥物的好壞。貴藥更不能和“好藥”畫等號!有人說,壹分錢壹分貨,價格高必然藥效好。其實不然,藥價高主要是由於生產環境要求較嚴,生產工藝比較復雜,投入資金人力較多,成本高自然價位高,但它並不能決定藥的“好”或不好。事實上,不少百年老藥如阿司匹林、滅滴靈(甲硝唑)等,價格十分低廉,但臨床效果都非常顯著。故病人選藥時切不可片面追求新藥和貴藥,以免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