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行,但卻已經勾勒出了壹個真實的,蒼涼的,帶有深深傷痕的北國土地的形象,那是個令人心痛的情景。戰亂、國家的軟弱就如北國土地那幹裂地面上深深淺淺的裂痕,遍布大地,難以愈合。全詩十分簡潔,語言洗練,沒有任何壹句多余的話。在意境與詞語的運用上十分統壹,全詩營造出壹種蒼涼悲哀的氛圍。如“無數的枯幹了的河底”、“發出使陰暗的天空痙攣的尖音”、“寒冷”、“悲哀”、“貧窮”、“灰黃土層”等等。每壹個準確而沈重的詞句都蘊含著歷史的苦難的實感。
越是簡單的描述越是容易讓人記住,就好比國畫中,凈白的宣紙上簡單的幾筆看似平常實則意蘊無窮。本詩就是如此。“手推車”是這首詩的中心意象,也是最獨特的意象。在這個“手推車”意象的選取上作者是十分用心的,我國是壹個農業大國,在那時手推車在農業生產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壹意象也就代表我國廣大農民,即廣大的勞動者。詩中寫道“以唯壹的輪子,發出使陰暗的天空痙攣的尖音”,這尖音也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的呼號。戰火四起廣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無地可耕,只有推著這空空的手推車,穿行在這傷痕累累的大地上。這是怎樣壹種無助淒慘的景象啊!在第二節中作者寫道“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轍跡,穿過與荒漠,從這壹條路,到那壹條路”,即通過寫手推車的穿行來表現在戰火中輾轉遷移、躲難避災的廣大勞動人民的貧苦和悲哀。
全詩中意象的選取雖然簡單,但卻是具體可感,十分有特色,讓人壹讀腦海中便浮現出相應的景象。作者也正是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講自己內心強烈的憂患意識寄托在這些景物上具體的表現出來。為了讓全詩的感情更加充沛的表達,作者還運用了聽覺描寫和視覺描寫給人以雙重震撼。圍繞手推車在行駛中發出的“尖音”來對北國人民的傷痛進行渲染,在聽覺上給人以震撼;接著緊扣手推車在行駛過程中留下的的“轍跡”來對北國人民心中的傷痕進行渲染,在視覺上給人以震撼。
詩中的手推車是被擬人化了,被賦予了感情的,是帶著悲哀的,這份悲哀正是作者所寄托的。但是看到這首詩中的手推車時,讓我想到了帶給人希望與鼓勵的“手推車”,那就是抗戰中軍民親密合作的象征。人民用手推車從後方給前線的戰士們送去食物、衣物、藥品,幫助運送傷員。真是這些“手推車”們,給了前線的戰士們無比堅定的希望,也正是這穩定的後方,才是我們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車轍下的傷痛深深淺淺,但車轍下的希望也不容忽視。我們在記住傷痛的同時,更不要忘記了幫我們取出傷痛的那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