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組織領導,驅動發展引擎。
為消除“空殼村”、提升薄弱村,羅曼鎮緊緊抓住黨建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鎮黨委、村黨支部、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優化技術服務指導,最大限度激發內生動力。成立集體經濟攻堅小組,由鎮黨委書記擔任攻堅小組組長,實行壹名隊員壹隊謀劃、壹個部門實施壹個項目推動進度、壹個季度總結推動落實的“三個壹”工作機制。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合作社社長,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將納入村黨組書記述職和年度考核。通過引進8家龍頭企業開展村企黨組織聯姻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增加項目區531農戶收入,增加集體收入1.02萬元。成立了7個非公企業黨組織,引導非公企業黨支部發揮資金、資源、人才優勢,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建設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等方式,參與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發展,不斷提升造血功能。邀請相關領域領導、專家開展合作社社長培訓班、養殖技術培訓班***12,培訓人數214人;組織9批***412人次鄉、村兩級幹部到浙江省衢州市、廣西省桂林市、柳州市等先進示範點學習先進經驗和做法,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和方法。
盤活土地資源,釋放發展動能
羅曼鎮依托資源和地緣優勢,以村民合作社為運營中心,通過盤活閑置土地,充分利用活土地流轉政策,將“死資源”變成“活資產”。2018年以來,羅曼鎮流轉土地約1700畝,發展甜筍、火龍果、肉牛、家禽等特色產業,建設了6個養殖基地。開展“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含貧困戶)+銀行”的產銷合作模式,古洲村與專業合作社合作流轉土地300畝,發展火龍果種植基地。目前每畝火龍果年產量可達5000多斤,村集體每年至少受益4萬元。同時,將在基地設立扶貧車間,鼓勵貧困戶和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通過工作帶動就業50余人。推行“聯村+控股集團+公司+基地”的發展模式,高星村、北林村、古洲村整合村民50畝土地進行流轉,統籌654.38+0.6萬財政扶持資金和專業公司* * *在羅曼鎮建設家禽養殖園基地,建築面積約1萬㎡,* * *已建成8個鴨舍。目前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特色養殖+基地”聯合經營的發展模式。路南村、丁健村利用閑置土地10畝,整合財政扶持資金10萬元,與畜牧養殖公司共同建設羅曼肉牛養殖基地。* * *建成2000㎡牛舍,肉牛存欄200頭,每年為兩村帶來65438+。
發展彩色農業,增強發展後勁。
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示範基地為契機,圍繞火龍果、柑橘、百香果、竹筍、水稻等紅、橙、黃、綠、白“五彩產業”,將五彩種植業納入今年鎮黨委“書記主導”項目,通過“支部主導產業與黨建融合發展”的模式,提高村集體產業與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的融合度,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紅”是指千畝火龍果種植項目,以古洲村獨山屯為基地中心,輻射帶動周邊三個村相繼種植紅心火龍果,形成千畝特色火龍果種植基地,預計每畝收入約3.5萬元,集體經濟效益654.38+0.5萬;“橙”是萬畝柑橘種植項目。羅曼鎮的柑橘種植規模很大。全鎮糖橙、沃甘柑橘種植面積1.3萬畝,年產量1.27萬噸。在黨員的帶領下,喬木村在上級財政的支持下,投資種植了210畝糖橙,集體經濟收入共計65438+20萬元;“黃”即千畝百香果種植基地,村集體百香果示範基地規劃總建築面積2000畝。從臺灣省、巴西等地引進黃金百香果5個品種,采取“分公司+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實現村集體創收。“綠”就是萬畝的竹子種植基地。依托柳南區螺螄粉特色小鎮,在龍翰嶺建設萬畝竹子種植基地。其中,高星村和龍畈村大力實施“案樹退竹”工程,帶動群眾和貧困戶種植甜竹筍500多畝,村集體每年收益3-8萬元,惠及貧困戶55戶。“白”是指千畝水稻生產基地項目。優質稻米是羅曼鎮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以鳳山村田螺養殖基地為中心,建立50畝田螺養殖和2000畝水稻種植基地,向米粉生產企業供應優質大米,服務螺螄粉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